「杞縣勤廉政歷史人物」(三)高柔:恪守憲律,執法公平

2019-09-25   名相伊尹

高柔(174年至263年),字文惠,陳留郡圉縣(今河南杞縣圉鎮鎮)人。他歷任縣令、尚書郎、理曹掾、法曹掾、潁川太守、治書侍御史、太常、司空、司徒、代理大將軍和太尉等職,最終被封為萬歲鄉侯,諡元侯。高柔一生經歷了曹魏從興盛到衰落的全過程,他關心百姓,注重國計民生,在司法建設和選官制度建設上有突出貢獻。

一、早年成名,見微知著

高柔出身於後漢士族家庭。先祖中有多人出任過朝廷刺史、太守等職務。高柔的父親高靖曾經擔任過蜀郡都尉。家族的前輩多以清廉、孝悌著稱。在家庭薰陶下,年少的高柔便顯示出敏銳的觀察力。漢末名士王修對弱冠的高柔十分賞識,認為他與眾不同,日後必成大器。

後漢末年,天下大亂。高柔的父親高靖遠赴蜀都任職,只留下年輕的高柔隨同其他親屬一起留在陳留,當時,陳留所屬的兗州局勢錯綜複雜。曹操受陳留太守張邈等兗州部分官吏的支持入主兗州,並很快大敗兗州境內的黃巾軍,使得兗州迅速得到了一段後漢末年難得一見的和平景象。而此時年僅二十歲的高柔卻勸告自己的族人和鄉親儘快離開兗州,眾親友都覺得十分愕然。這時候,高柔冷靜地向大家分析了在一片和平氣氛中掩藏的危機:「今者英雄並起,陳留四戰之地也。曹將軍雖據兗州,本有四方之圖,未得安坐守也。而張府君先得志於陳留,吾恐變乘間作也,欲與諸君避之。」高柔認為,目前雖然曹操與張邈的關係表面上不錯,但是曹操素有一統天下的大志,日後必然與張邈發生衝突,到時候陳留也一定會成為戰場。但是部分親友覺得高柔年幼,也就沒把他的話當回事。無奈之下,高柔只能帶領自己的族人離開陳留,投奔在袁紹手下任職的近親高幹。

後來兗州的形勢發展充分證明了年輕的高柔分析的準確性。雖然高柔的話是少數意見,但也代表了一種傾向:當曹操完成了兗州官吏和士族階層所期望的剿滅黃巾的任務以後,一部分兗州官吏和士族階層對曹操在兗州的存在還是有一定顧慮的,只不過此時的曹操忙于軍事作戰,無暇專注於兗州內政,估計內政還是仰仗原有官吏及曹操嫡系共同管理,矛盾並不明顯,衝突自然不會很大。但是,隨著曹操在兗州勢力的擴張,張邈與曹操的矛盾日益尖銳,終於在興平元年(194年)雙方反目為仇,發生了長達一年多的武裝衝突。陳留也如高柔所料淪為戰場,兗州在天災人禍的雙重作用下,百姓相食。年輕的高柔顯示出的見微知著和遠見卓識令人刮目相看。

不久,高柔的父親高靖在蜀郡任職期間病故。高柔不顧道路崎嶇、戰亂危殆,不遠千里,趕赴蜀郡引喪。一路上辛苦茶毒,無所不嘗,經過三年艱難跋涉,歷經千辛萬苦,高柔終於把父親的靈柩接回故鄉安葬。從此以後,高柔的孝行不脛而走,他本人也因此名揚天下。後來,高柔又回到近親高幹身邊任職,直到官渡之戰結束後,他才隨著高幹一起投降了當時風頭正盛的曹操。從此,高柔開始了他在曹魏近六十年的仕途生涯。

二、盡職盡責,處法允當

高柔剛到曹營,雖然表現不錯,但迎接他的並不是曹操的讚許,而是曹操的殺心,曹操差點就把高柔給殺了。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建安十年(205年),高幹在并州反叛曹操,雖然高柔沒有參與,但由於和高幹的親屬關係,曹操對高柔自然產生了猜忌和懷疑,想找個茬把高柔給殺了。估計手下人沒有找到什麼藉口,曹操便親自出馬,在一天深夜微服出行,來找高柔,看到高柔披著單衣,擁著雙膝抱著文書睡著了,非常感動,於是親自把自己身上的皮裘蓋在高柔身上才離去。懷疑自然也就煙消雲散了。

在武帝曹操的手下,高柔先後擔任過菅縣縣長、刺奸令史、丞相倉曹屬、尚書郎、丞相理曹掾、潁川太守、法曹掾等職務。在此期間,高柔表現出其良吏的本色。

高柔剛到菅縣的時候,縣裡有幾個品行不正的官吏聽說高柔上任,自動掛冠而去,生怕被高柔給懲辦了。這時候的高柔並沒有置這些官吏於不顧,而是說「過去邴吉管理地方的時候,有的官吏犯錯,邴吉都能寬恕他們,而我剛剛上任,這些官吏在我手下還沒有出現什麼過失呢,把他們叫回來吧。」經過高柔的教誨,這些官吏深受感動,從此洗心革面,並成為佳吏。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派遣鍾繇進攻張魯。高柔再一次展現了出色的形勢判斷能力,認為曹操此舉無疑是逼反涼州的馬超和韓遂,造成三輔地區局勢的混亂。高柔建議曹操應該先安撫馬超和韓遂之後再行出兵張魯,但是曹操沒有採納高柔的建議,派鍾繇出兵漢中,結果也正如高柔事先所預料的那樣,逼反了馬、韓等人。

高柔在武帝時期所展現的出色的能力,除了以上舉出的例子之外,更主要的表現是在曹魏的法律制度方面。他在擔任刺奸令史之時,便以「處法允當,獄無留滯」受到曹操的稱讚,並因此得以晉職。擔任丞相理曹掾之時,他針對重刑亡士之法的嚴酷,據理力爭,成功改變了對於宋金逃亡一案的處理。

當時,軍中鼓吹宋金等人在合肥逃跑。按照當時曹魏的法律規定,出征的軍士逃亡,就要逮捕並拷問他們的妻子兒女。但是,曹操擔心這樣還不能制止逃亡,便再次加重刑罰。宋金的母親、妻子以及兩個弟弟都被逮捕,主事官吏奏請把他們全部殺了。高柔勸諫說:「士兵在軍隊中逃亡,確實令人擔心。但我聽說這些人中常有後悔的,我認為應該釋放他們的妻子兒女。這樣一來可以使敵方不再信任他們,二來可以誘使他們產生回返之心。按照過去的法令,就等於斷絕了他們的希望,而現在又再加重處罰,我擔心今後出征的士兵看見一人逃亡,害怕株連到自己,紛紛相隨而去。這樣一來重刑並沒有制止逃亡,反而會助長逃亡。」

經過高柔的勸諫,曹操終於停止了這種嚴酷的刑罰。高柔因此改變了曹魏的重刑亡士之法,從而挽救了很多無辜者的性命。

如果說宋金案的處理說明高柔對民間疾苦有所了解的話,那麼對盧洪、趙達等官吏以權謀私的揭發,則表現出高柔作為曹魏大臣對於當時設置的校事制度的強烈不滿。校事制度大約是在建安二十ー年(216年)由曹操建立的具備濃厚的曹氏私臣色彩,主要職責是監察百官。高柔認為,這種制度的設立不利於官員之間的團結,同時由於對校事缺乏有效的監管,造成像盧洪、趙達之類擔任校事的官員擅權,以權謀私。曹操當時沒有聽從高柔的勸告,結果數年以後,趙達等人東窗事發,曹操殺了他們,並向高柔表達了歉意。

高柔在曹操時期任職十六年,能力出眾,深得曹操賞識,曹操稱讚他「清識平當,明於憲典」。

三、秉公執法,明察秋毫

魏文帝曹丕時期,高柔繼續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曹魏的法律中誹謗妖言罪是曹氏控制臣民思想言論的重要手段之一。崔琰死、毛玢廢都與這條罪名有關。到了曹丕時期更是愈演愈烈,「民間數有誹謗妖言,帝疾之,有妖言輒殺,而賞告者」,助長了誣告之風。針對這種局面,高柔直言上諫。他認為應該廢除關於妖言誹謗和獎賞告密的法令。曹丕最終採納了高柔的建議,除了這條不得人心的法律。也正是由於這一次的建議,高柔又得到了曹丕的賞識,擔任廷尉一職。高柔任延尉一職二十三年。

高柔在具體案件的審理過程中,不拘泥於法律條文,多次親自詢問、調查案件,具有公正處理案件的專業素質。

司徒府小吏解弘父死服喪百日後,正巧遇上了軍事行動,他以生病為由求免於出行。曹睿得知後大怒,認為其有意逃避,就派人把解弘抓起來拷問。高柔經過審訊,發現解弘確實身體很差,便上奏曹睿,請求對解弘免於處罰。最後,解弘不但得以免責,而且因為自己的孝行得到了曹睿的表彰。

護軍營士兵竇禮,在一天出門以後,再也沒有回家。家裡、營里四處尋找毫無下落。營里以逃亡上報,上司下令發文通緝。依照法律規定,逃亡土兵的家屬,將被沒官為奴婢。竇禮的妻子阿盈,痛哭丈夫的失蹤,更傷悲自己的兒女要被無緣無故沒官為奴。她不相信自己的丈夫逃跑了,不服無理無情的專橫懲罰,於是拖兒帶女天天跑到州里、縣裡喊冤叫屈,卻沒有人理會,無處找回公道。阿盈不甘心,又拿著辭狀告到了廷尉那裡。高柔看罷案卷,知道了問題的關鍵所在。他看到阿盈堅決否認丈夫逃亡,就問:「你怎知道你的丈夫不是逃跑了?」阿盈淚流滿面地說道:「我的丈夫從小孤苦伶仃,他為人忠厚善良,許多年來,一直贍養著一個無依無靠的老太太,侍奉得如同親娘一樣,他絕不會丟開老人家不管。竇禮對兒女也是愛憐備至,一刻不見,就坐臥不安,他不是那種鐵石心腸、不顧妻室兒女的薄情男人。我知道我的丈夫,他斷斷不會逃跑!」高柔又問:「你丈夫是不是與人有仇怨?」阿盈搖頭說:「不!我丈夫為人安分善良,對朋友謙遜有禮,他從不在外面惹事,不可能同誰結下仇恨。」高柔再問:「你丈夫有沒有與人發生過錢財關係呢?」阿盈想了一會兒,說:「啊,別的沒有。就是前些時曾借了些錢給同營夥伴焦子文,催了幾次,也沒有還錢。」高柔聽到這裡,心裡一亮,猛然覺得這可能是一個重要的線索。他馬上派人查找焦子文。焦子文正好由於一個事件牽連,被關押在監獄裡,高柔把他叫來,先問他因為什麼事情而坐牢,又問了案子審理情況等等。說話中間,高柔突然問他道:「你是否借過人家的錢?」焦子文微微一驚,馬上鎮靜地答「小人家境清寒,從不敢借人家的錢財。」高柔經驗豐富,他看出了焦子文說話時臉上透露出的不自然的表情。心裡更有了底,索性就大聲斥責:「你借竇禮錢的事,為何不說!」焦子文差點嚇得叫了出來,可還想抵賴,只是答話已經語無倫次,嘴巴和臉都不聽使喚了。高柔怒目圓睜,厲聲說道:「你殺了竇禮,還不打算認罪?」焦子文看到事情已經敗露,再不招認,就要多受皮肉之苦,只得把賴債殺人的經過和埋屍所在地等一一講了一遍。高柔派人到地方挖,果然挖出竇禮屍體。竇禮的下落弄清楚了,高柔又奏明朝廷,恢復了阿盈母子的平民身份。

四、重視教育,關心農業

明帝即位後,封高柔為延壽亭侯。高柔為官多年,始終關往教育問題,他上疏皇帝,闡明普及教育的必要性。他說:「重視教育是聖人的偉大教導;褒揚文學、崇尚儒學是帝王的聖明大義。往昔漢末衰落,禮崩樂壞,狼煙四起,使得讀書人這個群體被埋沒冷落。太祖興起以後,在郡縣設置官學。高祖即位後,繼承了這一傳統,恢復辟雍,建立考試製度,於是天下之士又能接受學校教育,親自學習祭祀禮儀。」同時,他也提出當時教育存在的問題,他認為:「博士都是全國精選出來的精典通達、德行優良的人才,但他們所能擔任的職務不超過縣令,這不是崇尚儒術、使人勤奮的辦法。」他主張,應根據博土們品行學問的優劣,打破門第觀念,大膽任用,以鼓勵天下士人求學上進。明帝採納了他的意見。

高柔歷來重視農業,關心老百姓的生活。由於朝延大肆興建宮殿館舍,老百姓苦於勞役,農業生產受到很大影響。高柔再次上疏,闡明發展農業的重要性。他說:「英明的帝王治理國家,沒有誰不是把發展農業生產作為大事,把勤儉節約作為根本的。農業發展了,糧食就會有積蓄;用度節儉了,財物就會有貯存。積蓄了糧食,貯存了財物,就不再會有憂患之慮了。」

高柔看到了當時農業上存在的問題。老百姓都忙於服役,親自參與種地的人很少,加上當時又有獵禁,大批鹿群侵犯農田,損害生長的禾苗,造成很大的危害,農田所受的損失不可估量。百姓雖然設置障礙防護,但無濟於事,滎陽附近方圓幾百里,每年的收成很少,全國生產的財物也很少。高柔十分憂患,一旦突然發生戰爭,或者發生災荒,將無法應付。為此,高柔提出了一些解告密決的辦法,他請求:「哀憐農業勞動的艱難困苦,放寬對百姓的限制,使他們能夠捕鹿,從而讓平民百姓長期受到救助。」

五、身處亂世,元老終位

作為曹操時期的老臣,高柔除了在主管的廷尉府表現出色,盡顯出一個技術型良吏的本色之外,在曹魏集團內部錯綜複雜的政治鬥爭中,也是為數不多的常青樹之一。早期的曹魏舊臣,不是像賈詡一樣「闔門自守,退無私交,男女嫁娶,不結高門」,就是像程昱一樣「自表歸兵,閱門不出」,更有甚者像崔琰那樣身首異處的。而在這種複雜的形勢下,高柔卻一直是無驚無險,一路高升。他先後擔任過縣長、刺奸令史、丞相倉曹屬、尚書郎、丞相理曹掾、穎川太守、法曹掾、治書侍御史、廷尉等職務,正始年間,他又升任太常、司徒,位列三公。明帝曹睿評價高柔::「知卿忠允,乃心王室,輒克昌言;他復以聞。」在曹魏後期司馬懿和曹爽之間的政治鬥爭中,高柔又一次發揮了他弱冠之時出色的預見性,再一次選擇了勝利的一方,並在這場鬥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被司馬懿比喻為漢初的周勃,高柔也因此晉封為萬歲鄉侯,後為安國侯,轉太尉。高柔以九十歲的高齡壽終正寢。

陳壽對高柔有個非常客觀的評價:「保官二十年,元老終位。」高柔憑藉自己出色的專業水平和能力贏得了五任君王的認可和讚賞,不但仕途一帆風順而且避免了很多曹魏舊臣所遭遇的困境和風險,他多次處於風口浪尖,甚至面臨殺身之禍,但總能以自己的政治智慧和出色的預見性擺脫困境。高柔的一生,可以說是後漢三國時期一個專業性人才發跡的模範代表。

六、公正無私,秉公執法——高柔廉政思想解讀

高柔精明幹練、剛正不阿、公正無私、秉公執法、不畏強權的品質,在中國廉政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魏文帝因為早年的私怨,想誅殺治書執法鮑勛,高柔拒不從命。在皇帝盛怒之下,高柔敢于堅持依法辦案的原則,並對皇帝的錯誤決定拒不從命,這種剛正不阿、公正無私的執法精神值得後人學習。

宜陽縣典農都尉劉龜私自在禁苑射獵,被功曹張京告發。曹睿故意隱匿告密者的名字而逮捕了劉龜。高柔上表要求公開告發者的名字,曹睿大怒,認為劉龜既然違法,就應該被捕而由廷尉拷問,不需要知道告發者是誰。高柔說:「陛下讓我作廷尉,我執掌國法就應該像一桿秤一樣,必須做到事事公平。交給我的這個案子,連原告也沒有,我怎麼能審得清、問得明呢?再說犯禁有情節的輕重之分,瀆職有態度的好壞之別,我怎麼能因為陛下一時的好惡來破壞國家的法度呢!」魏明帝聽了,只好說:「那麼,這個案子還是由你來秉公處理好了。」於是高柔也將張京逮捕歸案。在審理清楚案情之後,對劉龜和張京都從輕發落,處以罰金。明帝對高柔的處理結果也很滿意,還特意下詔表揚了他的執法公平。

維護法律的嚴肅性、公正性,不以個人意志代替法律,是執法人員必須堅守的職業道德。唐代大詩人王維說:「必原情以定法,不阿意以侮法。」即是說守法者在給犯法者「定法」過程中須弄清案情的原委,而不能憑個人的意志主觀臆斷隨意下結論,否則將是對法律的褻瀆。

高柔在審理竇禮失蹤案和劉龜禁苑射獵案時,明察秋毫、公正無私且不「至尊」喜怒而毀法,為我們現在的執法人員樹立了良好的榜樣。我們執法人員應像高柔一樣,始終嚴肅而認真地對待職責,公正而客觀地依法斷案。

來源:《清風氣正貫古今:開封勤政廉政歷史人物事跡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