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和大家分享,
如何培養孩子成為優秀的學習者。
當下正值肺炎大疫,很多學校已經網課開學。在家上網課,家長會直接看到孩子的學習狀態。
為什麼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
怎麼提高學習的主動性?
都是家長關心的問題。
本篇和大家分享,如何培養孩子成為優秀的學習者。
壹
良好的親子關係是教育的基礎
聰明的家長懂得和孩子建立好的關係,這會使家庭教育事半功倍。
和孩子的互動中需要注意以下三點:
01. 給孩子提供安全感、歸屬感
在孩子尚未獨力之前,是最需要安全感、歸屬感的。
家長需要讓孩子知道,無論他在外面遇到多麼困難的事情,他的家庭始終會站在他的一方,幫助他支持他。
孩子心裡會形成正向的印象:面對再大的困難,都有人會支持我。困難是可以面對的,可以解決的。
相比起來,反面的做法是,孩子遇到困難時,盲目的批評。
每一個人在面對超越自己能力範圍的事情時,都會感覺到無能無力、挫敗。當一個人深陷無力的泥沼時,至親的批評無異於落井下石。
時間久了,孩子會形成一種習慣,每當遇到困難時,都會再次認可「我無能」這個結論,進而放棄努力。
一個人在面對困難時,最需要的品質是自信,始終相信「我」是好的,並積極尋找問題,解決問題。如此他能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解決困難上,而非自我懷疑自我譴責。
02. 幫助孩子理解規則
孩子天生的認為,這個世界上有一種全德全能的如神一般完美的存在,在最初,他們認為父母就是這個存在。只是後來隨著生活中經歷種種事情,孩子發現父母並不完美。
父母承擔這樣的角色當然是有壓力的,因而在給予孩子規則紀律的同時,也需要引導孩子思考:某某做法是不是正確?為什麼?這樣孩子會自願遵守他能夠理解的規則,而非認為遵守規則是對自己的限制或剝奪。
只要父母沒有做出太令孩子失望的事情,或者太過缺損品德的事情,孩子始終會保有對父母的崇敬之情,並天然的追求自己需要的生活。
倘若孩子在自己心裡對父母有所抵抗,他難免在成年後用某種方式對自己的生活進行抵抗。
孩子對權威和規則的最初印象,是在跟父母的關係中形成的。
當孩子與權威關係良好,並且理解規則,他就更容易與老師建立良好的關係,並且相信老師制定的規則是對學生有利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更容易對自己的學習任務產生認同,相信學習是對自己好的事情。
倘若孩子與父母的關係不好,並且認為遵守規則對自己來說,是一種剝奪和限制,那麼他很可能將這種態度延續到他與老師的關係當中,對學習任務產生抵抗,並且認為老師要求自己遵守紀律,是權威加害自己的一種方式。
03. 引導孩子產生獨立的內在動機
當一個老爺爺坐在搖椅上跟孩子們講述他抗戰時期的事跡時,孩子們聽到的不僅僅是故事,他會在心裡形成一種理想:我將來也要做一個勇敢的人。
當他勇敢的制止一次校園霸凌,看到了他人的感激目光時,他會感覺到:我真勇敢。
好的家長並不需要為孩子做太多,但他可以做兩件事:
第一個,做一個有故事的人
閒暇的時候把自己的故事講給孩子聽。
第二個,看到孩子的優秀品質
看到之後抱住他,告訴他:我看見了,你很棒,我為你感到驕傲。
家長幫助孩子確認內在的高光時刻,會給孩子提供巨大的精神鼓舞,因為孩子在這個年齡段十分崇敬父母,他的感覺類似於:我的神認可我了,我的神給了我一束光。那份優秀的品質會延續很久。
最慘的事情是,當孩子考了全班第一時,家長一點反應都沒有,置若罔聞。孩子的感覺類似於,這種事情毫無意義,我做的再好,我的神也不會關注到我。
貳
讓孩子演繹自己的英雄故事——自我效能感
上一段中所舉的例子,有一個重點,孩子是憑自身的個人意志,做出行動與選擇,取得成果。這個時候,他就創造了一個屬於他自己的故事。自我效能感,便在這個過程中產生。
電影《老炮兒》中,馮小剛為什麼敢於在花甲之年跟一群小年輕們茬架,因為他身上有過無數次勝利的故事,這些故事雖已過去,但仍會為他提供自我效能感。即使他的身體都不允許他帶著軍刀跑到河對岸,但在觀影時,觀眾依然可以感受到那把軍刀上的光芒。
自我效能的概念是1977年由班杜拉(Albert Bandura)提出,意指某個人對自己完成某項工作的主觀評估、自信程度。
評估的結果,將直接影響一個人的行為選擇、付出努力的程度、遇到困難時堅持多久,甚至影響一個人的思維模式、情感反應模式。
這個概念提出之後,引起了動機心理學家的廣泛關注。近些年與之相關的研究,普遍顯示自我效能感與學生成績呈現顯著的正相關。
目前人們通過相關研究,已將自我效能感的理論模型應用到多個不同領域。教育領域當中,研究最多的是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和教師的自我效能感。除教育領域之外,人們也將其應用到管理學當中,用於提升管理人員的自信心。
職業自我效能理論顯示,那些曾在工作中取得矚目成績的人,總是期望將工作做的更加出色。
自我效能感的理論同樣被用於臨床心理治療,在治療恐懼症方面,一旦病人有過一次「指導下的成功經歷」,他們便願意相信,自己可以戰勝恐懼。
只要獲得一次成功經驗,便會對曾經倍感困難的事情產生信心。
一款精心設計的遊戲中包含了大量的任務達成和獎勵機制,玩家對其投入大量時間之後仍不覺疲倦,這正是因為良好的遊戲設計給人提供了連續不斷的自我效能感和不斷的挑戰空間。
電影中的英雄角色令人百看不厭,也正是因為我們在觀影的同時,也在間接獲得自我效能感。
獲得自我效能感的途徑主要包括:
過往經歷
替代經驗
言語影響
心理生理狀態
其中,自身的過往經歷是最能為一個人帶來自我效能感的。其次是替代經驗,指看見他人的成功經歷,戰勝困難的經歷。
因此,智慧的家長會懂得,經常性的幫孩子創造一些,贏、勝利、達成目標、戰勝困難的體驗,並鼓勵孩子繼續挑戰更有難度的任務。
相對比而言,太過自戀或太過自卑的家長,都可能帶給孩子糟糕的體驗。
太過自戀的家長
可能非常吝嗇於對孩子的稱讚,使孩子覺得父母是其無法逾越的大山,或終難得到其發自肺腑的認可。
過於自卑的家長
則自身缺乏榜樣作用,孩子也許始終都沒有嘗到,由內而外的自信是一種什麼味道。
家長可以展示的更健康的狀態,是彈性的自戀,既有充足的向上的自信心,也有沉靜的客觀的自我反思。
除了過往經歷、替代經驗,言語影響同樣可以帶給孩子自我效能感,就是多夸孩子,多給予積極肯定的評價,同樣會幫助孩子建立信心。
再優秀的人,也有自己當下的困難,他仍然需要這樣的支持和鼓勵。
總結起來,一個人最好的學習狀態不是刻苦,是興奮。
叄
在不同的年齡段給孩子不同的支持
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所採用的學習方式是不同的,年長的學生採用的學習方式更為複雜。
了解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學習特點,有助於家長清晰自己該如何幫助孩子。
小學階段的學生
對學習沒有形成自主性,學生在面對學習任務時,往往缺少自我評估的概念。
有的學生對於考試成績是聽天由命的,有的是學習感覺累了就不學了,有的是感覺自己有自信了就不學了,有的是固定學一兩次就不學了,有的是媽媽告訴我學我才知道學。
對於這個階段來說,家長最需要做的就是給予關注,給予期待。這個階段的學習任務相對不難,但是家長需要懂得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
中學階段的學生
對學習已經形成一定自主性,已經知道關注自己的成績。這個階段的學習方式也有所改變。學生會懂得通過自我測試與他人測試,來檢驗自身的知識掌握水平。
在這個階段,家長最需要給予的是陪伴,在這個過程當中,幫助孩子檢驗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程度,幫助孩子完成對知識的自測、他測。
這個年齡段也是孩子經歷青春期,需要形成獨立意識的階段,當孩子出現困惑時,需要給予孩子更多的情感上的理解和支持,減少說教,鼓勵孩子獨立思考。
在這個時候,自己的想法僅僅是孩子的一份資源、養分,孩子還需要擁有足夠的獨立空間,自由呼吸。應給予孩子信任,焦慮儘量自己消化。
對於大學階段的學生
學習基本已經獨立自主。這個時期需要家長來做的已經不多。
這個時候學生逐漸掌握更高級的學習方式,比如系統複習所學知識、建立錯題集、複習過往知識。其中學習效果非常好的方式還包括,向他人講解自己所學的知識,或者是在所學的知識體系當中,加入自己的理解,這兩種學習方式可以使自己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都非常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