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網絡)
在虛擬貨幣越發火熱的今天,人們往往提到區塊鏈就會聯想到它。但區塊鏈的應用並不局限於虛擬貨幣這一個方面。就如在司法方面,區塊鏈已經開始嶄露頭角。
據澎湃新聞報道,11月24日,在杭州舉行了首屆法律科技創新峰會。會上表示,最高法正搭建人民法院司法區塊鏈統一平台,目前已聯合四級法院共完成超1.8億條數據上鏈存證固證,支持鏈上取證核驗。
本次大會的重要議題之一就是,如何將區塊鏈技術運用在司法領域,固定證據、提升司法效率和公信力。在11月23日召開的法律網際網路大會中,就有參會檢察官提到,他們目前已將區塊鏈技術到刑事案件的證據固定中,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法律科技創新峰會上,與會專家介紹說,在司法領域,基於螞蟻區塊鏈技術,最高法正搭建人民法院司法區塊鏈統一平台,目前完成最高人民法院、高院、中院和基層法院四級多省市21家法院,及國家授時中心、多元糾紛調解平台、公證處、司法鑑定中心的27個節點建設,並聯合四級法院共完成超1.8億條數據完成上鏈存證固證,支持鏈上取證核驗。
據中國法院網消息,11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主持召開最高人民法院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會議,強調加強區塊鏈、人工智慧在司法領域應用,突出工作重點,狠抓任務落實,全面提升智慧法院建設水平,促進審判體系和審判能力現代化。
(圖源:網絡)
據人民法院報報道,2019年11月,全國首例區塊鏈存證刑事案件已在浙江紹興上虞區人民法院宣判。據法院審理查明,該案被告人在江蘇、浙江等地以「借款」名義騙取他人財物176起,共計騙得人民幣9993元。此案件金額不大,案情較簡單,但被害人眾多且分散全國各地,單筆犯罪數額小、數量多。對於取證與呈遞證據來說比較複雜。如能對這些電子證據進行有效的加密儲存,將會大大降低人力與提升效率。
故上虞區司法機關聯合螞蟻區塊鏈團隊,以區塊鏈技術對數據進行加密,並通過後期hash值比對,確保證據的真實性。本案證據的流轉和比對貫穿於偵查、公訴、審判全過程。相關負責人表示,區塊鏈是一種防篡改、可追溯、共享的分布式帳本技術。利用區塊鏈進行加密存證早在2018年就得到了最高人民法院的確認,並已有了民商事案件的判決運用。
除此之外,還有媒體報道顯示,2018年6月28日,杭州網際網路法院首次在一起民事訴訟案中確認區塊鏈存證的法律效力;9月,最高人民法院首次以司法解釋形式對區塊鏈技術電子存證進行法律確認。
《區塊鏈司法存證應用白皮書》也顯示,電子數據存證是潛在區塊鏈技術重要應用落地領域。區塊鏈技術具有防止篡改、事中留痕、事後審計、安全防護等特點,有利於提升電子證據的可信度和真實性。區塊鏈與電子數據存證的結合,可以降低電子數據存證成本,方便電子數據的證據認定。
亞洲時報 綜合
責任編輯:楊志傑
特別聲明: 本站轉載或引用之圖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站聯繫,本站將及時更正、刪除。版權問題及網站合作,請通過亞時中文網郵箱聯繫:asiatimescn@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