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女大師蒙曼,實力到底怎樣?為何會在"詩詞大會"上犯低級錯誤

2020-04-11     古凌

俗語有云:"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生在世,誰也不可能做到完美。我們不能苛求人人聖人、事事完美。何況就算是聖人,也難免會有疏漏,偶爾犯錯。

蒙曼老師因為其淵博的知識、獨有的魅力,深受觀眾的喜愛。然而這位國學女大師卻在一檔節目中"露餡",因為一首幼兒園古詩"打回原形",實力遭到質疑。

與"史"結緣

蒙曼畢業於北京大學,而"學霸"的名號卻不是從小就有的。小時候的蒙曼,和很多沉迷於誘惑的小朋友一樣,小蒙曼對"雜書"愛不釋手,甚至逃學回家看書。

受從事教育行業的父母影響,小蒙曼喜歡讀書,也一直不缺書,家裡一半的地方都用來裝書了。這給了愛書小蒙曼極大的方便。而學校里枯燥的知識,遠沒有書里跌宕起伏的故事來的有趣。課餘時間讀書不能夠滿足她後,她乾脆逃課在家。

這樣的情況就算被父親發現,鎖住她的"愛書"也沒有任何改變。因為,她可以開鎖"偷"書。後來,父親和她約法三章,給她看書的自由,但也要約束"過度"的自由:她可以在完成作業後,看書時間加量一小時。

這一段插曲,不僅讓小蒙曼學會束縛自己的"慾望",還讓她找到了她的終身所愛——歷史。有了量的積累,也就有了質的變化。小時候讀書,大多是囫圇吞下,歷史、名著也就當故事看,圖個新鮮熱鬧。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讀書量的積累,理解能力也就隨之增強。蒙曼的成績也在一眾同學中脫穎而出,喜歡的語文、歷史更是一直名列前茅。

走向"大講台"

帶著歷史學者的責任,教師的嚴謹,蒙曼走上了新的講台,走進大眾的視線。登上《百家講壇》舞台時的蒙曼尚算年輕,三十二的年紀,但她卻沒有半分怯場。

這不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敢闖,而是知識儲備、課堂經驗以及台後充分的準備給的她底氣。當時,她已經在中國民族大學擔任教師有五年時間。

大概自蒙曼自信站上這個講台時,就註定了她的成功。第一次走上那個講台,一眾觀眾都對她並不熟知,見如此年輕的主講人,在充滿好奇的同時也存在懷疑。

不過,這份懷疑在聽過她的第一次課後,就被都打消了。年輕,只是表面的身體,而不是腦袋裡的學識。她的"授課"經驗很足,颱風很穩。

她不是枯燥史實記錄堆砌成的長篇大論,而是將課堂內容安排得當,抓出重點,既邏輯清晰、條理分明,又深入淺出、循循善誘、趣味十足。歷史小白不會聽不懂,有功底的人聽來也不會毫無新意。

講台之上,方寸之間,就是一代朝堂;揮袖之間,便是歷史長路滾滾。她在《百家講壇》里最"火"的當屬"武則天"系列了。一個在大眾人眼中多以"殘殺子女"形象存在的一代女皇,在蒙曼的講堂上慢慢變得立體起來。

武則天不僅有為權利而不擇手段的一面,還有舐犢情深的慈母一面,她敢於向男性朝堂發起挑戰,並成功坐上皇位,她知人善任、治國有方,成為一代傳奇。蒙曼直接將歷史畫卷鋪陳在人們眼前,讓人們仿佛親歷般去感受那段風起雲湧的歷史。

從此,蒙曼一戰成名,作為《百家講壇》上最年輕的女主講人,被觀眾熟知。

成名後的蒙曼老師,沒有以電視節目為主,繼續自己的成功之路。而是同樣繼續自己的本職工作:不斷探尋歷史的秘密,活躍在高校的課堂上。堂堂高質量的教學、精彩的課程內容,成功吸引了大批慕名而來的學生,有她授課教室必然是座無虛席。

馬失前蹄

因為她優秀的專業能力,非凡的感染力,她的節目邀約不斷。大家也都喜歡這位舉止優雅、知識淵博又風趣幽默的老師。不過,這次蒙曼老師卻在一檔"詩詞大會"的節目上出現了低級錯誤,一首幼兒園古詩把她打回"原形",讓人大跌眼鏡。

節目上,蒙曼老師依舊延續了以往的風格,一身素雅旗袍,講話生動又有內容。既能把晦澀難懂的語句用淺顯的文字講述,讓大家理解含義。也能把人們熟悉的詩詞,引申出更多,引經據典,讓人感嘆其知識儲備之淵博。

錯誤出在一句小孩兒耳熟能詳的簡單詩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題目是讓人選擇"耕織圖",這句詩是選項之一。她在講解題目說明錯誤原因時,說到這句詩是形容農民在種莊稼的場景。

然而,事實卻是在詩中描繪的這個夏天時節,不可能是播種莊稼的。雖然看來只是一個小問題,聽不仔細的話可能都不會發現這一錯誤,但是身為專業人士,在講評時出現細節問題,還是難免讓人質疑其專業性。

一時間,這位國學女大師"露餡"了,"她的實力到底怎樣?"成為觀眾的熱議話題。

其實,人們不該因為一次的失誤,而質疑她的能力,甚至否認她之前的成就,不能以聖人的標準去要求專家,他們是先進的代表,而不是完美的代表;他們是知識的開拓者,而不是終結者。我們不能苛刻的要求他們永遠不能犯錯,知識淵博的他們也可能會有疏漏。

這樣也讓人們看得更明白:知識再淵博的人也有可能會犯錯。就像俞敏洪說過的那樣,"上帝製造人類的時候就把我們製造成不完美的人,我們一輩子努力的過程就是使自己變得更加完美的過程,我們的一切美德都來自於克服自身缺點的奮鬥。"

人們不會成為完美的人,而是要不斷去完善自己。努力學習獲得的知識,是為了填補知識盲點,而不能奢求永不犯錯。

就像宇宙的浩瀚一樣,知識是無邊界的,永遠都會有沒掌握的知識。人們要更重視發現錯誤後及時的改變,補足自己的缺漏;要珍惜自己的不完美,因為這樣才能提醒自己進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uON4dHEBiuFnsJQVlMM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