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個月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先生因逝世登上頭條。很多人也是因此才知道了還有這樣一位被譽為「現代主義建築最後的大師」的華人驕傲。
關於現代主義建築,簡單來講就是指簡約、沒有裝飾的建築風格。區別於古典建築各種「花里胡哨」的雕塑、立柱等裝飾元素密布,現代主義建築更注重其功能性與實用性,因此也曾被稱為功能主義建築或者理性主義建築。
古典建築的特徵:大量的裝飾及立柱
大家都說建造了羅浮宮玻璃金字塔入口、香港中國銀行大廈、蘇州博物館等建築的貝聿銘是現代主義建築最後的大師。不過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貝聿銘先生一輩子都是另一位建築大師的「忠實迷弟」。
在哈佛求學時貝聿銘讀到他的書,裡面的很多超前理念令他茅塞頓開;後來更有機會短暫接觸到偶像,貝聿銘形容「那是我建築教育中最重要的兩天」;貝聿銘甚至配上了一副與他同款的黑框眼鏡戴了一輩子……
沒錯,這位長者就是——被譽為「功能主義之父」的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
現代建築運動創始人Le.Corbusier(左)與貝聿銘(右)
勒·柯布西耶,1887年出生於瑞士一個尋常家庭之中。他的父親是一名鐘錶匠人,母親是一位鋼琴老師。
柯布西耶是個早慧的孩子,他從小就一直在探尋自己真正喜歡並想要為之奮鬥一生的東西是什麼。接觸過音樂,學習過鐘錶製作,再到裝飾藝術、繪畫、建築……一直到18歲那年在老師的指導下他與同學合作設計並建造了第一棟小木屋別墅,他終於找到了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柯布西耶18歲時與同學一起完成的小木屋
然而隨後,柯布西耶竟放棄了得來不易的學院修習機會,在眾人驚詫的目光之中,他只身前往義大利、法國、希臘、龐貝和羅馬等地遊歷學習。後來他留下一句名言:「文憑,這項過重的冠冕浮誇了學習;而且,加冕之時有可能就是創造力枯竭之日。」
他太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了,學習建築,在當時的學院中能學到的遠不如遊歷過程中見識的增長。最重要的永遠是真正的學習,在接近5年時間的走走停停中,他一邊幫當時最前衛的幾個建築事務所打工,一邊到處遊歷拓展眼界。
勒·柯布西耶遊歷途中畫下的手稿
5年里,他遊歷途中畫下的建築手稿填滿了80多個速寫本,還帶回來幾百張照片。1912年遊學歸來,他馬上著手幫父母設計建造了一座名為"MaisonBlanche"(白屋)的房子。建築落成後,屋內採光充足,裡面的牆壁甚至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自由移動組裝。
這棟私人住宅有多前衛呢?要知道,1912年,大清才剛剛宣布滅亡。整個巴黎的城市規劃混亂無序,無數平民還習慣生活在陰暗污穢的房屋之中。
而這棟白屋的設計,也隱藏了柯布西耶後來總結提出並影響了貝聿銘及全世界建築師的重要理念——「新建築五點」:自由平面、自由立面、底層架空、屋頂花園及橫向長窗。
為父母設計開放內部的「Maison Blanche」(1912年)
這一套「新玩法」的提出與建築材料的發展關係密切,在柯布西耶所處的年代,鋼筋混凝土正開始成為先鋒建築師喜愛的材料,漸漸取代了千年來磚石結構建築的地位。因為在磚石結構建築中,外牆與內部隔牆都需要承擔一個承重的結構作用。
它們需要上下層連續對稱,出現在該出現的地方以保證建築安全,也因此失去了「自由」。磚石結構建築還需要考慮一個「開窗」的問題,窗戶一開大就容易崩。所以我們去看西方的那些老建築民居,全都是很小的窗戶,屋內採光是極差的。
中國建築巧妙地利用石柱來承重,開這般大的窗戶已近極限
所以鋼筋混凝土技術的出現及成熟,一下子就解放了以前建築師們的諸多限制。當牆體不再一定要承擔結構作用時,上下層不對稱的設計、屋內隨心所欲的牆體變化設計也就有了可實現性。而以前根本想都不要想的橫向長窗、落地窗等等大窗戶,也才有存在的可能。
柯布西耶提出的這一系列理論,不斷提醒著當時及後來的建築師們:我們現在可以玩的花樣可多了,不要被以前的固化思維限制住。也可以說因為有了柯布西耶,現代建築才得以呈現出如此創意紛呈,千姿百態的狀態。
年輕的柯布西耶(最右)與藝術家朋友們
而新建築五點中的另外兩點,底層架空及屋頂花園則更多的是出於對大自然尊重的考慮。柯布西耶自學生時代便十分注重從大自然中汲取靈感,而他也早就敏銳地注意到人類的活動及建築已經對地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
力求從現代建築角度儘量在滿足人類生存需求的同時「補償」好大自然,他提出了這兩點新建築理念。底層架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於保持地表空曠的原始狀態的需求,當然也有更方便交通的考慮。
而屋頂花園的意圖就直接明了許多——儘量保持住日漸減少的綠化率。
理想的架空層景觀
勒·柯布西耶的這套理論,在他於1928-1931年間建築的薩伏伊別墅中得到了幾近完美的體現。說「幾近完美」是因為儘管新建築五點都得到了充分實際的運用,但後來屋頂花園因為建築問題竟然漏水了……
屋主花了大價錢做的設計,住進去後自己的兒子竟然被淋到得了肺炎。得罪了薩伏伊這一家富商的柯布西耶差點大禍臨頭,巧的是彼時二戰爆發,薩伏伊一家逃難,官司也不了了之了。
薩伏伊公寓正面圖
這近百年前的第一次嘗試出現的問題與缺陷,並不能阻礙薩伏伊別墅成為20世紀排名第一的經典建築。這棟建築從一樓的架空區域,到屋內二樓的牆體設計,橫向長窗帶來的充足光照,各種元素無一不是現代各種建築的開端。
2016年,這棟曾經的「爛尾樓」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這裡現在是無數建築系學生必來的「朝聖地」,更是人類現代建築史上的偉大一步。
薩伏伊公寓內部充滿現代設計景致
柯布西耶並不滿足於建造現代人的別墅,這位充滿人文主義精神的建築師更希望自己的建築能夠造福更多的人。
1917年定居巴黎後,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中穿行,他常常踱步到貧民區看著生活在潮濕晦暗城市角落中的窮苦人們。曾經從十分藝術的角度說出「建築是光線下形狀正確、絕妙又神奇的遊戲」的他,又默默寫下「房子是居住的機器」這樣沉重的話語。
為了幫助城市解決人口激增帶來的各種問題,柯布西耶的研究重心逐漸從單一的建築轉移到大規模的公寓式建築,乃至於城市規划上來。1925年的巴黎博覽會上,他提出了著名的「瓦贊規劃」。
柯布西耶熱愛繪畫、雕塑、寫詩、設計家具等等
在這個他設想出的新城市中,陽光、空間與樹木是最基本的三大元素。大廈林立的市中心,規劃有序散布在四周的高樓,還有穿插其中的大量樹木綠化共同勾勒出一個未來都市的面貌。
這套就算是現在看來也依舊先進的設計,在當時根本沒有被當局所重視。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這之後世界各地的城市建設過程中,無數建築師參照著柯布西耶的這個完美模型進行了「偷工減料」的城市建設,讓我們的世界變成了今天這個樣子。
他提出的「巴黎重建計劃」模型(局部)
柯布西耶關於城市建設的構想,要到1952年才算實現了最重要的一步——那一年,著名的法國馬賽公寓落成,設計師正是已經65歲的柯布西耶。
這棟占地不足4000平米的公寓大樓,除去架空敞開的地面層,上面一共有17層樓。而除去用作商業街及辦公區的中間兩層,其餘居住區域一共可以容納1600人。將人所需的生存空間控制到最小,是柯布西耶建設城市與公寓的策略。
馬賽公寓(Unité d'Habitation)
馬賽公寓這個最出名的代表性建築中,我們完全可以感受到這種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巧妙設計。由於柯布西耶精巧的上下層用戶交叉複式設計,再加上兩邊的巨大落地窗戶,屋內的用戶隨時隨地只要拉開窗簾都可以公平地享受到充足的光照,再加上南北通窗的強大透風性,公寓雖小,居住起來也是十分愉快。
1952年馬賽公寓落成後,柯布西耶的聲譽達到了建築生涯巔峰,各種獎項紛沓而來。人們看到柯布西耶牛刀小試的這一棟公寓,那種感受就像是現在的我們穿越到60年後看著那時的人類居住的屋子一樣新奇,就連當時最前衛的畢卡索等藝術家也慕名而至。
馬賽公寓內部結構:藍色黃色區域分別是兩戶的巧妙設計保證了光照及通風
薩伏伊別墅和馬賽公寓是柯布西耶最出名的兩個建築,分別代表了他對現代主義建築的開創性影響以及對現代城市建設的超級遠見。當然他還有像朗香教堂、日本國立西洋美術館、昌迪加爾高等法院、大會堂等等具有跨時代意義的超前建築。
看懂了薩伏伊公寓,我們就知道有錢的時候可以建什麼樣的房子;看過了馬賽公寓,我們也明白了囊中羞澀時買房租房一定要注意的,卻常常被我們忽略的重要元素:光照、通風,以及綠化。
20世紀最著名的建築大師:Le Corbusier
建築師們喜歡調侃說勒·柯布西耶是「建議人均居住面積16平米的小囚籠愛好者」,但卻罕有人能不發自心底地敬重他。
畢竟,要是沒有柯布西耶領頭的這一眾現代主義建築師的努力,現代人這麼多,擠到最後中下層平民們的生存環境,真的不知道會變成什麼樣子。
參考文獻:
TBS紀錄片:《世界遺產:勒·柯布西耶的建築作品》
鳳凰衛視名言啟示錄:《勒·柯布西耶:建築超越於功能之上》
Bilibili視頻:《建築喵語:十分鐘了解柯布西耶》Part1/2
Wikipedia:Le Corbusier
內容為『手望Sowarm』出品
未經授權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