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歷代領導,識人用人必看人品,人品是一個人最好的通行證。
戰國名將吳起,戰無不勝,他輔佐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就能強盛。
但是人品卻不好,早年他因忍受不了鄉人的譏笑、誹謗,殺了三十多個人逃走。
後來,吳起去曾申門下學習儒術。 母親去世後,吳起沒有回家奔喪守孝。曾申認為他不孝,跟他斷絕了師生關係。
有一次,齊國的軍隊要攻打魯國,魯君想任用吳起為將軍,而吳起的妻子卻是齊國人,因而魯君懷疑他。於是,吳起就殺了自己的妻子,以此來證明自己不親附齊國。
人品差成了吳起的硬傷,幾乎每個國君都想擁有他,但是又害怕他篡奪王位,又都不敢要吳起。
而吳起最終在楚國,被貴族們包圍起來,用亂箭射死。
鑑別人品最好的一種方式,就是看他的原則和底線。
1
你的原則,是你的人格
曾國藩創辦了湘軍,他身為主帥,手握大權,軍中一切開支用度都歸他管,想弄點軍餉花花,實在是太容易了。
但是曾國藩做官清廉,他去世後,家財寥寥無幾。
清朝晚期,清廷已經腐敗成風,他應該是為數不多的窮的叮噹響的兩江總督了。
曾國藩朋友很多,門下的幕僚眾多,他對一些人還有「知遇之恩」,因為他常常提攜一些不得志的人。因而他時常收到謝禮。
曾國藩不願意拂了人的好意,傷了別人的臉面,就在大包的厚禮中,挑選一個最不值錢的,留下做紀念。
曾國藩在日記中這樣記載:「鮑(鮑超)春霆來,帶禮物十六包,以餘生日也。多珍貴之件,將受小帽一頂,余則全璧耳。」
曾國藩死活不接受,鮑超對此也無可奈何,只好又帶了十六包東西回去了。
長此以往,大家也都佩服曾國藩的為人,願意與他共事,更願意在他手下辦事,聽從他的調度。
做人,必要有過人之處。譬如,修好人品,便能在眾人中勝出。
判斷一個人的人品,就看他講不講原則,別光聽他說,還要看他堅持做什麼。
2
你的原則,是你的價值
曾國藩為人處世,處處小心謹慎,可以說是「吾日三省吾身」。
可他的九弟曾國荃卻是一個少負奇氣,高調倔強的一個人。
兩兄弟由於性格不投,常常意見不一,經常發生口角戰。
曾國荃的手下的將士大都是亡命之徒,每攻下一城,曾國荃命令放假三日,任憑兵勇燒殺搶掠姦淫,無惡不作。
湘軍攻陷天京後,在曾國荃縱容下,肆意踐踏婦女,屠殺無辜百姓,到處挖掘窯藏,掠奪財寶。湘軍所為,令人髮指。
民間流傳曾國荃的吉字營湘軍擄掠的金銀如海、財貨如山,一時間,長江上成百上千艘舟船,滿載這些財寶駛向湖南。
不整軍紀,侵擾平民,物議沸騰。
在太平天國強盛之時,朝廷還需利用他,但是天京陷落後,曾國荃受到官紳的非議和清廷的追究,很快就被革去官職。
古人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我們做事,要講道義,無原則的劫掠,違背公道人心,即便獲得財富,那也是不義之財,沒有真正的價值。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我們不要做不仁不義之人,要堅守自己的原則,這樣才有價值。
3
你的原則,是你的良知
清朝晚期,國力衰敗,政局動盪,民生疾苦。
外強入侵,內亂四起,百姓流離失所,遍地餓殍,一片哀嚎。
身為朝中大臣的曾國藩,看到眼前此景,立志要救亡圖存,改變天下人的命運。
曾國藩精讀詩書,嚴謹修身,上書直柬批評朝政,創辦湘軍外出打仗。
後又領導洋務運動,學習西方槍械製造之術,建立中國第一家軍工廠——安慶內軍械所。
由於所引進的西方機器說明俱是洋文,於是設立中國第一家官辦「翻譯館」,聘請洋人主持譯務。在他的倡導下,派出中國第一批留學生。
歷經千辛萬苦,大清終於有了中興的氣象。
王陽明說:「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意思是,不用思考就知道的, 是天賦的道德觀念。
良知是人生來就有的觀念,人的一生就是在良知中格物致知的一生。
見別人受苦受難,自己心裡感同身受,想要去幫別人脫離苦海,這就是一個人內心的良知。
做人要有惻隱之心,守住自己善良的本性,讓良知時刻鮮活,這也就守住了原則。
孟子云:「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
何謂君子,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即君子之道。
固守內心的本源,保持良好的人品,才能「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成就一番大事業。
假如一個人「德不配位」,此生必有災殃。
假如一個人沒有原則,人品卑劣,就算有曠世奇才,有蓋世之功,遲早也會「翻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