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安徽,徜徉在城市與鄉村的深處,會經常感受到歷史與現代的交融和積澱,尤其那一座座古鎮、一條條老街,以及深巷人家的老手藝、老物件,無不承載著悠悠的歷史記憶,訴說著無數的動人故事。
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中安在線推出「行走安徽老街」系列攝影報道,集中展示老街場景及生活在老街人們的質樸、勤勞、幸福、喜悅、自信。
本期,我們帶您走進安慶市太湖縣晉熙老街。
晉熙老街又稱西正街,俗稱河街,位於安慶市太湖縣老縣城南門之西。東起韋家巷,西至馬路河口,全長600餘米,街面寬處5-6米,窄處2-3米。晉熙老街始建於南北朝元嘉末(424-452),距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街道兩側建築幾經變遷,保持至今的有不少清代徽派建築。老街曾是該縣物流和商貿的集中地,是曾經發達的手工業、五金製造業和民間工藝業的縮影。
據悉,太湖縣將打造禪街(晉熙老街)文化街區項目,即以晉熙古鎮歷史街區為中心,由北正街、晉熙街和城北街組成的商業軸線,全力將晉熙打造成為宜居、宜游、宜商、宜品」的生態旅遊古鎮。
晉熙老街東起韋家巷,西至馬路河口,全長600餘米
拍攝手記:
三年,兩去太湖,皆為一條老街。這古樸的老街有一個大氣而美麗的名字叫晉熙(喻光明興旺之意)。據了解,太湖縣歷史上曾名晉熙縣,晉熙也因之而得名。查閱資料得知,春秋戰國時晉熙為楚國屬地,對我這個生於湖北的新安徽人來說,到晉熙似回到了家鄉,幾多親切,甚為得意。
三年來,我幾乎走遍了安徽的大小老街。倘若你問我哪個地方適合寫生畫畫,晉熙老街肯定是我首推的去處之一。記得我在大學時經常夢想著到邊疆寫生,認為在那遙遠的地方才有靈感。後來走的地方多了,才深刻理解藝術大師羅丹說過的話,「世界上並不缺少美,只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實為至理名言。因此,我到現在還納悶,為何還有不少藝術院校的學生熱衷到知名景點寫生,真希望不是為了在提起畫筆時賺得旁人更多羨慕的目光。作家沈從文曾在《邊城》中寫到:「我的船便在這種景致中,快快地在水上跑。什麼唐人宋人畫都趕不上。看一年也不會討厭。奇怪的是,本省的畫家,從來不知向這麼好的景物學習。學校中聽教員講還是用個小瓶插一朵花,放個桔子,在那裡虐待學生『寫生』,其實是在那裡『寫死』!」我覺得晉熙老街值得藝術工作者去寫生,晉熙老街也值得更多安徽人來看看。你是畫畫也好,攝影也罷,抑或尋幽訪古,晉熙或許能如你所願,它能搭得上你畫筆的靈感,匹配上你快門的節奏,也吻合你思緒的情愫。
太湖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文風蔚然,當我踏上這片土地時,心肅然起敬。太湖素有「一門四進士,十里兩狀元」之稱,我在太湖敲打電腦鍵盤時竟有些拘束,我知道,這是對這片熱土的敬重與虔誠。待我慢慢融入晉熙老街的一草一木,才發現照相機的快門間也帶著溫暖,於是,內心的情感傾瀉而至。
猶記得2016年金秋時節初訪晉熙老街時的喜悅,當它實實在在完完整整地出現在我眼前時,恍惚帶我到了另一個時空。這個讓我踏破鐵鞋無覓處,驀然回首在燈火闌珊處閃現的晉熙老街是我曾望穿秋水般尋覓的一方天地。
那天下午,陽光像刀刻一般,它把老街的一磚一瓦、一景一幕落入時光的畫框里。石板路極富旋律地延伸,它開闊了視線,並帶著我的想像抵達遠方。
在晉熙老街,喝早茶是習俗。早上6點多鐘,三三兩兩的人們不約而同來到早茶店,花上兩元錢泡一壺茶,大家圍坐一起天南海北地聊著,有的老人點上一支黃煙,悠哉游哉,自得其樂,似乎所有的酸苦都隨著煙霧飄搖而去。81歲的桂詩品獨坐屋前抽著黃煙,他的老宅住了7代人,「1975年之前這裡相當繁華,很多外地人常來這裡買東西,後來,前面修了一條路,客源大多往前了。再後來,太湖建了新城,人都往那跑了。 」老人還說,近幾年來全國各地的不少遊客特意來老街,有的還買上一些土特產帶走。
在老街街頭,幾家老店屹立於此。92歲的吳金品精神矍鑠,他在扎匠店做花箱、寶筒、搖錢樹等,老人不時放下手中的活,逗逗一旁的重孫。50歲的湯中榮16歲開始學篾匠,狹窄的家裡擺滿了他親手編織的各式竹器。湯中榮樂觀向上,也因此讓這個並不富裕的家庭時常陽光普照。73歲的石百壽13歲開始學縫紉,他戴眼鏡的模樣有點像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今年,他的縫紉機換成電動的了。
不管是古老的建築,還是淳樸的居民,晉熙老街完好地珍藏著一個時代的烙印。對我來說,晉熙老街,怎麼也看不夠,賞不盡。那天晚上7點多鐘,我獨自在街巷拍照,年輕的裁縫師鄭志強遠遠地朝我揮手,我們走近又彼此點了點頭。次日上午,我又與他相遇,「請坐!」他說,「我看你拍照很投入。」他誇我敬業,我笑著說他沒講對,因為那一刻我的專注緣於晉熙老街賜予的激情。
離開晉熙老街,我時常記起當時的拍攝狀態,使得我多少次希望能有機會再訪故地。誰知這一等一盼,已是三年之後的冬天了。時間輕易就改變了你我的模樣,晉熙卻仍飽含著溫和與古樸。我絲毫沒有「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的感傷,反而欣慰在城鎮化發展的今天,晉熙老街保存完好,老街人亦如當初般純真。當我再次深入老街,有的居民還記得三年前那個拍照的我。午間在晉熙老街王氏祠堂拍照,倆居民盛情留我吃午飯,「都午飯時間,你走了,我們不好意思。」這濃濃的真誠,為我風塵僕僕的旅途增添了無限溫暖,我甚是感動。
據悉,太湖縣將打造禪街(晉熙老街)文化街區項目,將晉熙打造成為「宜居、宜游、宜商、宜品」的生態旅遊古鎮。榮耀晉熙,願你歸來仍是少年,你無限美好的未來定不可限量。(徽鏡映像工作室記者陳群/圖文)
第2頁 /(共9頁)
航拍一處老建築,遠山清新可見
老街內的建築保存完好
第3頁 /(共9頁)
街巷鄰里之間(2016年攝)
老街民居內飾有毛主席畫像和中國夢掛曆(2016年攝)
第4頁 /(共9頁)
買背簍的人走過一排竹器店(2016年攝)
早上的老街熙城茶館
第5頁 /(共9頁)
無限愜意在晉熙(2016年攝)
王氏宗祠建於清乾隆年間,現為縣文物保護單位
第6頁 /(共9頁)
70歲的石百壽13歲當裁縫(2016年攝)
1958年頒發的光榮紀念證,毛主席題字(2016年攝)
第7頁 /(共9頁)
75歲的篾匠章學明
89歲的周志寶制毛筆60年
第8頁 /(共9頁)
68歲的曹明亮當木匠51年
78歲的趙國政曾在太湖棕麻社工作,晚年重操舊業(2016年攝)
第9頁 /(共9頁)
81歲的桂詩品曾當過教師,他家老宅住了7代人(2016年攝)
讀五年級的陳簡與小夥伴攙扶九旬陳奶奶回家 (2016年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