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北,貂(此處應該加兒化韻嗎?)的地位相當尊貴。民諺曰「東北有三寶,人參貂皮烏拉草」,後因「烏拉草」德不配位,被「鹿茸」取而代之,但貂皮始終居於中間C位。這也難怪,東北乃是苦寒之地,不戴個狗皮帽子穿個貂,怎麼熬過漫漫長冬。
狗皮帽子當然取自於狗,貂皮之正朔則是來源於紫貂/Martes zibellina。此獠外形似黃鼬,體型如中等大的貓,呈黑褐色或黃褐色。其毛皮皮板細膩,絨毛豐厚,針毛靈活,華美輕柔;以此製成的裘裝,有「得風則暖,指面如焰,著水不濡,點雪即消」之美譽,引無數英雄或美人競折腰,紫貂也因此招來了巨大災難。
紫貂的主產區是俄羅斯,我國僅東北和新疆阿爾泰地區有少量分布。據上世紀末的一項調查,東北紫貂大部分集中在吉林境內,黑龍江省大興安嶺種群萎縮,內蒙滿歸、阿龍山的數量卻呈增長趨勢,據分析是當年大興安嶺火災所致。如今紫貂榮列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野外遇到宜敬而遠之,免受牢獄之苦。
既然貂皮「求助於野」已然行不通,那麼在狼煙滾滾的燒烤攤旁給大哥扒蒜的老妹兒穿的什麼貂呢?一般來說,水貂的可能性大。其正名美洲水鼬/Neovison vison,原列為鼬科鼬屬,後分裂為水鼬屬。根據2018年的鼬科最新分類,鼬屬和水鼬屬均歸入鼬亞科,貂屬卻屬於貂亞科(貂熊亞科),二者的親緣關係並不近。仔細看,這倆遠房兄弟耳朵明顯不一樣。
水貂不是貂,但不妨礙民間這麼叫,畢竟「鼬皮」之名有欠冠冕。水貂皮的品質遠遜於紫貂皮,然此物適應能力較強,好養活,故水貂養殖業開展非常廣泛。大約四十年前,我家附近某村開辦養貂場,因管理不善而逃逸數隻,其中一隻白貂竄訪某人家,光天化日之下躍上供桌,欲取食祭品,慌得那家人齊齊下拜。你道為何如此?因為尋常黃鼠狼在群眾看來已是半仙之體,更何況這位毛都白了,搞不好就是千年道行啊。
原生的水貂並沒有白色個體,而是全身深褐色,只有下巴白色,這有利於野外生存;但自從被人類看中之後就由不得它了,出現了各種自然界本不存在的色型,除了白水貂還有彩色水貂,如咖啡色、藍寶石色、銀藍色、鋼藍色、珍珠色等等。凡此種種,都是萬惡的兩腳獸使用卑鄙的人工誘變手段加上道德淪喪的高度近親繁殖得到的品種,只能在籠養中了卻殘生,放到野外怕是一個星期也撐不下去。
雖然剛才我使用了「強烈譴責」的語氣,但那都是裝的。沒什麼道理好講,毛皮獸就是為此而生,人工養殖總比野外捕殺要好千百倍。君子遠剝皮,只要不是親眼目睹,不必有什麼愧疚之心,畢竟那麼多人以此謀生,該穿還得穿。目前我國水貂皮年產3000萬張以上,占據世界總產量三分之一強,其中我蔥省就貢獻了70%。列位,沒有一個冬天不會結束,眼瞅著皮草就要反季促銷,整兩件唄?
OK,水貂的話題就基本結束了,還有一個疑點需要闡明:既然水貂可人工養殖,難道紫貂就不能嗎?也不是不能,俄羅斯就有大規模養殖,但它就是不如水貂好伺候。別的不談,單是妊娠期就讓人撓頭,256天哪,幾與人類相當。等下一窩和等養殖場老闆娘生娃差不多時間,這趕上個急性子根本就忍不了啊。再看看水貂,妊娠期平均47±2天,這更新換代速度多麼快?和紫貂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
在紫貂養殖方面,我國起步還是比較早的。中科院左家特產研究所1957年開始嘗試人工圈養,1965年首次獲得圈養繁殖F1代,我國成為繼蘇聯之後第二個掌握紫貂人工繁殖技術的國家,但下面就基本沒有了。2012年的數據表明,當時國內只有大連名威水貂養殖場曾於1999年引進82隻,到2011年還剩5隻,既丟人又丟貂。原因之一就是大連太南了,紫貂只宜生活在北緯42°以北,你把它放在連東北話都說不明白的地方,那顯然是不行的。
總之現狀就是這樣,市面上多數貂皮都是水貂皮,實為「水鼬皮」,少量紫貂皮則是來自進口,價格極為高昂,國內基本沒什麼產量。不信你打開中國農業農村部官網,在搜索欄中鍵入「水貂」進行搜索,能得到118個結果,而「紫貂」只有3個,且無一與養殖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