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居住在上夼四眼橋街附近的人們,疑惑這裡怎麼就叫四眼橋街了呢?在哪裡能看見這裡有橋?並且還是一座四孔橋?對此不少人頗為不解。
其實四眼橋的確是真實存在過的。
這張珍貴的老照片再現了1948年的四眼橋。
1948年的四眼橋。 李書超 供圖
這是第二次解放煙台時,解放軍行軍途中路過四眼橋的情景。1948年10月15日煙台獲得第二次解放,並隨後在南操場召開慶祝大會。因此此照片的拍攝時間以當年10月初的可能性最大。
照片里的四眼橋和附近山巒、坡地、村莊、草地和前進中的隊伍及輜重均清晰可見,軍人們輕裝簡從、昂首闊步,軍容整齊。要感謝當年的解放軍戰地記者給煙台人留下如此珍貴的影像。
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四眼橋早已淹沒在馬路之下。
按理說,有橋的地方必有河流和山夼,雖然現在已經看不到這裡的河或者溝壑了,但昔日的地理原貌表明,這裡曾經有一道南北偏西方向的很深的山夼,溝壑的兩旁曾經植被茂盛,鬱鬱蔥蔥,溝底常年有水。
這水源自於何處?原來,沿著今四眼橋街西段向西南約一里多地,在原上夼村和西南村的交界之處,曾有一處虎岩潭水庫,虎岩潭水庫的水發源於塔山的老虎眼。
早期的老虎眼水勢很旺、水量可觀,因此水庫水質十分清冽,民國年間煙台啤酒廠選址在此水庫之北建廠,就是看上了這裡的水源地,早期生產的煙台「禮泉」牌啤酒能夠迅速聞名大江南北、並飄紅大上海,好水出好酒,這是與虎岩潭的優良水質密不可分的。
上世紀四十年代上海街頭的煙台啤酒廣告
虎岩潭水庫溢滿時節,水庫的東口會涌下來一股小河流(民間或稱黑龍河),河流沿著東邊的山夼奔流而下,闖過今四眼橋街和五馬路(今環山路)與源於葡萄山等處的河流在下游合併一處,形成壯觀的東河(今解放路),浩浩蕩蕩向北奔騰入海。
這小河流正常年份倒也安穩無事,但是遇到水旺之年,便不再安分,往往洶湧直下、沖毀道路和農田。
1942年東河部分河段進行加蓋施工,同時整治上游支流的各條水系,便在此河上修建了這座四孔石橋。
從照片可見,此橋橋面很高,說明此處山夼很深,初看起來此橋既像橋又像大壩,除了交通之用外,或許還兼具調節河流出水量之用。
當然,從下排的雙孔的較低位置來看,應該並無考慮蓄水之用,因為即使上游來水,在水量有限的情況下,橋南的水位會很低。初步分析,橋樑的四孔設計的用意,明顯是為了使工程具有調節水流、緩解下游洪峰的作用。
一旦上游水勢過大,此橋可予以攔截,形成臨時的庫容,可以起到攔水大壩的作用,同時水流可緩緩地從橋孔通過,對下游的河道不致於造成瞬間水勢過大的威脅,此橋的設計可以說十分巧妙。
由此可見,所謂的四眼橋並非單純的橋樑,其實它屬於一座「壩橋合一」的構築物,水旺之年可泄洪並有序有度地控制水流。
四眼橋所在的橫貫東西的街道,因位於五馬路南側,歷史上曾被叫做「六馬路」。
但這四眼橋建成後,百姓看其型取其名,紛紛直呼其「四眼橋」,並迅速叫開了,此街也順理成章地被叫做「四眼橋街」了,而此街原先的六馬路的稱謂逐漸被人們所淡忘。
後來因城市開發建設的需要,此河道被加固後又加蓋填實(有說因上游水源枯竭來水減少,河道被直接填實),老河床距今天的路面估計埋深約有七八米,成為了一條地下暗河,和大名鼎鼎的四眼橋一起消失在人們的視野里。
在筆者的記憶里,下游的東河(即解放路河)則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期陸續完成整體整治和加蓋成路,同時全面完成加蓋成路的還有市區西部的大海陽河。
上夼東路和上夼西路是兩條幾乎平行的南北向城市道路,而這條四眼橋街凌駕於四眼橋之上,貫穿東西,橫穿上夼東路和上夼西路,西接上夼西路,東端與迎祥路相交。
如今的四眼橋街
據1987年出版的《芝罘區地名錄》,上夼東路早期是一條小街巷,曾經是寧海路的一部分,蓋起樓房以後改名為上夼東路,據分析是為了和上夼西路相對應;而上夼西路位於原上夼村西部,故曾叫夼西里,周圍曾經到處是肥沃的良田,「文革」時期改名為大寨路,和位於幸福的大慶路遙相呼應(今幸福南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期改名上夼西路,均屬當時煙台街上遐邇聞名的「名路」。
而連接上夼東路和上夼西路的四眼橋街,雖然四眼橋早已名存實亡,但因民間約定俗成已久,就叫「四眼橋街」了,並逐漸被史料所認可;始終也沒有恢復六馬路的舊名稱。
時光漸漸遠去,舊城改造日新月異;如今的四眼橋街已經是市中心南部的一條次幹道,而上夼村和西南村也早已徹底融入到城市的懷抱里而消失了,昔日的上夼西路已成為煙台有名的美食一條街;行走在馬路上的人們,已經沒人會想到腳下曾是河流和橋樑。
文 / 李書超 發表於《煙台晚報-煙台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