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消費降級,茅台、郎酒、劍南春等積極擴大產能是為什麼?

原標題:疫情之下消費降級,茅台、郎酒、劍南春等積極擴大產能是為什麼?

2020年,白酒行業很難。

可「危難」並沒有成為各酒企的阻礙,反而成了催化劑,助力酒企逆勢而行,積極擴張產能。

據不完全統計,自2016年以來,白酒上市企業已投資累計近400億元用於擴產和技改。

產能「大躍進」真的不會導致行業整體的「產能過剩」、「消化不良」嗎?2020年,多家酒企紛紛逆勢拓產的背後邏輯是什麼?

白酒行業有多難?

受疫情影響,本該在春節期間大銷的白酒「凍結」了,社會庫存的積壓,讓很多白酒企業原本制定的計劃被打亂。伴隨著送禮和聚會消費場景的取消,消費白酒的動力(情緒)也大幅減少。

囤了很多貨,卻賣不出去成了經銷商的常態。

7月27日,水井坊率先發布半年報,2020年第二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0.75億元,同比下滑高達90.08%;實現歸屬凈利潤為虧損0.88億元,成為公司5年來第一次季度虧損。

大部分酒企2020年都不好過,是事實。

另一方面根據統計,近幾年全國白酒總銷量連續下滑。2016年至2019年,白酒行業(折65度)的銷量累計值從1305.7萬千升下降到755.5萬千升,短短四年,白酒總銷量下降了逾42%。

銷量下滑帶來的是整體產量的下降。據中國酒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16年白酒行業規上企業產量1358.4萬千升,2019年則為758萬千升,四年下降幅度超44%。

產銷雙降,最直接的表現是:規模以上酒企從2016年1600家減少到2019年1100家,減少了接近三分之一。

產能「大躍進」

近日,劍南春擴能項目正在加速進行,下個月將有3個新酒庫投入使用。這是劍南春大唐國酒生態園3—5萬噸擴能項目的一部分,最快在下個月就將投入使用。

據介紹,早在2012年4月,劍南春的大唐國酒生態園項目就正式投資簽約。大唐國酒生態園項目計劃總投資36億元,項目總建築面積約60萬平方米,項目占地約1500畝。但是,該計劃因故被擱置。直到2020年8月,劍南春再度重啟了其擴能計劃。

3月3日,古井貢酒披露將預計投入89.24億元實施生產智能化技術改造。項目建成後,將形成6.66萬噸原酒、28.4萬噸基酒儲存,年產13萬噸灌裝能力的現代化智能園區;
3月3日,瀘州老窖黃艤釀酒基地實驗室技改項目發布第四次補遺澄清;
2月25日,郎酒發布投資2.74億元的盤龍灣基地技改項目信息,新增產能6000噸/年;
2月20日,茅台透露項目總投資約35億元的中華片區6600噸茅台酒技改工程將於6月30日以前全面竣工。

背後邏輯是什麼?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包括五糧液、瀘州老窖、郎酒、古井貢酒等頭部企業,紛紛提出了擴產計劃。與此同時,在赤水河流域,自2019年開始,以茅台領頭的醬酒軍團集體進入了「擴產模式」,未來五年將形成20萬噸的醬酒產能。

1:國家取消白酒生產線限制

2019年10月30日,國家發改委修訂發布了《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9年本)》,取消白酒生產線限制。這意味著,白酒產業將不再成為國家限制類產業。即:限制解除過後酒企可以新建生產線擴充產能。

因為限制規定,從2000年開始,中國白酒幾乎未能增加任何一條新的生產線,增加產能的主要方式為技改,或者買酒廠。

2:政府扶持力度大

4月,在貴州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日前印發的《2020年度「千企改造」工程省級龍頭和高成長性企業名單的通知》中,涉及酒企的項目多達25個。其中包括鴨溪酒業5000噸、勁牌醬酒5000噸、國服酒業4000噸、國台酒業6500噸、習酒公司3萬噸等項目。

2018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印發《關於加快構建「5+1」現代產業體系推動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著力打造五個萬億級支柱產業和加快數字經濟發展,涉及多家酒企。此外,今年3月,在四川省發布的重點項目中,瀘州市計劃投資200億元,在赤水河對岸的古藺縣茅溪鎮打造一個醬酒園區,聲稱「再造一個茅台鎮」。

2020年,在經濟寒冬期,由當地政府推動的產能擴建和產業投資扶持力度顯然會更積極。

3:馬太效應的搶位

不可否認,白酒行業進入擠壓增長時代,市場集中度不斷提升——「茅五瀘洋劍汾郎」這七家的合併占有率在2018年已達33%,因此一二線酒企有動力也有實力進一步擴大產能。

中國酒業協會理事長王延才曾表示,中國的高品質白酒不足國內白酒產量的1%,高端白酒目前仍然處於極度稀缺狀態。事實上,目前白酒行業的產能過剩實際上主要聚焦在中低端白酒的產能過剩。

在這輪產能擴張規劃中,主要集中於知名酒企。且企業大多聚焦於優質高端酒的智能化技術改造,覆蓋了從釀造包裝到物流配送的全生產鏈。對此,有業內人士分析指出,

擴產和技改的核心思路就是讓好產能更好,生產出更多優質的中高端白酒,讓「差」的產能變好,生產出更多有價格優勢的中低端產品,這樣保證在製造疊代過程中,能夠迎合時代發展的需要。

「產能過剩」是存在的。但隨著人們的消費升級,「產能過剩」的只能是中低端白酒。

各酒企紛紛加入這輪產能擴張,一方面是為了「搶跑」智能化技改之路,提升自身品牌價值,進入高端或次高端;另一方面也只是為了避免自己被淪為「產能過剩」的中低端白酒企業而已。

4:疫情之下,提振資本市場信心

突如其來的疫情為酒業產品和結構升級帶來了一定的變數,同時也對今年乃至接下來一兩年內酒企的整體優質酒布局戰略產生了一定影響。

報復性消費是沒有的。市場恢復也是遲早的。可,這個遲早,是何時?

面對未知與變數,名酒企紛紛選擇了投錢顯實力,專心搞「事業」,從「渠道為王」向「品質為王」回歸,將優質白酒的產能再放大,獲得了產能優勢(即製造成本更低的高品質酒產能)。一方面,企業將更容易抵禦風險,穿越行業周期,贏得下一輪競爭的先手;另一方面,技改也能夠提升企業品質概念,並且在一定程度上優化資產結構,提振資本市場信心。

產能擴張,原酒企業的危機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這輪產能擴張規劃中,酒企都紛紛投入巨資,打造自己的原酒基地。即,意味著在3~5年產能釋放後,這些酒企或將徹底擺脫外購原酒的局面。所以,對於原酒企業來說,現在是生死存亡的關頭,如果不儘快轉型,5年後,面臨的便是「滅亡」。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3~5年擴產產能的釋放,名酒企業、頭部企業勢必會通過更強勁的市場擠壓,來消化新產能,因此對於區域性中小型白酒來說,同樣面臨與原酒企業一樣的生死困境。

能喝到好酒便是幸事。所以,酒企逆勢拓產對消費者來說,是極好的。如果,各酒企的產品價格能漲得慢一點,那就更完美了。(文:子末)

以上評論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不代表本雜誌立場,圖片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