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皇家空軍夜襲魯爾大壩,沃利斯水漂炸彈成功,洪水淹沒德軍

2020-11-24     雷姐的機械空間

原標題:二戰皇家空軍夜襲魯爾大壩,沃利斯水漂炸彈成功,洪水淹沒德軍

曾經有部非常著名的老片《加里森敢死隊》,裡面是一群從死囚營里釋放出來的罪犯,被徵兆上戰場,以對敵軍實施破壞行動換取自由的故事。這個片子當時非常之火。無數人一邊看,一邊想著要是自己身陷囹圄,也有機會當一把戰爭英雄還能換取自由該有多好。加里森敢死隊是僱傭兵,薪酬是特赦令。可是戰爭中,更多的人確實在為了國家和民族,領著並不高的薪水,自願執行那些危險度極高的任務。

在亞洲戰場,當日本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奇襲珍珠港成功,攜餘威掃蕩東南亞時,美國陸軍航空隊為了激起美國民眾的勇氣,實施了轟炸東京計劃,16架轟炸機全部損毀。而在歐洲戰場,也有一隻人數相仿的部隊,一樣準備以自己的技藝和勇氣為國出戰。

如果在今天,有人跟你說,今天的任務是開著轟炸機夜間在200米的超低空飛行數百公里接近目標區。進入攻擊航線之後,你要保持在18米(約52英尺或6層樓)的高度,以每秒90米的速度飛向目標。這過程中不能實施機動躲避防空炮,不能調整速度,啟動飛機上的特殊炸彈需要執行一系列特殊步驟,而且時間控制和步驟不能有錯誤,如果前面都沒有什麼問題,而且沿途5個防空陣地的30多門防空炮還有數不清的高射機槍都沒有命中你的話,你到達預定地點之後,在不超過3秒的時間窗口按下按鈕,這樣你投得炸彈才會有可能命中目標。這樣的任務會有人有興趣參加嗎?估計沒幾個人會有興趣吧。

1943年夏,一批在跨海對德國轟炸行動中表現出色的精英,被秘密徵召於英國國防委員的神秘機構。隨機一支新的部隊正式成立,番號——皇家空軍617中隊。此時全隊上,只有中隊長吉布森中校知道任務細節。而他正看著這支在一個星期內組建的部隊出神——全隊上下都是剛過20歲的小伙子,都很新。經過3年多的空中廝殺,老傢伙們越來越少了。

1940年的敦刻爾克大撤退之後,盟軍的一系列番號成就了德軍的威名。盟軍從上到下,都憋著一股對德國進行報復的火氣。自1940年底到1942年,英軍在各條戰線都奮力反撲,還極力實施禍水東引計劃,企圖找回日不落帝國的霸氣。奈何元首此時智商在線,支持著麾下不世名將隆美爾在北非打得風聲水起。1942的夏天,英國陸軍的威名簡直要被隆美爾一腳踢進地中海。還好不列顛家大業大,靠著亞歷山大港和馬爾他島這兩個支撐點,英國北非戰區倒是能苟活一段時間。

「正面拼不過,那就在背面做手腳吧!」這才是大不列顛的聖喬治飄揚幾百年的奧秘!在每天幾次被首相邱吉爾的電話催促之下,一個看起來接近於科幻,但是國防部的專家卻沒法駁倒的計劃被呈送到英國國防委員會的桌上。

在大工業化時代中,自有優質煤礦等資源和交通頗為便利的魯爾被德國國內工業大亨極度推崇。雖然在二戰中因為一些資源的相對短缺,魯爾這顆工業明珠已經不如當年那麼明媚耀眼,但此地仍然匯聚了相當多的知名企業生產線。這些企業都是德軍各類裝備和補給品補給體系中極為重要的節點。為了充分利用魯爾地區的水力資源,德國在1910到1940期間,在該地區興建了多處水力設施。其中以魯爾河上的三座水壩最為關鍵。而英國國防委員會盯上的,正是這三座水壩。該河段不僅是魯爾鋼鐵聯合體的水資源命脈,更是附近農業區的命門。而且以當時技術看,如果河段數座水電站功能缺失的話,德國周邊工廠的用電會被壓制在一個相當低的水平。二戰中德國對於被占領區各類資源的利用效率非常低,其中有一部分飽吞私囊的原因,也有為了凸顯德國本土民族優越性的政治正確需要,所以即使很多被占領區的優秀工業資源都被浪費得極其嚴重,占領區領導機構也沒有改良的意思。這造成無論是本土的鋼鐵生產和農業生產,還是其他相關加工企業的生產,在德軍後勤補給中的位置都相當之高。

如此重要的目標,被英國情報機構盯上已經很久了。但是當時英國國防機構卻遲遲為缺乏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案而頭疼。與著名的重力壩——三峽工程不同(重力壩,簡單說就是一個超級大號的寬底人工水泥墩,水庫作用力的絕大部分被轉化為重力施加在大壩上。大壩的底座與地基之間的摩擦力被重力增大,所以很堅固。想破壞的話,幾十顆454公斤炸彈連續炸一個地方能出一道縫。想用常規武器炸崩三峽在現在這個宇宙沒戲,在平行空間可能行),魯爾大壩是個拱形壩,殼體結構。靠著工程的反向結構支撐力抵抗水庫的作用力。整個壩體的受力強度跟結構完整性息息相關,所以壩體結構完整性和壩體兩側的支撐點就是大壩的命門。大壩主體和兩側一旦被爆破,整個魯爾大壩的結構都有崩塌的可能。

有關部門的第一方案是轟炸機轟炸。可是以1942到1943年的英國情報機構統計數據來看,轟炸機群在高空轟炸煉油廠一類目標的準確度一直在百分之三以下,現在炸結構寬度幾米到幾十米的水壩,這樣命中率估計會很不理想。再考慮到夜間轟炸和德國戰鬥機群的攔截,這個方案就成了「因為轟炸機命中率低,所以需要大編隊進行大批量炸彈轟炸。因為大編隊,所以德軍戰鬥機和高炮群對轟炸機群的攔截成功率會非常高。因為高攔截率,所以需要更大編隊。」這樣的怪圈。整個大不列顛都湊不出第一方案需要的轟炸機群,更別提無法令人承受的損失率。所以第一方案被否決。

有關部門的第二方案是轟炸機魚雷襲擊。從紙面上看,魚雷這種速度較高且可將炸藥帶到水下特定深度的兵器對大壩的摧毀簡直是一絕。如果是炸彈從空中下落襲擊大壩,有相當比例的能量都會轉化為空氣的氣浪,爆炸對目標的摧毀能力是相對比較低的。炸彈一旦在水下爆破,水作為幾乎不可被壓縮的能量傳遞體,會將能量忠實得傳導到大壩上。經過計算,只要能確保命中2顆以上,魯爾大壩就將岌岌可危。第二方案作為種子選手,在1942年夏季被看好。直到特工傳回了「德軍已經在魯爾大壩周圍布設多層防雷網」的情報。

有關部門的第三方案是一個被諸多專家否決過不止一次的方案。該方案由英國工程師巴恩斯沃利斯提出。這位專家出身於工人家庭,17歲就成為船廠工人。在船廠工作期間,他思維敏捷,擅長分析的特點被船廠的專家注意到了。在一些資深人士的鼓勵下,巴恩斯沃利斯自學獲得的倫敦大學的工學學位。巴恩斯沃利斯由於有豐富的實踐經歷作為支撐,他頗為擅長從實驗現象中,尋找靈感,並動手論證。德國在魯爾大壩建成後,曾經將大壩的詳細資料刊登於公開刊物上。上世紀四十年代,對戰爭陰雲頗為關注的巴恩斯沃利斯極富洞察力在為「惠靈頓」轟炸機項目工作的同時,提出一系列著眼於果有效摧毀德國大壩的思路。

英國空軍部在知悉後,秘密成了一個項目組,負責為沃利斯的方案提供各類支持和可行性論證。該項目組從最開始的第一方案就開始進行試驗,其提供數據表明,第一方案需要的八萬五千磅(40噸)炸彈或10噸炸彈從39000英尺(約12200米)的轟炸高度才可能成功。這份數據直接宣告了第一方案的出局。因為當時沒有轟炸機可以攜帶這麼重的炸彈或者飛到這個高度。關鍵時刻,沃利斯在船廠工作的閒暇記憶竟然幫上了忙——「打水漂」。讓炸彈跟水頭一樣翻滾著,利用水的表面膜張力和自身動能,讓炸彈在極低高度蹭著水面跳躍。這樣炸彈又可以跳過防雷網,又可以停在水壩前,並且將魚雷的定深器給炸彈裝上之後,可以實現將炸彈送至理想的水深爆炸。

沃利斯展示的方案過於富有想像力,讓專家委員會顧慮重重。甚至沃利斯在試驗里成功摧毀了假想目標以後,該方案仍然被專家委員會質疑。1942年冬季初期的嚴峻局勢,讓英國戰時內閣下了決心,同意沃利斯「水漂炸彈」項目進行,並且調撥了專門的物資等各類資源(根據備忘錄,該計劃是同時期的德國戰爭潛力破壞計劃中的一個,這一批計劃有個共同的特點——需要資源不太多,成功後收益大。邱吉爾的賭徒陰影真是無處不在)。1942年12月12日,沃利斯「水漂炸彈」項目組徹夜未眠,因為頭一天的第一次試驗出了重大紕漏!項目組對於彈體強度的計算出了問題。導致第一次實驗中,炸彈落在水面就解體了。如果12日的試驗再次失利,該項目就很危險了。好在沃利斯本身就是「惠靈頓」轟炸機項目組的成員。他對「惠靈頓」的特點相當熟悉,經過對各類參數一夜的精心調試,機腹下掛著特殊掛架的惠靈頓再次升空。最終,該實驗圓滿成功

圓滿的試驗成功打動了評審委員會,沃利斯水漂炸彈在不久後終於獲得正式代號「高腳櫃」。

沃利斯則馬不停蹄的遊走於位於加拿大的試驗基地和倫敦的各個機構中間,完善炸彈投放的各種細節和輔助裝備。最終,1943年3月正式行動機構成立,計劃所需要的「蘭開斯特」轟炸機被調撥到位,沃利斯跟該計劃的執行指揮官吉布森中校見面。此時,吉布森才得以從沃利斯教授口中得知,任務需要他們開著轟炸機在夜間以18米高度和335公里的時速貼著水命轟炸魯爾大壩。根據情報中魯爾水庫的水位調節表,行動被安排在5月中旬。所以617中隊僅有6周左右的訓練時間。

沃利斯在蘭開斯特的機腹設置的器械跟裝載與惠靈頓上的類似,都是一個形狀接近於拒馬的攜帶架。該架貼近炸彈圓形側面中心的部分是電磁鐵。機腹部位設置了電磁製動器。當接近投彈點時,制動器解鎖。然後炸彈側面的電磁鐵通電,將電磁鐵與炸彈相對固定。接著通過驅動器帶動電磁鐵旋轉,從而為炸彈增加旋轉動能。正式版本的「高腳櫃」是一個可以供6個洗澡的大浴盆一樣的大傢伙,重量超過8噸。當時知悉項目的所有人,均對該炸彈的精彩演出寄予厚望。但是在4月15日的第一次正式演練中,該炸彈一樣接觸水面就解體了。因為在原定設計中,沃利斯準備使用球形炸彈。這類炸彈在當時基本是先澆築兩個半球體,然後焊接。但是由於英國國內嚴格的戰時資源管制,沃利斯沒能得到鑄造車間的使用許可。這類車間當時忙於加工前線更需要的坦克和軍艦等組件。所以沃利斯只能利用其它的材料加工自己的炸彈。最後進行試驗的炸彈不得不變成了圓筒形。這樣有些地方的強度就顯得有些不足。沃利斯跟吉布森都焦慮萬分,因為5月-6月是魯爾水庫的高位期,如果趕不上的話就要再等一年。終於,4月底新的炸彈投擲成功。

轟炸高度的問題也被解決。氣壓式高度表可用精度一般是在100英尺左右。低空由於空氣密度大,亂流多,受到的擾動也比較大。真高50米以下一般不可靠。而且指針式氣壓高度表最小刻度一般是10英尺或者20英尺。18米對應約60英尺。在錶盤上就是弧度為10°~20°的圓弧。對應到現在汽車速度表上,大概就是0-12公里的速度區間。在抖動不止的機艙內,這樣的高度表很難作為準確參考。皇家空軍的地勤人員借鑑了海軍的觀測鏡技術,用三角定距法,在機腹下安裝了固定角的探照燈。如果兩個探照燈的光柱在貼水面平飛時相觸碰,這時的飛行高度剛好是18米(夜間開著探照燈去偷襲,還是兩盞!!)。

同樣的方法被應用於定距瞄準。沃利斯借鑑了魚雷艇上的瞄準具。首先轟炸機飛行員通過幾個導航點,為自己確定正確的攻擊起始點和航向。當目光從瞄準具基孔看出去,瞄準具左側瞄柱壓住魯爾水壩頂部的左側哨位,右側瞄柱壓住右側哨位時,就是最佳投放距離。

5月初,轟炸機飛行員用模擬炸彈取得了很不錯的投放成功率。情報人員根據偵察機照片判斷,魯爾水壩的水位還在緩慢提高中。如果水面距離壩頂小於一米,高腳櫃炸彈將飛過去。所以轟炸的時間窗口,最晚將於5月20日前到來。為了轟炸成功率和夜間對地面目標的辨識能力,吉布森將轟炸確定在滿月前後的夜晚。於是5月16日-5月18日的夜晚就成了最終的窗口期。此刻,617中隊的全體成員已經明晰自己的任務是在月明星稀的夜晚,開著探照燈排成隊,以固定航線和固定高度還有固定速度去轟炸魯爾工業區的莫內河谷水壩,等候他們的除了德軍的戰鬥機還有無數的地面高炮。面對著這種像靶機一樣的任務布置,無人選擇退出。當夜有一個好消息是,盟軍對杜塞道夫等地的轟炸吸引了德軍注意,德軍將魯爾大壩等目標附近的數個重型高炮營走了,所以迎接617中隊的應該只有中小口徑高炮群。

5月16日夜,第一轟炸機群和第二轟炸機群先行升空,默默走上不同航路。第三轟炸機群待命,視情況出擊。吉布森帶領9架飛機對莫內河谷大壩進行轟炸,然後就近轟炸埃德爾大壩。第二轟炸機群則需要在德國戰鬥機聯隊的防區中穿梭,目標是佐耳培大壩。如果前面兩個機群有誰失利,第三轟炸機群將奉命接替。

夜間超低空飛行,即使到現在也是高度危險的特技科目。更不要說在敵占區只能靠居民點燈光和導航尺和航圖等手段進行的手工領航。偏出去幾十公里都是常見的事情。而且與大家所認識的高空飛行有所不同,超低空飛行的飛機往往不能單靠使用機翼、副翼等操縱舵面維持高度和平衡。很多時候需要靠精細調節油門來調節高度。一般飛機平飛時,會呈現上仰2°左右的姿態。如果高度高了,就收油門,這時裝載機身下半部的發動機提供的拉力減小,飛機會自己低頭一點,這樣高度會慢慢回到目標高度。如果使用副翼尾翼等舵面進行高度調節,有可能一下高度就變化幾十米。此時吉布森機隊正在低空抵近目標,高了容易被發現,低了容易撞地,需要將高度保持在一個非常精確的區間內。而且低空飛行經常遇到亂氣流,二戰年代的輔助操縱設備較為原始,每個微小的平衡都需要靠正副駕駛手動平衡。更不用說,夜間沒有穩定的目視地面高度參考系,飛行員看外界久了之後,容易產生錯誤的情景意識,對飛機的高度變化趨勢不敏感。吉布森機隊在晚上開展的千里奔襲,展現了非常好的夜間領航和駕駛技術,其素質之高,令人欽佩。

經過長時間的飛行,吉布森成功抵達目標區。超低空沿河道飛行讓沿岸的德軍警戒哨紛紛驚醒。德軍各防空陣地已經在戒備中。一架蘭開斯特功敗垂成,剩下的8架蘭開斯特轟炸機為了任務,堅定的迎著炮火,朝著大壩飛去。

吉布森身先士卒,投下第一發炸彈,失敗。

2號機,接近過程中被命中,犧牲,炸彈命中水壩後面的電廠車間。

後面普遍沒有命中,直到7號機成功命中默內河谷大壩。

該夜,皇家空軍損失8架飛機,犧牲56人。

該夜,1.2億立方米洪水襲擊魯爾區和下游。超過125座軍工廠停產,10個以上物資調配站停止工作。上千人死亡。雖然該轟炸並沒有造成太多直接殺傷。但是該轟炸對德國的軍備運轉起到了相當的遏止作用。也間接激勵了盟軍的作戰意志,加強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信念。

後記:1943年5月底,英王喬治六世接見617中隊。

吉布森因該行動,獲勛「維多利亞十字勳章」,成為皇家空軍二戰期間的32名獲得者之一,也是7名生前獲得者之一。後犧牲於1944年。

沃利斯教授,後來繼續參與工程設計。作為核心工程工藝專家,其參與了著名的「協和」號的設計和製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u56b_nUB2uKmW_kOiS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