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宮詞》給了我們一個別樣的角度,重新審視這位垂簾聽政的大宋太后的一生。
——遇言姐
《大宋宮詞》劇情已經接近尾聲,即使明知熒幕里的一方世界或多或少會帶著「後人演繹」的味道,遇言姐仍忍不住每周都追劇,心心念念在劇中形形色色的人物身上。
世人常說大宋,看的、愛的大都是宋人吳自牧在其筆記 《夢粱錄》中那個 「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閒事,不宜累家」的風光霽月,再不然,便是被烙印上「戲說」色彩、膾炙人口的市井傳奇。
但當你隨著電視劇的鏡頭真正將自己代入,便會發現一個歌舞昇平之下,蠢蠢欲動的時代。
一個大時代背景下的人,各自都有著自己的算計,或為權,或為欲。
而每一個人也都堅信,只有自己才會是笑到最後的人生贏家。
但誰也沒想到,就在這樣風雲詭譎的歷史間隙,一個名叫 劉娥的蜀地孤女卻早已被命運悄悄地標上了印記——兩代帝王的命運因她而改寫,無數人的生命軌跡因她而發生轉折。
而她呢?初登場時便是已婚、流產、沒有背景、疲於奔命,只為在亂世之中求得一條生路。
於是很多人都會發出疑問。
為什麼是她?憑什麼是她?
這個人生明明已經跌到了谷底的平民婦人,經歷了什麼,竟然能 在根深蒂固的男權社會裡成為權傾一方的實權人物?
20年前, 李少紅導演用一部詩樣的 《大明宮詞》將武則天和太平公主的故事鋪展開來,讓人們酣暢解讀那對被權力捆綁在一起的母女人生;
20年後,仍然是李少紅導演,用一部 《大宋宮詞》將 大宋太后劉娥的一生推展到了我們面前。
命運發給了她無數張墊底的牌
她都有辦法湊出王炸
也許正是應了那句「結尾有多狠,開局就會有多甜」的鐵律,電視劇前半段里的劉娥與元侃,夢幻得好像所有童話的男女主角。
真正的愛情來臨時人們總會知道。
一段在戰場上的偶遇,重傷的元侃被路過的劉娥搏命相救,四目相對哪怕什麼都不做都甜到發齁,什麼身份地位在這段烽火愛情面前統統不值一提,隨便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流露出濃情蜜意。
這是劉娥的幸運,也是劉娥的劫數。
一邊是另兩位皇子、趙廷美對皇權的百般試探,一邊是無權無勢空有一腔愛意的二婚民女, 太宗皇帝對劉娥的殺意,合情並且絕對合理。
太宗皇帝絕不會眼睜睜看著自己處心積慮為趙恆鋪好的前程,被一個民女破壞
元侃被召回朝堂迎娶潘玉姝,親身面對皇權爭奪,劉娥陰差陽錯之下進入秦王府當了一名侍女,那個曾經幻想著「一生一世一雙人」的孤女第一次意識到,原來在這個世間,單純指望皇子施捨的「愛情」,沒有任何用處。
於是, 半被迫半主動,劉娥也真正開啟了自己的「打怪升級」之路。
劉娥最讓遇言姐喜歡的一點,就是 雖然出身貧寒,但她卻從來沒有自暴自棄。
命運發給了她無數張墊底的牌,她都有辦法湊出王炸。
從初入秦王府謹小慎微,到後來親手送自己的兒子吉兒前去大遼,造成吉兒慘死於蕭太后的攻城計策之下;
更讓抱著兒子骨灰罐痛哭的劉娥想不到的是,就連此時已經成為皇帝的趙恆出面讓吉兒的靈牌入太廟,都做不到。
皇宮人情涼薄,就算你母子為澶淵之盟出力良多,又如何?
最後還是寇準想出了一個辦法,讓劉娥為宋太宗守孝三年,三年之後才准許劉娥入宮。
人屆中年,再次喪子,曾經發誓說要愛她護她一生的男人,卻有那麼多的「不得已」等待自己的諒解。
但劉娥忍了,從當年在秦王府小露手法的點茶、蜀繡,到入了皇宮之後的察言觀色、深明大義,劉娥的一舉一動讓真宗相信,他們兩個人的相遇絕對是天作之合。
與元侃身邊諸多妃子的身份不一樣,劉娥出身卑微, 她呈現出的所有溫婉和雍容都是在被命運摩擦時積累、沉澱下來的。
她好讀書,並能融會貫通, 在經歷磨難的同時總能用一雙來自底層帶著通透的雙眼去觀察,也因此對人對事總能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
這一點從當年她進入秦府卻能用一手點茶、蜀繡脫穎而出便可看出
潘良被革職、潘家被抄,潘充媛與人私通事發,爆出壽安公主並非真宗骨血的醜聞,潘玉姝被皇帝下令賜死。
那個處處算計,甚至不惜下藥讓她滑胎的女人當初有多風光,如今就有多狼狽。
劉娥知道天子震怒的威力,尤其是在如此看重「女子貞節」的宋代, 劉娥甚至都不需要抬頭,她只要一直沉默就能「大仇得報」,為自己也為那個還未成型的孩子。
但她還是對將死的潘玉姝承諾,會照顧好壽安。
很多人質疑,這其中甚至還包括潘玉姝本人,面對你的仇敵,你不落井下石竟然還要照顧對方的孩子?
劉娥是傻?還是虛偽?
其實他們都錯了。
劉娥並沒有原諒潘玉姝,她伸手拉的那個人,是自己。
是那個痛失吉兒只能抱著骨灰罐落淚,誕下死胎卻不得已用姐妹的兒子來替換的自己。
如果當初有這樣一個人對自己伸出一把手,是不是吉兒就不會死?是不是她就能夠擁有一個不同的未來?
那一刻,劉娥對潘玉姝的痛感同身受。
最了解一個母親的就是另一個母親
外有大遼虎視眈眈,又恰逢天下大旱,在一堆朝臣擾攘不已的聲音中,她自發降下了宮中生活的標準,直接把宮宴的標準定為青菜米湯,更是適時端出了占城稻,直接把解決問題的方法呈上來。
再如寇準,雖然三番五次針對「後宮不得干政」的問題在皇上耳邊念經,劉娥卻也能在他被人構陷說要立太子為帝,等同謀反的關鍵時刻陳情辯解(雖然沒能改變皇上的心意)。
兩口子是典型有情有愛有溝通的關係,這種互敬互愛的模式即便其中一人身份已經高遷到皇帝也不曾改變。
在趙恆看來,龍椅上的位置並不輕鬆,百官上朝打嘴架互相掐那是常態,如何平衡各方勢力絕對是個勞心勞神的活。
朝堂群臣,哪個不是心裡揣著小九九
他很累,回到後宮,劉娥總能溫柔解意卻絕不諂媚地幫他分析、給他建議。
在劉娥的眼中,趙恆不是一個皇帝,而是一個普通的,需要理解和支持的自己人。
劉娥最大的優點,就是懂分寸、知進退。
她是趙恆的妻子,是和丈夫共同扛起江山社稷的大宋皇后,儼然是與趙恆同仇敵愾的 「大宋合伙人」。
她深知女性的最大優勢,所以從不過分強勢,每次都是點到即止,絕不在趙恆面前過分介入政治,然而妙就妙在,她的建議每每都不失偏頗。
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時候說,劉娥拿捏得異常準確
她的聰明、明事理給了宋真宗莫大的安慰。
但她也有愧。
她心裡最大的愧疚,來自於李婉兒——受益的生母,她名義上的侍女,實際共患難的姐妹。
一個沒有兒子傍身的皇后,皇帝所有的寵愛都能變成最終捅死她的利劍。
是李婉兒給了她一個兒子,而她還給這個姐妹的卻是一隻血淋淋的狸貓。
趙恆是深情的,也是殘忍的
所有人都在告訴她這是「不得已而為之」,但當她看到那個已經帶點瘋癲的昔日姐妹時,眼裡的痛還是藏不住地流淌。
趙恆疼愛受益,因為這是大宋江山社稷未來的掌舵人 ;劉娥疼愛受益,一方面是她本就善良,另一方面未嘗不是帶著對李婉兒的愧疚。
劉娥知道,自己的和美,是以好姐妹李婉兒的一生為代價換來的
磨嵯歸順,天下祥瑞,學子上書要求皇上泰山封禪,劉娥勸不過,帶著受益在宮中目送趙恆遠去,誰想到一別即是天人永隔。
真宗在山頂祈福時駕崩離世,劉娥佛珠碎落一地,得知此生最愛的那個人已經駕鶴西去,堅強的她一夜白頭。
還未穩定的大宋江山,還未成人的太子趙受益,是她不能放下的牽掛。
失去了保護傘的她,不僅沒有退路,可預見的還有大臣乃至天下人對後宮輔政的反對聲。
但即便再痛苦、再心碎,劉娥依舊說出了 「現在還不是悲戚的時候,不能有任何的失態」這樣的話。
一邊要處理痛失愛人的悲傷,一邊又要隱瞞消息處理政事,但她卻非常冷靜、果斷。
為了穩住大宋的局面,避免慘劇的發生,劉娥第一時間,差遣心腹郭將軍對京中所有的臣子和擁有兵權的將領進行嚴防布控,將對皇權有威脅的他們都「軟禁」在家中,不許外出,讓有異心的臣子沒有機會「造反」,並差人及時把趙元份帶入皇宮軟禁起來,避免生變。
打擊接踵而至,把一生都奉獻給了自己的李婉兒在驚聞真宗去世的消息後,也終於一病不起撒手人寰——這個因為自己放棄所有的善良女子最終留給劉娥的也不過是一個淒涼背影。
那樣一個美好的女子,為了自己交付了一生
愛人、友人離世的雙重打擊,讓劉娥完成了最終的蛻變。
那個清晨,一身素縞的劉娥站在宮門口,身後是滿臉哀戚的皇室宗親,裡面有她的兒子大宋太子趙禎,有她的左膀右臂蘇義簡。
陽光冷硬,遠遠看去,趙恆的棺槨緩緩地出現在眾人眼前,劉娥感覺胸口被堵住,她的愛人回家了。
就在那一瞬,她清楚地明白, 蜀地民女劉娥已經逝去,現在眾人面前的,是一個不會倒下,也不能倒下的大宋太后。
她餘生的唯一心愿,就是打點好這片江山,把一個清明的盛世天下親手交到這個她疼愛教導的孩子手裡。
女人的眼界格局越大,人生才會越廣闊
20年前的《大明宮詞》,如今的《大宋宮詞》,李少紅導演通過這相隔20年的兩部戲始終都在強調一個真理: 女人的眼界格局越大,人生才會越廣闊。
劉娥堅韌、果決,她擁有常人難以企及的超凡政治遠見,和同時代的大遼太后蕭燕燕成為了那段歷史中,最閃耀也最含金量十足的女性領袖的存在。
宋真宗治下的 「咸平之治」,其實是由趙恆和劉娥的一輩子構成的,準確地說是趙恆的前半生、劉娥的後半生。
宋史裡面從沒有像評價劉娥那樣去評價一位女性。
你很難見到男性書寫的歷史裡,對一個執掌權力的女人的認可。
因為在當時的男性看來,「權力」只能是屬於男人的。
劉娥被承認的是她「代掌」權力,但沒有「奪權」稱帝,因為她安於自己的性別角色,最終沒有「越雷池」一步。
這不禁讓遇言姐想起前一段時間,被商界稱頌的國美的 杜鵑。
即使代替丈夫掌權這麼多年,一副把這片家業給他守到天荒地老的姿態。因為公司沒有易姓,她也一直被人稱道。
應該到今天還是有不少這樣守著自己的能力和身份道義的女性,她們夾縫生存,更是艱難。
但即便如此,這個在正史中有 「有呂武之德,無呂武之惡」的正面人物,也終因太過靠近權力中樞而被世人用傳奇和演義所污化。
一個是大宋傳奇太后,一個是「狸貓換太子」的「劉奸妃」,歷史將一個似是而非的形象留給世人,我們卻依然能透過時光,看到劉娥身上閃爍的女性獨立氣質。
《大宋宮詞》給了我們一個別樣的角度,重新審視這位垂簾聽政的大宋太后的一生。
在父權當道的社會,遇見了元侃的劉娥是幸運的,她的頭腦和智慧也讓她把握住了這個機遇。
曾經,劉娥將「做元侃的妻子」視為立己的本分,眼睛裡載滿了這個深情款款的男人。
然而當她親身入局,才驚覺,一個只等著另一半庇護的女人,即便背靠勢力龐大的娘家,最終也只能成為政治的犧牲品,比如郭清漪、比如潘玉姝。
想要殺出生路,只有一種選擇——自己成為規則制定人。
在劉娥的心中,她始終相信, 我和你是平等的,我們的愛是平等的,我們對江山社稷的初心也是平等的。
然而幾千年的封建禁錮,讓所有人都覺得有野心的女人都是危險的。
原來寇準非常支持劉娥,覺得她有手段有能力,但寇準的心裡無時無刻不在擔心劉娥會變成武曌第二。
趙恆,這個溫暖愛惜劉娥、一生與之患難與共的丈夫,為了提防她還是選擇在遺詔里留了一手。
就連她傾注心血養大的趙禎,也開始懷疑她的動機和目的,甚至在得知生母的身份後對劉娥動了殺心。
趙禎知道生母並非劉娥後,發誓要為生母報仇,結果開棺後發現劉娥是以皇后之禮厚葬的李婉兒。
劉娥會痛,但不悔,所以才有了後面她要戴天子冠冕進太廟祭祖,她要到太廟裡去跟宋家先祖陳述的情節。
她沒想過稱帝,她只是想為列祖列宗守護大宋江山。
同時,也是她 對社會祖制、傳統的禮儀法度最後的挑釁。
他們提防著她,但她還是來了,元侃,終其一生劉娥沒有負他。
這個女性的胸懷,遠超同時代諸人。
李少紅導演的《大宋宮詞》,給了劉娥一種重生的解讀。
這部劇並不是在迎合當下,而是在持續不斷地為當代女性輸出思考的價值。
羅曼·羅蘭說: 「累累的創傷,就是生命給你的最好的東西,因為每個創傷都標示著前進的一步。」
像劉娥這樣年輕時相信愛情、仰仗愛情,突然發現無人可依之後迅速成長為獨當一面的女性; 20歲的時候崇拜愛情,30歲的時候仰仗愛人的呵護,但到了35歲+突然成為一個戰士的女性,在我們身邊,不在少數。
女性的能力、女性的韌性都在世事突變、人情涼薄的時候爆發出來。
遇言也是越看越有代入感。
我的創業是在35歲+之後,不知道為什麼有一天突然就感覺總是等著人家來安排的生活不夠美好、不夠自由,開始自己走向這個世界,打拚自己的一方小天地。
其實女性的力量都是後天積攢的,一路升級打怪來的,不是天命也不是家族的使命,然而為了愛也為了自己,總是能撐起一片天地來。
大宋的劉娥如此,今天的女性更是如此。
歷史如劉娥面前的那面銅鏡,千百年後,明鑑的是我們越來越堅定的自己。
-END-
4月23日,全民讀書節,遇言姐會在晚上21點,以直播的方式和大家見面。
這一次,我帶著精心挑選的幾十本「能量之書」和大家分享。
這些書,有關文學、有關心理、有關哲學、有關親子教育、有關自我成長,最重要的是,它們和它們的作者將賦予你能量。
掃描下方海報右下角二維碼,加入席越老師閱讀營,及時獲取直播相關資訊,和席越老師,以及一群熱愛閱讀的小夥伴們一起,越讀越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