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間,無論大事小情,但凡棘手的難題都選擇抓鬮來決定。抓鬮,是指每人從預先做好記號的紙卷或紙團中摸取一個,以決定誰該得什麼或做什麼。萬事都有由來,那麼你知道抓鬮的由來嗎?
河北寧晉縣的文史專家李蘇現先生經過考察研究,認為「抓鬮」起源於西漢鉅鹿楊氏(今河北寧晉)人尹賞。漢代長安少年謀殺官吏時,以三色彈丸抓鬮,得紅丸者殺武吏,得黑丸者殺文吏,得白丸者於同伴被殺時主喪事。事見《漢書.酷吏傳.尹賞》。後為暗殺官吏的典實。
尹賞,字子心,西漢鉅鹿楊氏(今河北寧晉)人,西漢中後期較有代表性的酷吏,主要活動於漢成帝年間。為官嚴酷暴烈,主要政績是治理長安。
漢成帝永始、元延年間,成帝對國政懈怠,外戚驕橫放縱,當時長安的社會秩序很亂,紅陽侯王立父子與遊俠勾結,藏匿死刑犯人。而北地的大豪強浩商等人在報仇時,殺死了義渠縣長妻子兒女六人,往來於長安城中。丞相和御史大夫派遣屬吏追捕浩商的同夥,成帝下詔要求抓獲他們,過了很久才把他們抓到。
長安城中的犯罪人數逐漸增多,居民區中的青年人成群結夥殺害官吏;或者接受賄賂,為人報仇。他們製作紅、黑、白三種顏色的彈丸,同時伸手去拿,拿到紅色丸的人去殺武官,拿到黑色彈丸的人去殺文官,拿到白色彈丸的人為被殺的同夥操辦喪事。長安城中接近黃昏時分,路上便開始塵土飛揚,盜賊們搶劫過往行人,死傷之人橫七豎八地躺在道上,擊鼓報警之聲不絕於耳。盜賊、匪徒和強人為非作歹,鬧得長安城裡雞犬不寧。
尹賞任長安令後,活埋坑殺了數百行為不軌的青年人和強盜,又要挾、起用一些盜賊頭目,用他們來打擊犯罪,一舉平息了長安城的混亂狀況。
李蘇現先生認為,「抓鬮」起源於這一事件。當然,關於抓鬮還有一個版本,這個版本與三國時期的孫權有關。
抓鬮屬民俗學範疇,在民間但凡棘手的難題都選擇抓鬮來決定。抓鬮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圍繞抓鬮產生過許多啼笑皆非的事情,你如果想更深入地了解抓鬮,可以直接用今日頭條app上方的搜索框輸入抓鬮,就能看到更多相關的知識,大家可用頭條搜索試試。
孫權稱帝不久,太子孫登病逝,孫權發愁其餘各子結交權臣爭奪嗣位。一個叫景養的平民獻計:除了皇子,還要看皇孫們的品德才學。於是孫權擇吉日,讓皇孫們在一個盛滿珠貝、象牙、犀角、翡翠、簡冊、綬帶等物的盤子裡隨意抓取,只有孫和的兒子孫皓一手抓過竹簡與綬帶。孫權大喜,遂立孫和為太子。
你認為這兩個版本哪個更可信?抓鬮這種做法公平嗎?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