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500多年的石頭村,人跡罕至,有桃花源一般的風韻

2020-04-25     聲宏紫閣

於家石頭村,一個隱逸在太行山褶皺里的明清村落,只要走進這個神秘的山村,在那長長的石頭街巷漫步,你就會有一種遠離都市喧囂的靜謐,有一種走進桃花源般享受。



我是和河北省散文學會30多名散文家一起走進了這個石頭村的。 它位於河北省井陘中西部山區,坐落在一個四面環山、中間不足一平方公里的盆地中,建於明朝成化年間,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



初春的於家石頭村,村外的山巒已綠意朦朧,偶有艷艷的桃花點綴其間,展示著山村特有的風景。於家村跟歷史上民族英雄于謙的後裔家族住所有關。于謙,明錢塘人,先後任御史、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政聲卓著。升兵部左侍郎、尚書。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瓦刺部兵圍北京,于謙領軍抗敵,史稱北京保衛戰,于謙因此名傳千古。明景泰八年(1457年)被奸佞諂害被棄市。于謙的次子於廣蒙一太監所救,淪落至井陘南峪村隱居。



於廣留有三子,長子於有道因生活所迫,於明成化年間遷來於家村現址。起初過的幾乎是野人般的生活,經過艱苦卓絕的幾十年創業,竟然使這人跡罕至之地有了桃花源一般的風韻。



由於於家村的土地貧瘠,所居之所又是崗嶺斜坡,建房修屋的可資之材便惟有石頭了。不但房屋為石頭所建,器用之物也多是遍地可采的石頭雕成;石頭不但為於家村人的生活所用,而且還裝點著他們的日子,增添著鄉俗情趣。



步入村子猶如徜徉在一座絢麗繽紛的石頭博物館:石樓石閣,石房石院,石桌石凳,石磨石碾,石街石巷,石橋石欄,石碑石碣,石井石窯,石筆石硯,石缸石蓋,石錘石板,石槽石臼,連腳下的村路也是石頭鋪就的,圓潤的石頭在陽光的照射下散發著幽幽的光亮,似乎在講述著那道不盡的人間滄桑。



清涼閣,是於家村的標誌性建築。明萬曆九年村民於春喜身大力強,家貧好義,獨立興修。至萬曆二十年,方砌成下層,及第二層修竣,即行病故。至第三層,系村民用木磚補葺。



閣下層所砌之石,多達萬餘斤重。下層東面懸一石制桌裙,上鐫梅花鹿,工粗而雅。相傳,於喜春修建此閣的目的,是感念祖先于謙的為官為人,擬建起九層樓閣,以遙望古人蒙難之地北京城。



於家村廟宇頗多,除清涼閣之外,村中頗具規模的廟宇還有四座。有始建於明嘉靖年間的真武廟;真武廟西鄰是大王廟,建於清順治年間。村西北的白廟在1947年戰亂時被毀,傳說此廟供奉隋末義軍首領李密,因為李密曾在此處屯兵。觀音閣是於家村另一頗具特色的廟宇,位於於家村南,系村南門,始建於清順治年間。



除此之外外,明顯反映於家村石頭民俗文化的便是村中的石街石房。於家村共有六街七巷十八胡同,東西為街,南北為巷,不通謂胡同。街寬4米、巷寬2米,分別綴以獅子街、擦石巷等名謂。這些大小街巷,蜿蜓迴環,高低俯仰,結解曲伸,虛實藏露,其格調頗似江南。



村民的石頭四合院規格大體相當,上房三間建在三級石階之上,門庭兩側堂屋由家中長輩居住,東西廂房由子女居住,南屋分別是院門過堂和倉儲室。一般天井狹小,均為平整的青石鋪就。天井中間有一個水窖,用來存儲雨水供生活飲用。因此除了石凳石墩等物外,天井中一般不置雜物,極其潔凈。



由於特殊的歷史淵源,於家村在數百年的歷史演變中,積澱了獨特的文化底蘊。僅從器物上而言,一個數百戶人家的村落竟然有戲台閣樓6座,各種碑刻200餘塊;就民俗民風而言,比如流傳至今的「社火」,比如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傳統,令人讚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pmrRw3EBfwtFQPkdLL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