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論文寫作:一場思維與身體的長跑

2019-12-05     達晉醫學


來源:法學院 方柏興

毋庸置疑,博士論文寫作是博士生階段極為重要的一項工作,對於錘鍊博士生的研究能力、文字水平以及身體素質都有著重要的意義。當然,由於博士學位論文通常代表著某一領域最為前沿的研究成果,並且在文章篇幅和寫作規範方面有著較高的要求,因而對於很多人而言是存在著相當難度的。如何完成這項工作,並在博士論文的寫作過程中接受鍛鍊、增長才幹,是擺在每一位博士生眼前的重要課題。在我看來,博士學位論文的寫作,是一場思維與身體的長跑,需要我們儘早謀劃,通過長時間持續不斷的思考和寫作,完成這一重大的「戰役」。

一、儘早謀劃博士學位論文的選題

「好的選題是博士學位論文成功的一半」,這一流傳甚廣的經驗總結或許有些誇張,但卻道出了選題的重要性。博士學位論文的選題不僅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研究的實踐意義和理論價值,還可能成為自己今後相當長時間的研究方向,甚至成為自己在學界立足和發展的基礎。但是,一個具有研究價值、契合自身知識結構、符合研究旨趣的選題卻不是容易尋找的。為此,要為博士學位論文打下堅實的基礎,就需要儘早開始博士論文的選題。

得益於導師豐富的指導經驗,我在剛進入博士生階段時,我的導師就反覆提醒我可以開始尋找自己感興趣的研究方向。因此,在入學之初,我就有意識地在閱讀文獻、課程學習以及學術探討中捕捉自己的選題。我曾經一度對數個選題產生興趣,並與導師進行了多次的交流。我依然清晰地記得,導師在課堂上反覆提及的關於刑事訴訟中涉案財物的處置問題,引起了我的強烈興趣。我在課下即嚮導師彙報了自己希望將上述問題作為博士學位論文選題的想法,並獲得了導師的認可和支持。可以說,正是對博士論文選題的儘早謀劃,讓我有了較為充裕的時間進行更為深入的閱讀、理解和思考。

二、在博士學位論文選題上「小試牛刀」

當然,初步確定的選題,是否真的具有深入研究的價值,是否契合研究者的個體情況,還需要實踐的檢驗。為此,我們可以圍繞著博士學位論文選題,先進行小範圍的「試驗性」研究。在這樣一種「試驗性」研究的過程中,我們既可以較為深入的了解這一主題在學界的研究情況,也可以試探該主題研究的難易和深淺程度,還可以將初步研究的結果交給同行加以檢驗和評價,進而為我們繼續這一主題的研究或者更換主題提供決策基礎。

在開始正式的博士學位論文寫作之前,我就圍繞著選題撰寫了數篇學術論文。事實上,最初的研究過程是較為痛苦的,好比在一片雜草叢生的土地上打地基。或許,只有自己親身實踐才能真正體會,這一過程確如王國維先生所言,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無論是觀點的形成,結構的謀劃,還是詞句的表達,都絕非易事,而需要持續性的思考、斟酌和打磨。導師指導我撰寫的第一篇學術論文,光是大綱的形成,就歷時數個月,並經過十餘次、長時間的指導和討論。而在大綱敲定之後,還需要收集資料,完成論文的撰寫和詞句的打磨工作。

當然,前期的艱辛和付出,將會為博士學位論文的正式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前期研究成果的發表,以及獲得同行的認可和鼓勵,也會為自己繼續該方向的研究提供強勁的動力。

三、維持好的狀態做一名學術研究的「長跑者」

在完成諸如確定選題、收集文獻等前期準備工作之後,就要進入正式的博士論文寫作階段了。根據我的個人經驗,這一階段是歷時較長的過程,對我們的身體和思維提出了持續性的挑戰。因此,我們切不可採取諸如連續通宵等過度消耗的方式進行博士學位論文寫作,而需要維持好的狀態,做一名「長跑者」。在這一過程中,我有以下幾點經驗分享。

一是要儘量規劃和騰挪出連續的時段為寫作提供充裕的時間。在論文的寫作過程中,我有一個較為深切的感受,那就是進入寫作狀態需要一定時間的鋪墊。一旦這一狀態被打斷,再次回歸狀態就不容易了。而當你處於寫作狀態時,論文的寫作就會比較順暢,也易於保證寫作質量。因此,我們可以儘早開始論文寫作,並充分利用寒暑假等長時段的假期開展寫作。

二是在遇到寫作瓶頸時可以嘗試著轉換場景。在長時間的寫作過程中,難免會遭遇寫作瓶頸,此時若一味陷入其中,不僅無益於寫作,還會影響寫作的心情。此時,不妨轉換一下場景,去校園內散步,或者與同學進行交流,嚮導師進行請教,放鬆一下心情、調整一下心態。我記得,在我寫作的過程中,每每遇到寫作的瓶頸,都會去燕園內散步,或者嚮導師請教。踱步於校園內,欣賞和感受燕園的怡人美景和厚重的人文氣息,可以舒緩情緒。而與同學交流、嚮導師請教,則會讓你在不經意間豁然開朗。

三是用實踐關懷驅動論文寫作。要克服長時間研究所帶來的壓力和孤寂,可能還需要從研究本身尋找動力。在這一點上,我的導師陳瑞華老師總是告訴我說,「要帶著感情去研究」。法學研究是面向實踐的,尤其是要關照和回應中國的本土問題。刑事訴訟法學作為一門以刑事訴訟活動為研究對象的部門法學,則更強調對中國實踐的認知、理解和反思。因為刑事訴訟事關人的自由、財產甚至生命,其公正與否,直接決定著個體的命運。聶樹斌案艱難而漫長的再審改判歷程,以及聶樹斌被宣告無罪時聶樹斌母親流下的眼淚,都曾讓我深受觸動。正如一名檢察官撰文所說的,「我們辦理的不是案件,而是別人的人生。」

事關刑事訴訟法學的研究又何嘗不是如此,它不僅需要理性,更需要實踐關懷。在某種意義上,正是對實踐的強烈感觸,對司法公正的渴求,對祖國大地的深厚情感,激發起我內在的動力去克服科研生活中的孤寂、清冷和失意。或許,王國維先生所言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這樣一種情感驅動下的狀態。我想,懷著這樣一種心情去進行博士論文寫作,一定可以克服其中的種種困難。

最後,但卻非常重要的是,在博士學位論文寫作過程中要保持好的身體狀態。畢竟,「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為此,在寫作的過程中,既要注重日常的飲食,還要注重作息的健康和規律。若時間充裕,還可以進行有規律的、強度不高的鍛鍊。在一個好的身心狀態下,論文的寫作會更為得心應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tlKe4W4BMH2_cNUgVcU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