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分、排片1%,國產紀錄片黑馬,揭開棒球與人生之味

2020-12-11     風影電影

原標題:8.7分、排片1%,國產紀錄片黑馬,揭開棒球與人生之味

撰文 徐若風

初知《棒!少年》這部國產紀錄片,是因為它在今年的FIRST獲得了豆瓣8.8分這一超高的口碑評分,並且拿下了年度最佳紀錄長片獎,被一票影迷譽為「年度紀錄片黑馬之作」

《棒!少年》為什麼能觸發不同層級觀眾相同的共鳴?

起初,我的猜想是棒球少年們意氣風發的那一番「燃」。畢竟本片選擇將鏡頭聚焦於北京市郊的一座棒球少年訓練基地,標準的體育題材紀錄片視角。

而在觀看本片的過程中,我才發現它根本不是一個體育題材紀錄片,確切地說,它更關乎於生存處境與人生選擇。球場之外遠比球場之內更精彩,也引發了我另一些層面的思考。

影片開始於河北農村一片亂石林立的孤涼山崗上,坐在山頂遠眺的男孩小雙,即將踏上前往北京的「棒球征程」。他的大伯帶他去給他的父母掃墓,臨了不免囑託一句:「你好好地干,再也別回到我們這個地方」

鏡頭隨之切轉,本片的另一個主角——來自寧夏的馬虎,一臉疲憊地出現在觀眾面前,神色恍惚地迎接北京的夜與晝。

寥寥幾筆的開篇,就精準地埋設下了整部影片的前提,我們很快便會意識到:在這座棒球基地里,每個稚氣的孩童身上,也許都藏著一段叫人不忍聆聽的沉重苦難。接著往下看,你會更加驚訝於,苦難將輕易、簡單地被這些孩子們脫口而出,仿佛這些過往都已化成不再發疼的傷疤。

性格有些憂鬱的「乖乖仔」小雙,父母雙亡,家裡因為養不起他,把他給賣了,買家卻因「個頭小」的理由把他「退貨」,他的雙胞胎哥哥代替他被賣掉。被視作無用孤兒的他,差點就被家裡給埋了。小雙看起來比誰都溫柔、內向,心裡卻總是杵著一股勁

過分外向,甚至顯得有些「調皮」的馬虎,同樣有個不幸的家庭。他的媽媽在他小的時候離家出走,外加爸爸的不管不顧,讓他的童年蒙上太多的陰影。而掩蓋這些陰影的方式,就是給敏感的自己塑造一個堅硬的外殼。多次失控的表現,仿佛是他在集體中尋找自我存在感的一種方式。

家庭不完整、身陷困境、需要幫助;年齡7歲到9歲;身體健康——這是強棒愛心基地的創始人孫嶺峰立下的「天使救助計劃」選擇孩子的標準。孫嶺峰18歲時就入選了國家棒球隊,一直打到2010年退役。退役後,他做過江蘇省隊的主教練、運營過中國棒球聯賽,心裡仍懷揣著一份要在中國棒球界發光發熱的情懷。

當然,這個基地的由來並非「情懷」二字這麼簡單。他在片中解釋了自己為什麼要付出巨大的精力與金錢成本,從全國各地拉來這些掙扎在貧困線的孩子們,培養他們成為「棒球少年」的原因:

對於這些孩子們而言,在貧困的鄉野和破碎的家庭里,即便能勉強生存,也難以擁有常人眼中「像樣」的生活。而來到北京,別的不說,首先解決的就是溫飽與生計問題,基地給了他們一個報團取暖、集體生活的家

其中有天賦練得好的,日後有機會能成為專業的棒球運動員進入省隊、國家隊。進不去的,也可以通過比賽,擁有免試就能上大學的機會。假如練得還不行,這些孩子至少也可以在成年後轉化成棒球行業里的員工,擁有清晰的職業之路。這些歸宿顯然是原先的孩子們想都不敢想的。

於是,對這些「已識愁滋味」的少年們,他們實際上是被提前安置好了人生方向。棒球在中國是一種較為冷門的「精英運動」,在他們身上卻得到了相反的答案:對他們而言,來到這裡,棒球就成為了自己命運的跳板,是脫離生活的苦海、努力掙扎著游向另一個階級的可能。

棒球,是他們來到命運的岔路口,幾近於唯一的「好出路」了

面對基地里埋藏的這一複雜現況,《棒!少年》的導演許慧晶採取了較之於一般性的紀錄片截然不同的敘事模式。表面上看,這部紀錄片採取的是標準的人物驅動型敘事,驅動影片前進的力量顯然來自於小雙與馬虎這兩個「互補」式人物的雙線成長,兼而展現出棒球少年的群像生活,看似所有的切入點都是圍繞著人物漸次展開

但與此同時,社會問題總是會如「打游擊」一般,出現在片中各個敘事節點上,讓觀眾意識到小雙、馬虎與其處境的複雜性,並從他們情緒起伏激烈的日常生活里發散出多個層面的議題——包括對強棒愛心基地運營方式與工作方法的觀察與反思,中國城鄉圖景的遷建變化,棒球與人生命運的關係等等。

這些在敘事中所不斷遊動的發言著力點,常常以硬切的剪輯方式快速地將信息點拋出,靈動且充滿巧思,也讓它在敘事的切面上顯得更為寬廣。

《棒!少年》以此清醒地提示著我們觀眾:即使紀錄對象是一群簡單純粹的孩童,他們身上也可以暴露出諸多值得我們更進一步去關注的問題

來自社會現實的陰影,確實在少年的身上隨形。在片中,馬虎的成長線比小雙更為清晰、完整,性格的張力也更引人關注;但我卻著實更關注於那個常常在角落裡沉默寡言又心思細膩的小雙,並因他而心痛了好幾次。

《棒!少年》最讓我百感交心的時刻,就來自於他們最後在美國比賽時輸球後的一幕——小雙哭得情緒崩潰,馬虎拿著漢堡上前安慰,卻進一步引起了他的自責。他懊惱於自己辜負了所有予以幫助的人,當馬虎進一步和他說「之後有的是機會」時,他說出了令我震驚的一句話:「機會只有一次」

令人難以想像,這句如此決絕的話,出自這麼小的孩子之口。而也正是在此刻,影片此前不斷構建的「寧夏與河北的鄉下、北京、紐約」這一對仗嚴密的「三城記」結構,被推向了情感上的頂峰。

我們會突然發覺,無論是小雙還是馬虎,他們在經年累月的訓練後,都早已不是自己初來基地時原本的樣貌

在城市中,棒球運動的燃、學校教育與集體生活的優越,改變了他們;最後漂洋過海到光鮮的紐約,在那裡生活、比賽的時光,也改變了他們;而回到家鄉,回到自己原先的家庭中,那個連破敗都難以形容的環境里,三方圖景之間的巨大落差,窘迫、貧瘠的現實又一次壓得小雙透不過氣。

棒球與人生的關係,在小雙此後的抑鬱與痛苦中變得無比扎心,他的面前已經沒有更好的選擇,而這道開放的難題也在影片的最後擺給了觀眾。

令人欣慰的是,《棒!少年》所拍出的運動之燃,並不在於棒球訓練過程里的「自然而燃」;所直視的現實之苦,也並不在於少年們身世的苦情。這些層面之上,它更想讓觀眾真正看見的,是這群少年他們奮力改變自身階層處境、「叫板命運」所迸發出的衝勁,以及需要忍耐的艱辛。

棒球少年們的人生才剛剛開始,如果要選擇棒球作為一生的志業,那麼遍體鱗傷、擦掉血淚、傷口結疤的日子也才剛剛開始

但也正如只有食用苦楚之物方可體驗的「回甘」,這也是他們改寫自身命運的必經之路,這條路上的苦終究會成為成長的饋贈。

燃與苦交織,才是棒球與人生之味。

《棒!少年》已於今日全國公映

目前豆瓣 8.7分 首日排片占市場 1%

今年的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也將有它的身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thkWUHYBX2TYn2u-pAo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