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殺2》差在哪?這是一部典型的「萬金油」電影

2021-12-18     風影電影

原標題:《誤殺2》差在哪?這是一部典型的「萬金油」電影

十二月的電影市場,最大的「票房贏家」,大機率是《誤殺2》。

它的前作《誤殺》,將印度電影《誤殺瞞天記》搬到泰國的文化語境下。一個影迷父親,靠電影知識作案,肩負起維繫自身家庭安危的責任。這個故事被加之以更加濃烈的「階層鬥法」敘事:分屬底層與上流的兩個家庭,因一起「誤殺」展開對抗,甚至由此引發了集體的暴動事件。

當年《誤殺》能「爆」,很大程度上源於這套「鬥法」敘事的加成。在「泰國、中國不分」的虛擬架空時空中,影片消解了跨文化翻拍的「水土不服」。再加上推理元素的「枝蔓」環環相扣,肖央、陳沖與譚卓的表演到位,以及國內語境下做不出的表達尺度,想不「爆」也是蠻難的。

而續集《誤殺2》,則是在這個思路下「換湯不換藥」的最新產物。

影片改編自卡薩維蒂的兒子導演的好萊塢犯罪電影《迫在眉梢》(John Q)。原先的故事,聚焦於一個底層工人家庭。這個家庭里9歲的兒子,在一場意外之後,被發現患有嚴重的先天性心臟病,需要進行心臟移植手術。

然而,高昂的手術費用遠遠超過了他的醫療保險範圍。這對父母在走訪的過程中,才發現美國的醫療保險體系有著各個方面的bug。這些bug是醫保體系故意為之,以此阻攔窮人看病的機會。相關的公務員面對「人命」,也是淡漠的,毫不作為。

由此,當一個窮人生病時,就會發現自己一直繳納的醫保,將從一套社會保障體系「改頭換面」為一套資本剝削體系。

在溝通未果後,醫院主管決定把這個男孩從等待移植者的名單中剔除。此舉激怒了丹澤爾·華盛頓飾演的父親。他只能選擇憤然持槍闖入醫院的急診室,綁架醫護人員和病人,要求院方把兒子重新放回到名單中,並給予動手術的機會。

相較之下,《誤殺2》的劇情則多了一層設定。

肖央演的父親林日朗,被改寫為一個小編劇,延續了前作「愛看電影、編故事」的人設。與此同時,他們的孩子也沒有被名單剔除,只是被告知:一旦手術費沒有及時到位,那麼,哪怕有合適的心臟,也會遭到「順延」。夫婦倆努力湊錢,然而當匹配的心臟終於等到的時候,這顆心臟卻被位高權重的家庭半道劫走了。即使他們的兒子在名單上,即使他們找高利貸借了錢,照樣沒用。

電影的重點也隨之改變。原作《迫在眉梢》更側重的,是表現醫保體系割裂出的情感與法理之間的衝突。而《誤殺2》中,醫保體系的無用,只是電影中的一小段「插曲」。位高權重的大反派直到結尾才出場,大多數時候只是不可說的權勢的「在場」。

這讓《誤殺2》延展出了另一個層面的懸疑性:心臟到底是被誰搶走的?「黑幕」背後的真相到底是什麼?如何與警方、市政部門層層鬥法?在這些問題的背後,《誤殺2》繼承了《誤殺》有如「萬金油」般的內核。影片的核心,被扯到了底層家庭與權力家庭之間的對抗,以及階層之間殘酷的現實鴻溝。

這種繼承關係是篤定的,在電影大多數時刻也「有理有據」,能調動觀眾對於小人物的共情。這是《誤殺2》的優點——相比前作,它的情感濃度更強。此外,雖然被剝離了推理元素,但電影的敘事仍能走出大量的反轉走向,「平地起高樓」般的植入社會議題,並保持在一個較快的節奏。

然而,在影片正式上映後,顯而易見的是,大眾對於它的評價遠遠不如前作,評分即將「不及格」。原因無非是兩點:相比前作,《誤殺2》的「鬥法」並沒有真正的推理與懸疑色彩,它的謎面和謎底,都近乎於直給或者靠煽情掩蓋,脫離了前作出彩的推理環節,並且擁有邏輯錯漏之處。相比翻拍的原作,它顯然沒有達成原作的社會高度。

第一點很好理解,況且在國內院線片的環境下,談它推理的細節層面,倒是也沒有多大的必要。第二點,倒是這部電影的關鍵問題所在。它沿襲第一部的主題,繼續去在架空的環境里做出「階層鬥法」的議題,甚至在結尾也照樣使用了「集體暴動事件」進行收束。

一部續集電影,與首部進行雷同、重複、如「萬金油」般的社會討論,並因此而遮蓋掉原作的核心亮點,即對於醫保體系細節性的探討,這是否是有價值的?

當這個問題被問出來,相信即使是在看《誤殺2》時受到情感震撼的觀眾,都不免在心理犯嘀咕:實際上,這個翻拍丟掉了原作最寶貴的東西。

甚至可以說,誤殺系列IP就是一個以「萬金油」為特色的IP。所謂的「萬金油」,意思是「放之四海而皆準、哪裡能用塗哪裡」。

一方面,《誤殺》系列IP連續兩次打的「翻拍牌」,都是選擇了原作8分甚至8.5分左右的「超高分藍本」。這些藍本影片的藝術性並不一定多高,但作為商業類型片,是達到了市場檢驗的專業標準的。

《誤殺瞞天記》、《迫在眉梢》在國內、外都已經取得了優異的口碑,而且也被中國的小面積影迷觀眾所認可。因此,把它們搬到泰國,以充足的預算、較好的演員陣容、靠譜的製作團隊,去運作這個項目,再加些文化語境的改動、分鏡的調整,項目基本就能得以成立。

另一方面,《誤殺》系列IP連續兩次使用的同個內核,都是以家庭為單位的階層對抗。無論故事怎麼開始,無論原作要對社會具體的醫保體系做哪些問詢,這些都被簡單帶過。《誤殺2》更重要的,顯然是製造那些已經在電影史上被反覆書寫幾千次的「公權力」所帶來的「黑幕」,對反派人物進行質疑與最後的審判。

這些高強度刺激性的情節,看似讓《誤殺2》在立意上顯得比原作更為深刻。但實際上,看完电影後再緩一天,你就會發覺:影片中的位高權重者,其形象塑造是一種老掉牙的陳詞。他們當著惡人,做著惡事,最後被善良擊敗,被群眾顛覆,結果呢?觀眾無非是被親情的偉大、階層的不公,這些「大而化之」、「四海皆準」的議題所圍繞。

雖然《迫在眉梢》並不是一部多麼水準高超的影片,但觀眾認可的,或者說它非常有價值的地方,在於它沒有塑造這種罪大惡極、搶窮人心臟的「惡人大反派」。這部電影是把現代社會整體結構中的一小塊醫保制度,作為反派。美國醫保體系中具體細節的缺失、具體人員的不負責、具體規則的不完善,這些是原作討論的東西。藉助醫保體系的具體細節問題,觀眾可以在看電影時繼續延展的,是我們交稅、上醫保、或者上其他保險,能否保障我們自身的權利。這些問題都不是假、大、空的,而是具體問題。

就我個人的觀點而言,《誤殺2》拍得還是不錯的,但不夠好。因為它將問題推給了又一個「大反派」,又一場「階層對抗」。而且生怕的是,將來第三部,它可能還會再來這樣一套。只能說,希望下一部《誤殺3》,別再繼續「萬金油」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09562068_100239006-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