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孩子養成了白眼狼!」聰明的媽媽用這4招,讓孩子懂得感恩

2019-08-05     雨後山林靜

每位父母都會把孩子捧在手心裡細心地呵護著。可是孩子卻不一定領情。我曾聽過一位家長說:她的孩子今年17歲了,馬上讀高三了。因為高中學習非常緊張,因此,基本上家裡所有的事情都是她和奶奶來做。孩子什麼事情都不用管,只管學習。

但是孩子的學習並不是很好,而且與父母的感情也不好。基本上在一起無話可說。媽媽感到很傷心。她認為:我為他付出這麼多,他卻連話都不願說。真的很冷漠!

父母的付出並沒有換取孩子的感恩之情。在很多家庭當中都出現過這種情況,這讓父母傷心不已。這種現象是一種「親情冷漠症」。

親情冷漠症,孩子不願說話。

一、什麼是親情冷漠症?

親情冷漠症是一種反社會人格障礙,具體的症狀是對外界刺激缺乏相應的情感反應,對親友冷淡,面部表情呆板,內心體驗缺乏,或是內心想法豐富,流露於外部的非常少。對人或事缺乏興趣,無責任感,不會關心人,沒有同情心 。冷漠,在學習和生活過程中,表現出的一種對事物無動於衷的表情。

無論父母對孩子有多好,他們似乎都感受不到。在父母的眼裡,他們就像白眼狼一樣。讓父母感到非常委屈,也特別寒心。

在畢淑敏寫的《幸福的香氣》一書中寫道:一個不懂愛的孩子,就像不會呼吸的魚,出了家族的水箱,在乾燥的社會上,他不愛人,也不自愛,必將焦渴而死。

冷漠的孩子

二、為什麼會讓孩子如此冷漠?

1.過度被愛,讓孩子失去愛的能力。

在很多家庭中,父母都把愛全部傾注在孩子身上。他們寧願自己省吃儉用,也會給孩子買他喜歡的阿迪達斯的鞋子。寧願自己辛辛苦苦地勞動,也不讓孩子做一點事情。一切都把孩子放在第一。

這些在蜜罐里泡大的孩子,他們只懂得索取,而不懂得付出。在這種溺愛型的家庭當中,孩子享受著成人給他帶來的幸福,而自己卻失去了愛的能力。

一位家長說:我們為了孩子,每天努力工作,拚命的賺錢。現在孩子讀高中,我們就在孩子學校旁租了房陪讀。孩子所有的事情都是我做的。可是孩子卻並不願意多說一句話,連一個笑臉都沒有。你說氣人不氣人?想和他說幾句話,孩子就:「嗯嗯的敷衍兩句。有時乾脆就把門一關。氣得我真想罵他!」

現在孩子得到的愛太多了,他有時會覺得這是理所應當的。你不愛我愛誰呢?

愛本是流動的能量,有付出亦有接納,如果只是單向的流動,沒有任何的回饋,愛就會淤積,而接受的一方也會變得麻木,感受不到愛。

過度被愛的孩子,孩子沒有愛的能力。

2.缺乏有效的情感交流。

孩子出現「親情冷漠症」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家庭中缺乏有效的情感交流。

父母不是不愛孩子,而是不知道如何與孩子進行交流。他們能滿足孩子吃穿等物質上的要求,卻很難滿足他們情感上的需求。

有時父母工作都非常忙,他們沒有太多的時間與孩子溝通。有時間的時候也是僅僅是和孩子聊和學習有關的話題。而對孩子感興趣的其他話題卻並不關心。

當孩子在與父母說話的時候,父母會因為不能理解孩子的想法,而對他們說:「你現在還是個孩子,你懂什麼?」一句話,就堵上了孩子的嘴,以後他們當然就不願跟父母說話了。

情感交流出現問題。

3.父母不懂得尊重孩子。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如果父母能夠尊重孩子的想法,孩子會認為自己被接納了,他也就能從心裡去接納自己的父母。如果父母不能尊重孩子,孩子就會逐漸遠離父母。

不尊重孩子的表現有:

  • 時刻看著孩子,掌握孩子的一舉一動。
  • 隨意進出孩子的房間。
  • 查看孩子的手機、日記。
  • 不經過孩子的同意,擅自做主。
  • 當著他人的面責備孩子。

這些做法都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現。父母這些做法會讓孩子們感到非常生氣,從而不願與父母說話。

媽媽在偷看孩子的舉動。

4.強迫式親子教育帶來的負面效應。

有一份調查調查統計,61%的中學生認為自己與父母存在矛盾;82%的中學生認為家中有一個人最羅嗦;認為在家得不到尊重,父母經常不與自己交流的中學生有15.2%。

有很多父母他們都非常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從而忽視了孩子內心的感受,和他們實際承受的能力。他們總是會對孩子說,我都是為了你好。打著愛的名義,強迫孩子。

  • 強迫孩子與人打招呼
  • 強迫孩子與人分享
  • 強迫孩子多吃飯
  • 強迫孩子上補習班
  • 強迫孩子參加比賽

當父母強迫孩子去做一些事情時,孩子會感到更加厭煩。會與成人發生權利之爭。在無奈的情況下,他們就會選擇沉默,用無聲來反抗。於是就出現了親情冷漠症。

家人強迫孩子上重點高中。

三、父母如何做才能讓孩子學會關愛呢?

1.要善於向孩子索取愛。

索取愛是要讓孩子有這種意識,讓他知道爸爸媽媽也是需要關心的。要讓孩子形成一種習慣,知道關心父母。

我每天晚上都很晚睡覺,因為我要寫作。每到晚上11點鐘後,我就會感到很困。為了不打瞌睡,我會對孩子說:

「寶貝,幫媽媽泡一杯咖啡好嗎?」

孩子會很欣然的幫我泡好咖啡,放在我的面前。我會對孩子說一句:寶貝,謝謝!

以前,我總會把好吃的留給孩子吃。但後來,我會告訴孩子,媽媽也很喜歡吃大龍蝦。在我做好龍蝦後,孩子會主動把龍蝦放進我的碗里,叫我吃。每次我都會很感動。其實,在平常,我並沒有特意教孩子要感恩,但是,孩子卻做到了。

偶爾對孩子索取一點愛,孩子就會知道如何來照顧我。我感到很幸福,因為我對孩子的愛得到了反饋。

不要擔心自己對孩子提出要求後,會遭到孩子的拒絕。只有把爸爸媽媽的需求告訴了孩子後,他才會知道,原來父母也是需要關愛的。

孩子給媽媽泡咖啡。

2.儘可能多給孩子肢體的接觸。

當孩子在犯了錯誤的時候,父母不要去懲罰他們。那樣很容易引起孩子的牴觸心理。也不要給孩子講太多的道理,因為有時候孩子是不願意聽道理的。

給孩子一些肢體的接觸,如肌膚的接觸或者是擁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肌膚的接觸。比如,在孩子調皮或犯錯誤的時候,可以摸摸孩子的頭,臉,拍拍孩子的肩膀。不用太關注孩子的錯誤。父母的微笑和寬容,會讓孩子感受到親情的溫暖。

人從嬰兒開始,就需要得到肌膚的接觸。肌膚的撫觸會讓人們的情緒快速平穩下來。能獲得更多的安全感。

(2)擁抱

人在擁抱的時候,身體會產生一種激素—內啡肽,這種激素能讓人心情安靜下來,對制止孩子的暴躁脾氣,以及填補內心的安全感有非常大的幫助。

父母可以抱抱孩子,或者是請求孩子給我們一個抱抱。在孩子擁抱父母的過程中,孩子會感覺到自己是充滿力量的。是有愛的能力的。

擁抱的力量是巨大的。

3.給予孩子更多的尊重與自由度。

尊重是指要蹲下來和孩子說話,與孩子保持在同一水平線上,用尊重的口吻與孩子交流。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意願,不要強迫他們做他們不喜歡做的事情。

在《爸爸去哪兒》的節目中,有人送了黃磊的女黃多多一隻小狗,多多很喜歡。貝兒也很喜歡那隻小狗,便問黃磊,能不能把小狗借給她玩一會兒。而黃磊並沒有答應她,而是對貝兒說:「小狗是多多姐姐的,你要跟多多姐姐商量!」

貝兒玩了很久,多多不放心自己的小狗。就問黃磊可不可以要回小狗。黃磊對多多說:「多多,你是姐姐,你自己解決問題。」很小的一件事,但是卻給了多多足夠的尊重。他沒有擅自幫多多做主借出小狗,也並沒有干涉多多想要要回小狗的想法。

黃磊讓貝兒跟多多商量。

黃磊在處理孩子玩小狗的問題上,並沒有直接答應貝兒,而是尊重了多多的想法。父母能讓孩子自己做決定,這就是對孩子的尊重。

當孩子獲得了足夠的尊重時,他們就能夠與父母產生較好的情感連接。有了感情的連接後就不會對父母那麼冷漠了。

黃磊讓多多自己解決問題。

四、父母要給孩子情緒宣洩的機會。

每個人都會有不良情緒。當父母在情緒不好的時候,會對孩子大吼大叫。可是當孩子情緒不好的時候怎麼辦呢?父母要允許孩子宣洩不良情緒。宣洩不良情緒的方法有:

  • 畫畫。
  • 寫日記。把事情記下來。
  • 與朋友聊天,也可以對父母說一說。
  • 對著窗外面大叫幾聲。
  • 捶打枕頭或沙包。
  • 把紙撕成碎片,扔進垃圾桶。
  • 獨處。

以上這些方法都可以幫助孩子處理一些不良情緒。在他們的不良情緒得到解決以後,他們的心情才會好起來。有時,他們有了不良情緒,只想得到父母的傾聽,而不是想聽大道理。還有些時候,他們需要獨處,讓自己一個人安靜的呆一會。

當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們的理解時,孩子們就會較容易地與父母建立起感情的連接。他就不再是一座冰山,而是一團溫暖的火苗。他會把接受到的愛捧一把給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thdZZGwBUcHTFCnfmIX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