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從修傘鋪的窮小子到一代巨匠

2019-08-02     嘟嘟小王說收藏

傅抱石:從修傘鋪的窮小子到一代巨匠

我是沒有傳統技巧的人,

同時也沒有擅長之點,

我只覺得我要表達某種畫面時,

儘管冒著較大的危險,

還是要斟酌題材需要和工具材料的反應能力,

儘量使畫面完成其任務。

當然,拙作中我不滿意的仍占最多數,

但我總竭盡了我的可能。

——傅抱石

1942年,幽谷話舊

傅抱石

(1904-1965)

原名長生、瑞麟,

號抱石齋主人。

生於江西南昌,

祖籍江西新余,

現代畫家。

早年留學日本,

回國後執教於中央大學。

1949年後曾任南京師範學院教授、

江蘇國畫院院長等職。

1944年,松蔭飛瀑

擅畫山水,中年創「抱石皴」,

筆致放逸,氣勢豪放,

尤擅作泉瀑雨霧之景;

晚年多作大幅,氣魄雄健,

具有強烈的時代感。

人物畫多作仕女、高士,

形象高古

著有《中國古代繪畫之研究》

《中國繪畫變遷史綱》等。

1943年,林和靖賞梅圖

1945年,山間論道

1

不愛修傘愛書畫

生於江西南昌的一個修傘匠人家,祖籍江西新余。

但少年家貧的他不愛修傘,反而對刻字感興趣,

11歲在瓷器店當學徒,自學書法、篆刻和繪畫。

17歲,他以第一名免試升入江西省第一師範學校。

那時他的父親去世,他便更加刻苦努力,

在治印之餘開始讀一些古代畫史畫論。

傅抱石 1963年,高山流水 立軸

傅抱石很有藝術天分,

雖是謀生的刻字,

他卻將其轉移到了藝術狀態的篆刻上,

一本趙之謙《二金蝶印譜》成了他最初的範本和教科書。

他不斷模仿使之習趙印章真偽難辨,

連教他刻字的師傅也為之讚嘆。

觀瀑圖

從此,南昌城裡

不斷有「趙之謙」的印章出現,

好事者常常津津樂道,

而傅抱石也多了一條養家的生路。

第一師範中的「印痴」成了南昌城裡的知名人物。

傅抱石 1959年,秋江獨釣 立軸

小有名氣的傅抱石,

仍然堅持去舊書店讀一些

古代畫史畫論方面的著作。

當他讀到記述石濤《瞎尊者傳》(陳鼎著)

中的一句「我用我法」時頓開茅塞,

並對石濤「搜盡奇峰打草稿」的思想欣賞不已。

傅抱石 ,臥游圖 鏡心

為了表達自己對石濤的情有獨鍾,

他不僅刻制了「我用我法」的印章,

還開始用「抱石齋主人」作為自己的別號。

1925年,年僅21歲的學生傅抱石完成了

他的第一部著作《國畫源流述概》。

1947年,煮茶圖

1926年,傅抱石畢業後,

他留校成為美術老師,一月有120大洋的高薪收入,

於是他把母親也接到新住處,

這位從修傘鋪里走出的窮小子,

憑藉自己的努力,來了一次華麗的變身。

1946年,洪濤萬里

2

事業愛情雙豐收

1929年,

25歲的傅抱石是年輕有才華的老師,

風趣幽默,頗受學生愛戴和歡迎,

也吸引了眾多少女的目光。

其中一位便是他的學生——羅時慧。

傅抱石與羅時慧於南昌

羅時慧欣賞傅老師的英俊與學識,

主動追求他,傅抱石逐漸被這位

充滿靈氣的女學生吸引,最終愛上了她,

但遭到了羅時慧父親的反對。

1945年,今古輸贏一笑間

羅家是大戶人家,

傅抱石只是修傘匠出生的窮書生,

世俗中「門當戶對」的觀念

生生地攔在兩人中間,

最後,他憑藉著勤奮和才華打動了羅老爺。

窮書生和他的大小姐舉辦了婚禮,

成為了轟動一時的傳奇。

1945年,觀瀑圖

1946年,後赤壁圖

其中作畫者傅抱石,坐者郭沫若,女的於立群,最右邊丁井文,右二楊尚昆

3

生命中的兩位貴人:徐悲鴻、郭沫若

1931年,徐悲鴻來到南昌,

27歲的傅抱石前去拜訪,

結果等好久沒見到,

便將自己的《摹印學》手稿放到徐悲鴻床頭,

這一魯莽的舉動,

誰想到竟成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轉折點。

南嶽山下楓林亭

徐悲鴻歸來後看到《摹印學》手稿,

讀完後大為驚訝,第二天便親自拜訪傅抱石,

二人一見如故,成為知己好友。

就這樣,傅抱石結識了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徐悲鴻,

在他的鼎力推薦下,傅抱石獲得了公派赴日留學的機會。

1933年3月,傅抱石在上海登上了赴日本的輪船。

1965年,西風吹下紅雨來

傅抱石在日本留學期間,

曾拜於史學泰斗金原省吾的門下,

從翻譯金原省吾的《唐代之繪畫》

和《宋代之繪入手》,開始了對中國繪畫史

的更為專業和系統的研究。

傅抱石深入研究東晉顧愷之,

針對日本史學界中某一專家的曲解,

完成了《論顧愷之至荊浩山水畫史問題》。

1960年,棗園春色

在這期間,傅抱石專門拜訪了

因「四一二」政變而流亡日本的郭沫若,

彼此建立了亦師亦友的深厚友誼。

原來在任職一師附小的時候,

傅抱石就聆聽過郭沫若的報告,印象深刻。

傅抱石在史論研究中經常向郭沫若請教,

在繪畫創作上也不時得到郭沫若的批評,

而郭沫若也在這種交往中發現傅抱石的藝術天分和才華,

每見傅抱石的得意之作都為之題詠。

這為傅抱石在日本的發展給予了很大的幫助。

1961年,天池飛瀑

他們的情誼一直延續到新中國成立後。

1958年,傅抱石的個人畫集

《傅抱石畫集》出版,郭沫若為之作序,

並在序中提出了「我國繪畫,南北有二石。

北石即齊白石,南石即傅抱石」。

郭沫若還手書「南石齋」贈予傅抱石。

而這本畫集的出版,也使傅抱石

在中國畫壇上奠定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地位。

傅抱石全家攝於傅厚崗6號(約攝於1961年)

1934年,傅抱石的首個個展

《傅抱石中國畫展覽》在東京銀座松板屋舉行,

日本美術界重要人士都參觀了展覽。

後因母親病重,不得已返回中國。

抗日戰爭時期,傅抱石看到日本雜誌

中一篇題為《日本美術的精神》的文章

講「聖戰」的言論,極其不滿,於是撰寫了

《從中國美術的精神上來看抗戰的必勝》,

鮮明地提出「中國美術是『日本美術的母親』」,

提出中國美術的三種偉大精神,

而這三種特性,則是全民抗戰取得勝利的因素。

同時期,還編著了《明末民族藝人傳》,

從側面激勵了中國人民的抗戰精神。

4

無酒不能畫,卻也因酒而去

傅抱石愛喝酒,

構思畫作時總是有一杯在手,以暢思路;

在畫的過程中,也要有一杯來振奮情緒;

畫得順手時,則要喝一杯一鼓作氣;

不順手時,更要喝一杯來排憂解難。

如大功告成,興奮之下那就更要痛飲幾杯了!

春風楊柳萬千條

可傅抱石自中年就有

高血壓、高血脂、血管硬化的毛病,

他那無酒不歡的習慣,使得妻子擔憂,

惟有將酒瓶藏起來,裝作家中無酒。

傅抱石就偷偷將高粱酒瓶

藏在中式長衫的寬大袖筒里,

悄悄地帶到樓上畫室。

松蔭訪舊圖

傅抱石最喜歡一副清人的對聯,

上聯是「左壁觀圖右壁觀史」,

下聯是「有酒學仙無酒學佛」,

字字豪放而瀟洒,不過依照傅抱石嗜酒如命的脾氣,

估計這輩子只能「學仙」而不能「學佛」了。

琵琶行詩意

其實,傅抱石也深知喝酒

這種癖好是個隱患,稱之為「病」。

自嘲:「二十年來,此病漸深,

每當忙亂、興奮、緊張……非此不可。

特別執筆在手,左手握杯,右手才能落紙。」

不過他又細數唐伯虎、陳老蓮、

高鳳翰、許介友等大師皆有此癖,

便不以為然,更令人無奈的是他似乎不以「早逝」為慮,

因為唐伯虎、徐悲鴻皆早逝。

傅抱石、關山月《江山如此多嬌》 500x900cm 1959年9月5日 人民大會堂藏(該畫是周恩來總理等人親點要他和關山月為人民大會堂創作一幅巨製迎接建國10周年,「江山如此多嬌」6個字為毛澤東為畫作題寫的。在人民大會堂懸掛後,贏得了國內外各個階層的讚揚。)

坊間對於傅抱石「無酒不能畫」

的傳聞是很多的,

據說傅抱石在畫《江山如此多嬌》時,

曾為當時買不到好酒所困擾,

居然寫信給周總理,

得到特批兩箱茅台,

於是下筆如神助云云。

1948年,高士對弈圖

酒和傅抱石的關係是很微妙的,

他並不只是「愛喝酒」那樣簡單,

其中的心態也不是別人可以真正理解的。

那種氣勢磅礴、煙雨迷濛的意境,

這樣的心胸氣魄,這樣的激情澎湃,

手中的筆,面前的紙,又怎能表達萬一?

當他生命的激流衝破了這一切時,

怎一個「醉」字了得?

也許正是他嗜酒行為中的豪爽,

助長了他用筆的奔放不羈。

1941年,洗硯圖

可酒喝多了終歸是不好的,

傅抱石最終也因酒而離世,享年61歲。

1945年,林泉高寄

傅抱石二女兒傅益瑤在《傅家記事》中提到:

1965年9月,上海虹橋國際機場落成,父親為此畫了一張大畫,東道主派了一架飛機來接他去參加典禮。

父親愛喝酒的名聲遠播,各方人士熱情有加,從下飛機就沒停過喝酒,都是高濃度的茅台。幾天下來已經遠遠超過他能承受的酒精量,加上旅途勞頓,應酬不停,直到上飛機回南京。

回來後心情很好,但很疲倦,臉色也差。午飯後就如常去午覺,並叮囑母親到點一定要叫醒他,因為下午要去省人大委員會開會,不可誤事。

誰知此時正好有朋友來訪,聊天忘了時間,等到母親匆忙趕上樓時,父親已經呼吸急促,臉色發紫,嘴唇發烏,差不多已陷入昏迷。母親慌了手腳,衝下樓去打電話,突然聽到父親大叫了一聲,震耳欲聾,然後就徹底地靜了下來……父親就這樣走了,事先沒有人可以料到,當然他自己也沒有料到,臨終時沒有留下任何遺言。

5

創「抱石皴」,

提出「文人畫」三原則

他喜歡用皮紙畫山水畫,

且用其反面作畫,

一改傳統的各種皴法,

用散鋒亂筆表現山石的結構,

形成獨特的「抱石皴」。這種筆法以氣取勢,

磅礴多姿,自然天成,

也成了傅抱石「打破筆墨約束的第一法門」。

1958年,蒼山如海

傅抱石把被人唾罵的「文人畫」

三個字來代表中國畫的三原則。

即「文」學的修養,高尚的「人」格,「畫」家的技巧。

他認為三原則其實就是中國畫的基本精神。

歷代畫人關於這種精神的呼導,可謂不遺餘力,

但過於偏重了第一和第二點——

這是有時代背景的——所以畫上反造成了

虛偽、空虛、柔弱和幼稚。八大山人遍中國,

究不是正當的希望。可見技巧必須伴著「文」和「人」,

始能完成它的最高使命。

1962年,疑是銀河落九天

傅抱石 羅馬尼亞海軍節艦艇表演 1957作

6

四次突破,推動新山水畫發展

1957年5月,

傅抱石以新中國

第一個美術家代表團團長的身份率領成員來到歐洲,

面對異域風情,開始思考如何用

中國的筆墨表現外國的風景,

並嘗試在發揮中國工具材料和筆墨形式特長的前提下,

充分表現外國山川的特色。

傅抱石的這些努力為中國的畫家開創了一條

前人從來沒有走過的道路,

同時通過對國外風景的表現,

使山水畫在新題材的表現方面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1962年,赤壁泛舟圖

1960年9月,

傅抱石率領「江蘇國畫工作團」

完成了二萬三千里的旅行寫生,

將50年代初開始的以寫生帶動傳統國畫

推陳出新的運動推向了一個歷史的高潮。

1964年,井岡山

在後來的東北旅行寫生,

傅抱石則將自然和社會兩種題材的運用發揮到了極致。

以《煤都壯觀》為代表的社會性題材,

在山水融合工業題材方面,

明示了現代山水畫的一個符合時代潮流的發展規律。

60年代初,傅抱石的事業達到了新的高峰。

傅抱石集中創作了《冬雲》《詠梅》《登廬山》等

一系列毛澤東的詩意畫。

或許在那個特殊的時代背景下,

這些毛澤東詩意畫已經失去了那種早期樸素的情感,

但是傅抱石以不懈的努力和創作,

使毛澤東詩意山水畫在新山水畫中獲得了特殊的地位,

新山水畫也因毛澤東詩意畫的表現

而在國畫中得到了少有的重視和廣泛的影響。

屈子行吟圖

7

人物畫自成一格,以仕女高士為主

傅抱石的人物畫受顧愷之,陳老蓮的影響,

但又能蛻變運用,自成一格。

作品大多取材自歷史典故、古詩詞及文學名篇,

以仕女美婦、高人逸士為主。

所畫女子體態窈窕,雍容華貴,

略施粉黛,媚而不俗;

而高士衣帶飄飄,仙風道骨,神態生動,古樸典雅。

注重畫中人物的心境表現,

注重筆墨的節奏與韻律,

將中國人物畫創作提升到一個嶄新的高度。

1954年,二湘圖

徐悲鴻贊其畫:「抱石先生近作愈恣肆奔放,

渾茫浩瀚,造景益變化無極,人物尤文理密察,

所謂爐火純青者非耶?」

老舍則稱,對於國畫自己雖屬外行,

但是真愛傅抱石的畫!

他的畫硬得出奇,

每一筆都像刀刻的。

他的畫不是美的裝飾,

而是美的原動力。

1947年,柳蔭仕女

傅抱石部分作品欣賞

1957年,歌德瓦爾德城

1957年,布拉格城堡

1957年,哥德瓦爾德廣場 39x50.7cm

1961年,呵!長白山

1943年, 二湘圖

蒼松仕女圖

湘夫人

作品落筆爽利,飄逸生動,寥寥數筆便神奇宛然,意趣自遠,表現出獨特藝術手法。

琵琶行

《琵琶行》是白居易代表作。該幅畫以大筆淡墨揮寫檣楫帆影,以破筆點染古樹茂葉,對照之中,人物則細筆勒影,特別是琵琶女的髮髻先用干筆焦墨絲皴取形,再用淡墨烘染,所彈琵琶以硬毫勾線,細勁有力。

長干行

《長干行》是李白的名篇,描寫了一位少婦對出外經商的丈夫的思念之情,表現了少婦對愛情的忠貞不渝。以粗率的筆墨將細膩婉轉、纏綿感人的詩境再現於畫面,人物形象生動。

傅抱石,1954 年作的《雲中君和大司命》 2016年保利春拍,成交價2.3億,刷新傅抱石作品拍賣記錄

這幅《雲中君和大司命》,被譽為「一百年來最重要的中國畫」。傅抱石根據郭沫若《屈原賦今譯》的內容,以屈原《九歌》中雲中君與大司命兩位神話人物為題的創作不僅是傅抱石一生中最為重要的人物畫,更在近代美術史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位置。

傅抱石作於1954年的另外一件豎構圖的《雲中君和大司命》,223×133cm

傅抱石年輕時就有屈原情結,取名「抱石」,就是「屈子抱石」之意。1942年,傅抱石壬午畫展在重慶舉行,大量作品與屈原和《楚辭》有關。1954年,傅抱石創作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兩幅同名人物畫作品《雲中君和大司命》,既成全了傅抱石自己的水墨理想,更成為20世紀中國美術史的標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tgw4X2wBUcHTFCnf-G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