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天地一沙鷗
我來說說地理吧,一篇來自我公眾號的文章《地理從不及格到90分的逆襲方法,別說我沒告訴你!》
作為曾經的地理學渣、現在的地理學霸,我覺得有必要把我學習地理的方法分享給同是地理學渣的你,當然,只是給你一個參考,希望你也能和我一樣成功逆襲!PS.學霸請撤退,也許此方法並不適用於你們
從前學地理真的很痛苦,尤其是每次發下卷子的時候,心靈都大受摧殘。反覆試錯中,我終於在高三找到了一條適合自己學習的路,每每這時,我都想高歌「那是一條神奇的天路啊」 ……
首先,要對準備上高一的學弟學妹們說,千萬記得高一就要努力學習啊!地理讓我痛苦的根源,都是因為高一學地理時不重視、敷衍了事造成的,所謂基礎不牢,地動山搖,以至於後面不懂的知識猶如積雪球般越積越多。雖說高一不認真高二高三還能拯救,但是得付出代價的啊,因為它占用了很多你原本可以用來學習其它科目知識的時間!當我還在咬著筆頭狂補地理時,學霸們已經在數學叢中笑了。
好,切入我高三的正確學習地理之路。1、利用好手中的地圖冊!
不知道大家手中是否都有這麼一本磨人的地圖冊,不得不說,我幾乎很少翻它,一直到高二結束,它幾乎都是新的。但它真的是本寶貝,高三複習,我都是認真對照地圖冊去複習每一個知識點的,各種日照圖、地形剖面圖、地質圖、結構圖、等值線圖等等,都比書本的豐富很多,以前只看書本,而沒有結合到各種圖,導致理解不深刻,題目稍稍變形或者難度加深就束手無策了。關於書本和地圖冊的關係,我覺得應該是這樣的:我們從書本中學習基礎和框架,再在地圖冊上深入理解和變形。
2、理解每一個概念 剛剛說了,我們要在書本中學習基礎和框架,那麼基礎便包括一些最基本的概念理解,比如「時區」和「區時」,「恆星日」和「太陽日」,這是基本的概念,千萬不要嫌煩,這是你必須好好理解並記住的,扎紮實實,理解透基礎,才能有深入學習的資本。
3、把孤立的知識點聯繫起來 也許這個更適合高三複習的同學,但高一高二的某些單元學習也同樣適用。我們學習地理的時候,是一個單元、一個知識點慢慢學習的,知識點是分散的、孤立的,你需要把它們聯繫起來。從整體來說,根據課本目錄,區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區域地理,再從中找出三者之間聯繫緊密的地方。比如學習區域地理東南亞時,你需要結合自然地理學過的經緯度、地形地勢、自然氣候等以及人文地理學過的人口。經濟、文化、政治等來系統學習。從細分的來所,比如學習人口分布的地理界線,你就應該聯繫我國的每一條地理界線,包括地勢階梯界線、地形區界線、氣候界線、河流界線、大自然區界線、自然地區界線、農業活動界線、行政區界線等,總結起來對比記憶,印象更深刻,也不容易混淆記憶。
4、要背!要背! 雖然地理有些理科的特性,比如自然地理識圖和計算的部分,但其文科的特性更明顯,因為離不開理解、記憶和歸納,所以「背」是少不了的。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國有哪些省份?每個省份的形狀和簡稱是什麼? 這些知識都不難,但是沒記住就是不會答,所以,不能偷懶,該記的,一定要死命記住!
5、少說話,多做題 少說點話吧,做一個安安靜靜刷題的美男(女)子。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不做題就像站在岸上學游泳,似乎老師講的都懂了,但要運用的時候,又開始捉急了。只有多錯題,才能夠讓大腦真正思考起來,並且發現自己的知識盲點。以前的我也是因為刷的題不夠,所以每次考試都感到「難」上了心頭 。
6、掌握答題規律 答題規律,說得通俗易懂一點可以說是「答題模板」,這裡主要指簡答題部分。地理的大題其實是最容易做的,因為幾乎都是在套用模板。像是分析產業的區位條件,萬變不離其宗總是會分為自然條件(氣候、地形、土壤等)與社會經濟條件(市場、交通、勞動力等),把這些根本的答題點記住,然後再根據題目給的條件作具體分析和修正。
以下是一些在網上查找並整理的答題模板,分享給大家,請大聲說愛我!!!
自然地理部分如何描述地形特徵:1.地形類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2.地勢起伏狀況3.主要地形分布(多種地形條件下)4.重要地形剖面特徵(剖面圖中)
影響氣溫的因素:1.緯度(決定因素):影響太陽高度、晝長、太陽輻射量、氣溫日較差,年較差(低緯度地區氣溫日、年較差小於高緯度地區)2.地形(高度、地勢):陰坡、陽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熱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對冬季風阻擋,同緯度山地比平原日較差、年較差小等)3.海陸位置:海洋性強弱引起氣溫年較差變化4.洋流: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5.天氣狀況:雲雨多的地方氣溫日、年較差小於雲雨少的地方6.下墊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氣溫低);綠地氣溫日、年較差小於裸地7.人類活動:熱島效應、溫室效應等
影響降水的因素:1.氣候:大氣環流(氣壓帶、風帶、季風)2.地形:迎風坡、背風坡3.地勢(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達最大值4.海陸位置:距海遠近5.洋流: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6.下墊面:湖泊、河流、植被覆蓋狀況7.人類活動:改變下墊面影響降水
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徵:1.流量:大小、季節變化、有無斷流(取決於降水特徵、雨水補給、河流面積大小)2.含沙量:取決於流域的植被狀況3.結冰期:有無、長短4.水位:高低、變化特徵(取決於河流補給類型、水利工程、湖泊調蓄作用)5.水能:與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氣候(降水量的多少,徑流量的大小,蒸發量的大小)有關
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徵:1.長度2.流向3.流域面積大小4.落差大小(水能)5.河道曲直情況6.支流多少7.河流支流排列形狀:扇形、樹枝狀等
影響太陽輻射的因素:1.緯度:決定正午太陽高度、晝長: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氣稀薄,太陽輻射強(eg.我國青藏高原)3.天氣狀況:晴天多,太陽輻射豐富(eg.我國西北地區)4.空氣密度
影響雪線高低的因素:1.降水:當地氣候特徵情況;迎風坡降水多,雪線低(eg.喜瑪拉雅山南坡比北坡雪線低)2.氣溫:陽坡雪線高於陰坡;不同緯度的溫度變化、0等溫線的海拔的高低
影響山地垂直帶譜的因素:1緯度:.山地所處的緯度越高,帶譜越簡單2.海拔:山地的海拔越高,帶譜可能越複雜3.熱量(即陽坡、陰坡):影響同一帶譜的海拔高度
社會人文地理部分農業區位因素分析:「自然因素」1.土地:地形、土壤2.氣候:光照、熱量、降水、晝夜溫差3.水源(灌溉水源)「社會經濟因素」1.市場2.交通3.國家政策4.勞動力5.科技:農產品保鮮、冷藏等技術的發展6.工業基礎
工業區位因素分析:1.地理位置2.資源因素:原料、燃料3.農業因素4.交通因素(包括交通便捷程度和信息網絡的通達度):便於物資、人員、信息交流5.市場因素6.科技因素7.勞動力因素:勞動力價格、素質8.歷史因素9.政策因素:國家、地區政策扶持10*.軍事因素:國防安全需要11*.個人因素:個人偏好情感 (eg.歸國華僑投資辦廠)
城市區位因素分析:「自然因素」1.地形:a.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便於農耕,有利於交通聯繫,節約建設投資,人口集中;b.熱帶地區城市分布在高原上;c.山區城市分布在河谷、開闊的低地2.氣候:中低緯地區溫暖,沿海地區濕潤3.河流:影響當地供水和交通運輸4.資源條件(代表城市:大同、大慶、鞍山、克拉瑪依、英國伯明罕、美國芝加哥、南非約翰內斯堡<金礦>)「社會經濟因素」1.交通條件(代表城市:株洲、石家莊、日本筑波)2.政治因素(代表城市:合肥,美國華盛頓,巴西巴西利亞)3.軍事因素(代表城市:美國波士頓)4.宗教因素(代表城市:耶路撒冷)5.科技因素(代表城市:日本筑波)6.旅遊因素(代表城市:黃山、泰安)
交通運輸線路的選線原則:「自然方面」1.地形:a.平坦:對選擇限制少;b.起伏大:若需開山、築洞、架橋,工程難度大,若沿等高線延伸,延長里程;c.河流湍急:不利航運2.地質:a.喀斯特地貌:防塌陷、滲漏;b.地質不穩定:加固地基、避開斷層3.氣候:a.公路、鐵路:防暴雨、洪澇、凍土、泥石流;b.水運、航空:防大霧、大風4.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社會經濟方面」1.人口:儘量多地通過居民點、鐵路車站、碼頭等,使更多人受益。(適用於:地方公路)2.里程和運營時間:儘量修築橋樑、隧道,縮短里程,以節省運營時間;適當照顧沿線重要經濟點。(適用於:國道)3.其他:儘量遠離重要文物古蹟、注意生態環境保護
全面分析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地理位置」1.經緯度位置2.相對位置「自然條件」1.農業條件:a.地形(類型、土地類型特徵<如:以耕地、林地、草原為主等>、土壤)b.氣候(類型、水熱條件、光照、熱量等)c.水資源(多年平均徑流總量、河流、湖泊)d.生物資源(如:氣候類型特徵有關的生物、農作物特徵)2.工業條件:礦產資源(如:海鹽、能源等)「社會經濟條件」1.人口(包括:勞動力的素質、質量)2.交通3.市場4.科技5.歷史:包括:工農業基礎6.國家政策
第二版塊 應用案例模板區位選擇類問題影響水庫壩址選擇因素:1.壩址在河流、峽谷處或盆地、窪地的出口:口袋形區域有利於建壩:工程量小,造價低,庫區容量大2.選擇地質條件好的地方,避開喀斯特地貌、斷層3.氣候水文條件:保證水量充足4.考慮修建水庫是否需要移民,占地搬遷情況,儘量減少淹沒居民點
港口建設的區位條件:「自然條件(決定港口位置)」1.水域條件:港闊水深(等深線密集,有利於停泊靠岸避風)2.築港條件:陸地地質穩定、地形平坦、坡度適當(有利於安排建築用地、港口設備)「社會經濟條件(影響港口興衰)」1.經濟腹地條件:經濟腹地是否廣闊(影響著客貨流量);客貨流量大小(影響著港口的興衰);腹地經濟性質(決定港口性質<綜合港、專業港等>)2.城市依託:交通便利;為港口提供人力物力財力的支持3.政策條件:對外開放地區建成自由貿易港
商業中心、商業網點形成的區位因素:1.便利的交通條件:設立原則:交通最優(環路或市區邊緣,公路沿線)2.較強的商品生產能力、穩定的商品來源3.廣闊的市場或經濟腹地:設立原則:市場最優鹽場形成的區位條件:1.氣候:氣溫高、降水少、多風、日照強:有利於蒸發2.地形:面積廣闊的平坦海灘、淤泥質海岸漁場形成的區位條件:1.地形:面積廣闊的大陸架(陽光直射、光合作用強、餌料豐富)2.溫帶海域:氣溫變化大、海水上泛3.河口處:河流帶來豐富的營養鹽類4.洋流:(交匯流或上升流)海水上泛,帶來海底營養鹽類,餌料豐富
衛星發射基地選址的區位條件:「自然條件」1.氣象條件:需要天氣晴朗2.緯度:地球自轉的線速度3.地勢:平坦開闊「人文條件」1.人口:單位面積人口密度低,地廣人稀2.交通:交通便利3.軍事:符合國防安全需要
汽車站選址的區位條件:1.路況:周圍道路寬闊2.與市內外交通聯繫3.工程量大小
航空港選址的區位條件:「自然條件」1.地形:有平坦開闊、坡度適當的地形,以保證排水;2.地質:有良好的地質條件3.氣候:少雲霧。「社會經濟條件」1.交通條件:與市內有便利的交通聯繫。2.經濟:建在經濟發達的地區。
原因分析類問題河流洪澇災害的成因:「自然原因」1.水系特徵:a.流域廣,支流多;b.含沙量大;c.平原河道彎曲,水流緩慢,水流不暢。2.水文特徵:a.流經濕潤地區,降水豐沛;b.幹流汛期長,水量大。3.氣候特徵:該年份氣候異常,流域內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濫。「人為原因」1.植被破壞:a.過度砍伐,植被破壞嚴重,水土流失加劇,造成流域涵養水源、調節徑流、削峰補枯能力降低;b.泥沙入江、淤積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2.圍湖造田:泥沙淤積導致湖泊萎縮,湖泊調蓄洪峰能力下降。
某地區缺水原因的分析:「自然原因」1.氣候:降水較少或不充沛、蒸發量大、季節分配不均2.河流:地表徑流量較少「人為原因」1.用水量大:人口稠密、工農業發達2.利用不合理:利用率低、污染浪費嚴重
意義影響類問題旅遊業對區域發展的意義:1.拉動經濟發展:a.發展國際旅遊,能夠增加國家外匯收入b.發展國內旅遊業是回籠貨幣、穩定市場的一個重要途徑c.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如:交通運輸、商業服務、建築、郵電、金融、房地產、外貿、輕紡、旅遊紀念品等產業)d.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但是過分地依賴旅遊業會給國民經濟帶來不穩定因素)2.旅遊業對社會的影響:a+.促進國民素質和生活質量的提高(總體促進社會發展) b+.提供大量就業機會c-.旅遊者的大量湧入給當地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不便3.旅遊業對文化的影響:a+.促進文化交流(促進民族文化精華的提煉,使民族文化更有(總體促進文化繁榮) 特色和吸引力 促進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融合)b-.一些旅遊項目的開發,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本身的傳統文化價值)4.影響區域環境:a+.旅遊對環境保護具有促進作用(促進歷史古蹟、古建築、紀念館的修復)b-.旅遊與環境的關係不處理好,過多遊客造成旅遊環境的混亂、污染,降低了旅遊質量
交通線路修築的積極意義:1.交通:完善了當地的交通網絡,使交通便利通達2.經濟:加快了物資流通,促進當地經濟發展3.政治:鞏固國防、保持穩定、促進區域繁榮
價值作用類問題評價河流的航運價值:「自然條件」1.地形:平坦,流經平原,水流平緩2.氣候:降水豐富均勻,河流流量大,季節變化小, 冰期短3.河道:寬闊平直,水深「社會經濟條件」流域內人口多,經濟發達,聯繫密集,運輸量大
水庫的作用:1.調節氣候,改善生態環境2.有利於發展水產養殖業3.有利於發展旅遊業4.具有防洪作用5.具有發電價值6.具有灌溉功能7.提高航運價值
自然界中森林的作用:1.調節氣候2繁衍物種,維護生物多樣性3保持水土4.防風固沙5.涵養水源6.凈化空氣,美化環境7.穩定大氣成分8.吸煙除塵
方法措施類問題河流的治理原則、措施:治理原則上游:調洪中游:分洪、蓄洪下游:泄洪、束水治理措施上游:修水庫、植樹造林中游:修水庫,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開挖河道
缺乏水資源的解決措施:1.開源:跨流域調水、修建水庫、沿海地區的海水淡化,以提高供水能力2.節流:減少水污染、減少浪費、提高工農業水資源利用率、限制高耗能水工業發展、發展節水農業(如:噴灌滴灌)、制定法律法規,提高人們節水意識、實行水價調節
工業區經濟綜合整治措施:1.調整工業布局:發展新興工業及第三產業,改造傳統產業,保證各業平衡發展,促進經濟結構多樣化2.因地制宜,合理開發各類資源3.消除污染,整治美化環境;搞好區域規劃,加強生態建設4.發展交通,完善交通網絡5.發展科技,提高生產水平,繁榮經濟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方向:1.注重生態環境建設:加大綠化,有計劃退耕還林還草,改善生態環境2.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3.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發展多種農村經濟(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商品農業等),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農民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