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數字中國」的網際網路力量|澎湃社論

2020-02-06     澎湃新聞評論

評論君說

公眾還是期待有更多的、必要的政務業務能實現網上辦理,推動從「最多跑一次」到「不見面」審批、24小時在線的政府服務升級。

上海「一網通辦」智能自助終端

2月5日,上海市委常委會舉行會議,傳達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會議指出,要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各方面工作。還特別提到了加快推進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兩張網建設,為應急管理提供有力支撐。

在當下這個特殊時點上,要充分發揮「數字中國」的發達網際網路基礎設施的優勢,用好網際網路的非接觸、數據高效聚集、供需精確匹配的特點,將更多的政府業務從線下辦理搬到線上辦理,實現便民操作;通過網際網路+提升應急管理、物資儲備的科學化水平。上海政務服務的「一網通辦」在抗疫大背景之下,在改善營商環境之外,又多了一層內涵。

當下,政府機關已經恢復辦公,政務服務的「供應端」已經到位了,但是,受疫情的影響,很多公民還留在家鄉,有的還在接受醫學隔離,很多人沒有辦法及時到政府部門辦理各種緊急的政務業務。而且在一些政府服務中心、審批場所里,如果形成人員聚集,也不利於防止交叉感染。這讓大家有不少焦慮,也增加了當下抗疫的負擔。

以上海來說,企業因疫情而暫時不能履行國際貿易合同,需要到中國貿促會開具事實性證明的,目前上海貿促會出證認證部正式提出線上服務:在確認相關佐證材料後,可以通過中國貿促會商事認證中心開發的線上認證平台開具證明。此外,上海還實施了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事項「不見面」審批。據上海市外專局統計,2月3日是節後首個工作日,全市各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受理窗口共受理通過了98份「不見面」審批的申請材料。

抗疫大戰將之前的方便變成了不方便,也將不方便凸顯得「更不方便」。這場疫情是「危」,也是「機」,給了全社會重新考察行政流程和審批的正當性、合理性的機會,讓全社會有做「減法」的強勁動力:能不見面就不見面,能開短會就不開長會,能縮短的流程就縮短。當下是推動「讓信息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的特殊契機。

之前,很多要求公民必須本人上門辦理的業務,不妨從設置行政手續的初衷來思考:審核什麼?為什麼審核?如果一線工作人員憑經驗和肉眼無法有效識別、審核,不如痛痛快快地實現業務網上受理,交給網絡、交給身份證信息庫等資料庫去審核。

大疫之下,要充分發揮「數字中國」的網際網路力量,公眾期待有更多的、必要的政務業務能實現網上辦理,推動從「最多跑一次」向「不見面」審批、24小時在線的政府服務升級。抗疫是提升治理能力的機會,也是改善營商環境效果的硬核考試。

※ 編輯|沈彬

※ 澎湃評論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來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tXiLHHABjYh_GJGV1L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