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卒中、心臟病、骨折病人,居家康復護理之痛?

2019-07-27     健康向前進

很多人對康復認識不足。有人認為,康復沒必要,順其自然就好;有人認為,術後最重要的是靜養,等出院以後再做康復也不遲;還有人認為康復只能靠自己,指望不上別人。北京小湯山醫院康復中心專家表示,康復治療應該充分利用醫療資源,宜早不宜遲。本期周末講壇,專家為您細說在家如何做康復。

良肢位擺放:

為了保持肢體的良好功能而將肢體擺放在一定的體位或保持一定姿勢,是對患者最基礎的康復治療,對抑制上肢屈肌痙攣、下肢伸肌痙攣,預防肩關節半脫位,早期誘發分離運動具有重要作用,一般建議兩小時變換一次體位。

  • 1.仰臥位:患側肩胛骨儘量前伸,肩胛骨後墊軟墊或枕頭以防肩胛骨攣縮,肩關節外展45°,肘、腕伸展,掌心朝上;髖關節後墊一軟枕髖關節略內旋彎曲,踝背屈,腳底儘量不要接觸任何東西。


  • 2.健側臥位:健側肢體在下方,患側肩關節向前伸展,肘、腕自然伸展,手心向下,上肢下墊一軟枕,將上肢和手置於軟枕上;髖關節微屈、膝關節屈曲,踝關節背伸,膝關節和小腿下墊軟枕,是下肢和足置於軟枕上。


  • 3.患側臥位:患側在下方,將患者肩輕緩拉出避免受壓,肘關節伸直,腕關節背伸,掌心向上,手指自然伸直;患側下肢伸展,膝關節微屈,健側下肢自然屈髖置於軟枕上。必要時背後給予軟枕支持,以增加患者的平衡。

患者轉移訓練:

包括床上翻身、坐起、坐位到立位、立位到坐位,直至行走,循序漸進,掌握正確姿勢。

被動活動:

發病早期,在關節活動50%的範圍內進行被動活動,避免關節過度活動;在恢復期,達到在關節正常範圍內進行活動,注意正確的關節運動軌跡。

步行訓練:

步幅均勻,頻率適中,注意避免用健側肢體代償,重心轉移要平穩,不要過急。

日常生活訓練:

  • 1.可教患者雙手交替拍球或打擊氣球,以訓練患者的協調運動,促進患者無意識地自主活動。

  • 2.編織毛衣,這屬於精細動作訓練,既有利於訓練患者的眼手配合,又有利於感覺、感觀等知覺的培養,有助於大腦神經的功能恢復。

言語訓練:

指導患者做口腔操:教患者噘嘴、鼓腮、齜牙、叩齒等動作,每個動作重複5次〜10次,教患者學習發音,先單個發音。發音準確後,要逐漸加深難度,可利用圖片、字卡、實物等強化患者記憶,要求患者大聲朗讀,刺激記憶。

吞咽障礙:

食物應從稀到稠,注意吃飯速度要慢,防止嗆咳。

心理指導:

  • 1.尊重患者,耐心傾聽患者訴說。與患者談話時聲音要大,速度要慢,措辭應簡短清晰,重複重點,必要時可使用輔助器材,如助聽器、識字卡片等,以便更好地溝通。

  • 2.患者可能因偏癱或失語而自卑、消極,或因生活不能自理導致性情急躁。家屬應注意關心患者情緒,多與患者溝通,給予患者精神及物質方面的鼓勵和支持,解除患者的顧慮,穩定患者的情緒,有利於患者的康復。

遠離骨折術後併發症

記住三個「預防」

隨著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性骨質疏鬆引起的脆性、弱力骨折越來越多,股骨頸骨折、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橈骨遠端骨折為最常見的骨折部位。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基礎疾病多,身體條件差,骨折癒合困難,致死、高致殘率高,不僅會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還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當前,骨質疏鬆致股骨頸骨折患者已經占全部骨折患者的3.58%。那麼,骨折後是選擇手術還是保守治療呢?

家庭康復的目標為預防併發症,恢復肢體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接下來,我們從以下方面著重介紹三個「預防」。

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

下肢靜脈血栓常出現於下肢骨折術後,如髖膝置換術後,股骨、脛骨等骨折術後。如果肢體出現腫脹、發紅、疼痛,較患側明顯增粗,必須警惕。血栓本身並不可怕,但如果血栓脫落,隨著靜脈回流至下腔靜脈,最終經阻塞到肺,會造成肺栓塞。小的栓子會引起憋氣、胸悶、機體缺氧;大的血栓會造成猝死等嚴重併發症。這麼重要的問題,如何預防呢?

最重要的預防即積極進行有效的肌肉泵運動。下面給大家推薦兩種實用、安全的運動。

踝泵訓練:

踝泵運動就是通過踝關節的運動,像泵一樣促進下肢血液循環和淋巴回流。踝泵運動分為屈伸和繞環兩組動作。屈伸動作:病人躺或坐在床上,下肢伸展,大腿放鬆,緩緩勾起腳尖,盡力使腳尖朝向自己,至最大限度時保持10秒鐘,然後腳尖緩緩下壓,至最大限度時保持10秒鐘,然後放鬆,這樣一組動作完成。稍休息後可再次進行下一組動作。早中晚各進行100次踝泵訓練。

康復踏車訓練:

使用前根據個體情況,調整座椅的高度,初始可以不加阻力,每次訓練30分鐘,每周訓練5次;逐漸可增加阻力,同時每次訓練30分鐘,每周訓練5次。

預防墜積性肺炎

骨折或術後患者會因為各種擔心,不願意早期起床,容易發生墜積性肺炎。其常見於老年、體弱或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那麼回家後如何預防呢?

最重要的就是儘早下床,然後每天進行肺康復訓練。

1.呼吸肌訓練:

頭高臀低位,家人將手或沙袋放在雙側胸廓進行加壓。每次10分鐘,每周5次。

2.胸廓擴張訓練:

包括增加胸廓活性訓練、活動上胸及牽張胸大肌、活動上胸及肩胛帶練習、糾正頭前傾和駝背。每次10分鐘,每周5次。

3.清除氣道分泌物訓練:

咳嗽排痰訓練,深吸氣-閉氣1秒,增加胸腹壓力,使氣體快速排出;哈氣訓練,每組5次,每天5組,可據自己情況酌情加量。

4.心肺耐力訓練:

呼吸肌抗阻力量訓練15分鐘,每周5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tNjcNmwB8g2yegNDynE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