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虛詞18個用法歸納,一篇全掌握

2019-12-12   貴州高考網

在文言文中,有實詞和虛詞之分。虛詞不像實詞那樣有固定單一的意思,往往在不同的語境有著不同的意思,這也就造成了識記的困難。因此本文總結了常見的18個虛詞,並給出了相應例句。可當做文言文虛詞的背誦,亦可作為查閱之用。

1.連詞:

(1)轉折關係。(但、卻)例: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2)修飾關係。(位於狀語和謂語之間)例:吾嘗跂而望矣。
(3)假設關係。(假如、如果,主謂之間)例:死而有知。
(4)並列關係。(又、而且)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關係。(於是、就)例:撞而破之。
(6)遞進關係。(並且、而且)例: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7)因果關係。(因而、因此)例: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8)目的關係。(來、用來)例:縵立遠視,而望幸焉。

2.代詞:第二人稱代詞,譯為「你的」。例:某所,而母立於茲。
偶爾也做主語,譯為「你」。

3.通假字:通「如」,譯為「好像、如同」。

4.固定結構:

(1)而已:放在句末,相當於「罷了」。
(2)而後: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會兒。


注意:判斷「修飾關係」和「承接關係」時,看前後兩個動作發生的時間是否一致。動作同 時進行為修飾關係,動作有先後為承接關係。

1.疑問代詞:

(1)作賓語,「什麼、哪裡」。何+動詞/介詞構成動詞/介詞的賓語後置。例:大王來何操?
(2)作謂語,「為什麼」。後常與「哉、者、也」等連用,用於詢問原因。例:余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為之,何哉?
(3)作定語,「什麼」。何+名詞。例:何人?何物?何時?何地?何事?
(4)做主語,「什麼」。例:何謂閣子也?

2.副詞:
(1)程度副詞,「多麼」。何+形容詞。例:開國何茫然?
(2)疑問副詞,「怎麼、為什麼、何必」。何+動詞,位於句首。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結構:
(1)何如:「怎麼樣、怎樣」,等同於「奈何、若何」。
(2)無何:不久、沒多久。
(3)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拿什麼、憑藉什麼」。
(4)何乃:怎能。
(5)何之:等於「之何」,譯為「到什麼地方」,此處「之」作動詞「到」。

1.副詞:

(1)承接關係,「就、於是、才」。例:度我入軍中,公乃入。
(2)轉折關係,「卻、竟然、反而」。例: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3)表限制,「僅、只」。例: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
(4)表判斷,「是、就是」。例: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

2.代詞:
(1)第二人稱代詞,常作定語,「你的」;也做主語,「你」。不作賓語。例:家祭無忘告乃翁。
(2)指示代詞,「這樣」。例: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3.固定結構:
(1)無乃:表猜測,「恐怕……」例:無乃爾是過與。
(2)乃爾:譯為「這樣」。例:長嘆空房中,作計乃爾立。

1.介詞

(1)表工具,「拿,用」。例:願以十五城請易壁。
(2)表所處置的對象,「把」。例:操當以肅還付鄉黨。
(3)表憑藉,「憑,靠」。例:久之,能以足音辨認。
(4)表原因,「因為、由於」。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表時間或處所,「於、在、從」。例:以八月十三斬於市。
(6)表憑藉,「按照、依照、根據」。例:余船以次俱進。

2.連詞(用法與「而」基本相同,但不錶轉折)
(1)表並列或遞進,「而、又、而且、並且」。例: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2)表承接關係,譯為「而」或者不譯。例:側盾以撞。
(3)表目的關係,「而、用來、來」。例: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
(4)表因果關係,「因為」。例: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5)表修飾關係,譯為「而」或不譯。例:擁火以入。(動詞+以+動詞)

3.助詞,作語氣助詞,起調節音節的作用。例:固以怪之。

4.動詞,「任用、認為」。例:皆以(之)美於徐公。

5.副詞,「已經」(時間副詞)。例:日以盡矣。

6.名詞,「緣由,原因」。例:良有以也。

7.固定結構
(1)以為:a.認為;b.把……當作、把……作為。例:虎視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
(2)以是/是以,「因此」。例:余是以記之。
(3)「有以」和「無以」,譯為「有什麼辦法用來……」和「沒什麼辦法用來……」


關於「以」字介詞和連詞的判斷方法。
作介詞。標誌:「以」+名詞/代詞/數詞。
作連詞。「以」位於兩個動詞或動詞短語/形容詞或形容詞短語之間,或者位於兩個表示因果關係的兩個分句之間。例:擁火以入。夫夷以近。

1.連詞
(1)遞進關係,譯為「而且、並且、況且、再說」。例:a.且立石於其墓之門。(而且)b.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況且)
(2)讓步關係,譯為「尚且、還」。(先讓步,再推進一步)例: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
(3)並列關係。標誌:
a.「形容詞+且+形容詞」譯為「而且;又……又……」例:「清且淺。」譯為「又清又淺。」
b.「動詞+且+動詞」譯為「而且;一邊……一邊……」例:「笑且入。」譯為「邊笑邊入。」

2.副詞。標誌:主語+且+謂語。
(1)表動作行為的暫時,譯為「暫且、姑且」。(且+動詞)例:且偷生。且放白鹿青崖間。
(2)表動作行動或情況在不久以後,譯為「將要、將」。(且+動詞)例:不出,火且盡。
(3)表示數目接近,譯為「將近、幾近」。(且+數詞)例:年且九十。

3.固定結構
(1)且夫:句首發語詞,下文是進一步議論,譯為「況且、再說」。例: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2)且如:譯為「就像」。例: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

1.代詞:第二人稱代詞,譯為「你、你的、你們、你們的」。例: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

2.連詞
(1)表假設,譯為「如果、假如」。例: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
(2)表選擇,譯為「或、或者」。例:以一萬若一郡降者,封萬戶。

3.助詞:若+形容詞/副詞,譯為「……的樣子;的;地」。(不常見的用法)


4.動詞
(1)譯為「像、好像」。例:天涯若比鄰。
(2)譯為「及、比」。例:徐公無若君之美也。


5.固定結構
(1)若夫:用於段首,另起話題。譯為「要說那、像那;如果說到」。例: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
(2)若何:譯為「怎麼樣」。例:以閒敝邑,若何?
(3)若干:約數之詞,相當於「幾許、多少」。
(4)若定:心中有數,從容不迫。例:指揮若定。

1.助詞
(1)【所+動詞】構成名詞性的「所」字結構,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的」字結構,可不譯。例:我所欲也。師之所存也。
(2)與「為」相呼應,構成「為……所」的格式,表被動。例:若屬為所虜。為仲卿母所遣。

2.名詞,譯為「處所、地方」。例:某所,而母立於茲。——這個地方,你母親曾經站過。


3.【數詞+所】表約數,譯為「上下、左右」。例:前未到匈奴陳二里所。


4.固定結構
(1)所以:a.表憑藉,「用來……的」。例: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b.表原因,「……的原因」。例:所以遣將守關者。
(2)所謂:譯為「所說的」。例: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3)所在:a.譯為「到處」。例:所在皆是也。b.譯為「所在之處」。

讀wéi(第二聲)時

1.動詞
(1)根據上下文翻譯為各種動詞。可譯為「做、擔任、成為、認為、創作、寫……」例:因為長句。——於是創作了這首長詩。
(2)作判斷動詞,譯為「是」。例: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3)表動作行為的時間動詞,譯為「等到、當」。例:為其來也。

2.介詞:表被動,譯為「被」。例:吾屬今為之虜矣。

3.語氣助詞:放在疑問句的末尾,表反詰語氣,譯為「呢、嗎」
例:奚以九萬里而南為?何辭為?【標誌:帶有「何……為?」或「奚……為?」的句子】
讀wèi(第四聲)時,只作【介詞】

(1)表動作、受益的對象。譯為「給、替」。
(2)表動作、行為的對象。譯為「向、對、同、跟」。例:為公子泣。
(3)表動作、行為的原因。譯為「因為、由於」。例: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1.代詞【動詞+之】
(1)第一人稱代詞,譯為「他、她、他們、它們」,有時靈活運用於第一、二人稱。例:然語之,又恐汝日日為吾擔憂。(第二人稱)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第一人稱)
(2)指示代詞,譯為「這、這些」。【之+名詞】例:之屬。之類。

2.助詞
(1)作結構助詞,於定語和中心詞間,譯為「的」。【之+名詞/名詞性短語】例:是誰之過與?
(2)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去掉「之」後句意無變化。【主語(名詞/代詞)+之+謂語(動詞/形容詞)】例: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3)賓語前置標誌。於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時,放在謂語動詞前面,不譯。【賓語(名詞)+之+謂語動詞】例: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賓語前置句式:「其……之謂乎」、「何……之有?」】例:何陋之有?(譯為有何陋?)
(4)定語後置的標誌,無實意,不譯。【中心語(名詞)+之+定語+者(可省略)】例:馬之千里者。(千里馬者。)筋骨之強。(強筋骨)仰觀宇宙之大。(仰觀大宇宙)
(5)音節助詞,湊足音節,不譯。【時間副詞/不及物動詞+之】例:頃之,煙炎張天。
(6)補語的標誌,可譯為「得」。(補語示範:這花美極了。「極了」就是補語。)例:以其求思之深。(因為他思考得深入。)

3.動詞:譯為「到……去」。【之+地點名詞】例:杳不知其所之也。

1.代詞

(1)作第一人稱代詞,相當於「之」,譯為「他、他們、它們」。【及物動詞+焉】例:猶且從師而問焉。
(2)疑問代詞,譯為「哪裡、怎麼」。【焉+動詞】例:且焉置土石。

2.語氣助詞(句子成分完整)
(1)句末語氣詞,表示陳述、疑問、反詰、感嘆語氣,譯為「了、啊、呢」。例:萬鍾於我何加焉!
(2)句中語氣詞,錶停頓,不譯。例: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
(3)作句尾,相當於「然」,譯為「……的樣子」。【形容詞/副詞+焉】例:盤盤焉,囷囷焉。

3.兼詞:等同於「於之、於此、於彼、於是」(在其中、從這裡、在那裡、從這裡)【位於句末或不及物動詞後面,可將「焉」提前作狀語】例:風雨興焉 =風雨焉興 (風雨從那裡興起)

1代詞
(1)第三人稱代詞:
a.領屬關係,作定語,譯為「他的、它的、他們的」。【其+名詞】例: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
b.一般代指人,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譯為「他、他們」。【其+動詞/形容詞】例:其聞道也亦先乎吾。
(2)第一人稱代詞,可作定語或主語,譯為「我(的)、自己(的)」。例: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3)指示代詞
a.遠指,作定語,譯為「那、那些」。【其+名詞】例:則或咎其欲出者。
b.近指,作定語,譯為「其中的、其中、這些」。【其+數詞】例:與亂石中擇其一二扣之。

2.語氣副詞
(1)反問語氣,譯為「怎麼、難道」。例:其孰能譏之乎?
(2)猜測語氣,譯為「恐怕、或許、大概、可能」。例:其皆出於此乎?
(3)祈使語氣,表示委婉、期望、命令或商量,譯為「可(要)、還是、一定(要)」。例:汝其勿悲。(你一定不要悲傷。)

3.連詞
(1)表示選擇關係,譯為「是……,還是……?」例: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2)表示假設關係,譯為「如果、假設」。例:其若是,孰能御之?

4.音節助詞:起調節音節的作用,可不譯。例: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5.固定結構
【何其】譯為「多麼」。例: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1.句末語氣助詞
(1)表疑問語氣,譯為「嗎、呢」。例:壯士,能復飲乎?
(2)反問語氣,答案明確在句中,譯為「嗎、呢」。例: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3)猜測語氣,譯為「吧」。例:其皆出於此乎?
(4)感嘆語氣,譯為「啊、呀」。【形容詞+乎】
例: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宜:適宜的,正確的。)
(5)作詞尾,譯為「地、……的樣子」。【乎+形容詞/副詞】例:浩浩乎如憑虛御風。
(6)在句中的停頓,不譯。例:於是乎書。(對於這本書。)

2.介詞:相當於「於」,多位於句中,譯為「在、比、對、對於、於」。【乎+名詞/代詞】例: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1.介詞,可根據語境譯為「依照,根據;依靠,憑藉;趁著;通過,經由;因為,由於」。【因+名詞/代詞+動詞】例:因擊沛公於坐。(趁機)


2.連詞
(1)表承接,譯為「於是、就、便」。例:秦軍解(通「懈」),因大破之。
(2)表原因,譯為「因為、由於」。例:因造玉清宮,伐木取材,方有人見之。

3.動詞,譯為「沿襲」。【因+名詞,構成動賓關係】例:蒙故業,因遺策。(此處的「蒙」和「因」都譯為「沿襲」)

4.名詞,譯為「機會」。例:於今無會因。(從此沒有再見面的機會了。)

1.連詞

(1)承接關係,譯為「就、便」或「原來是、已經是」 例:金就礪則利。(就)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原來是)
(2)假設關係,譯為「假設、如果」,「那麼、就」【後常接結果】例:入則為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3)並列關係,譯為「就」或不譯。【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或句式相仿】例: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4)轉折關係,譯為「可是、卻、但是」。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5)選擇關係,常和「非,不」相呼應,譯為「不是……,就是……」。例:非死則徙爾。

2.副詞:表判斷,譯為「就是」。例: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3.名詞:譯為「法則、準則、榜樣」。

4.動詞:譯為「效法」。

1.介詞
(1)譯為「和、跟、同」。例:未得與項羽相見。
(2)譯為「給、為、替」。例: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
(3)譯為「比、和……比較」。例: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

2.連詞,譯為「和、同、跟」。【與+名詞/名詞性短語】例:然謀士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而擇也。

3.句末語氣助詞,表示感嘆或疑問,通「歟」。例:無乃爾是過與。

4.動詞,可譯為「結交;親附;同意;援助;參加;等待;給予」。例:元載多與之金帛。(給予)


「與」是介詞還是連詞的判斷方法
1.介詞:「與」前面是動作的發出者,後面為涉及對象;前後有主次之分;「與」前有能願動詞或狀語——例:她不與他去。(「不」為否定副詞,作狀語,此時「與作介詞」。)
2.連詞:「與」前後詞語可並列成一個成分;前後位置可互換,即前後兩者無主次之分。

1.助詞
(1)指人、事、物、時、地等,構成「者」字結構,譯為「……的」、「……的(人、東西、事情)」【動詞/形容詞+者——構成名詞性短語】例: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
(2)【數詞+者】譯為「……個方面;……樣東西;……件事情」。例:或異於二者為之。
(3)用作「若、似、如」的賓語,譯為「……的樣子」。例:言之,貌若甚戚者。
(4)放在後置定語的後面,相當於「的」。例:馬之千里者。
(5)放在主語後面,引出判斷,不必譯出。例: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6)用在「今、昔」等時間詞後面,不必譯出。例: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例: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

2.語氣詞。放在疑問句的句末,表示疑問語氣等,可譯為「呢」。例:誰為大王為此計者?
「者」定語後置的標誌:
1.【之+定語+者】例:馬【之】千里【者】。
2.【而+定語+者】例: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

1.句末語氣詞
(1)表示判斷語氣。例: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2)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例:雷霆乍驚,宮車過也。
(3)表示肯定或感嘆的語氣,有時也用在句中。例:古之人不欺余也。
(4)表示疑問或反詰語氣。例: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
(5)表示祈使語氣。例: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此處「其、也」均表祈使語氣)

2.句中語氣詞:用於句中,表示語氣停頓。例:其聞道也亦先乎吾。

1.介詞
(1)譯為「在,從,到」。例:乃設九賓禮於庭。
(2)譯為「在……方面;從……中」。例: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3)譯為「由於」。例:業精於勤,荒於嬉。
(4)譯為「向,對,對於」。例: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
(5)譯為「被」。【表被動:(見)+動詞+於】例:臣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6)譯為「與,跟,同」。例: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
(7)譯為「比」。【表比較:形容詞+於】例:孔子曰:苛政猛於虎。

2.固定結構:於是
(1)相當於「於+此」,譯為「在這時;在這種情況下;對此;從此;因此」。例: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在這時)於是余有嘆焉。(因此)
(2)連詞,表前後分句的承接或因果關係,與現代漢語「於是」相同。例:於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於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