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疫情正加速縣級融媒體升級思考

遍訪所轄社區。

關注值守人員。

傾聽政府發聲。

深入街道採訪。

時刻奔走一線。

(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片)

華小波

對於已完成初步資源整合、正在探索融合發展的全國各地縣級融媒體中心而言,如何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場大戰「疫」、大檢閱、大挑戰。

在這場戰「疫」中,我們可以看到,縣級融媒體中心在移動網際網路環境下「最後一公里」的輿論引導主陣地建設中是否真正發揮了作用,是否真正貫徹並實現了2018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的「要紮實抓好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更好引導群眾、服務群眾」。

縣級融媒新格局初步形成

如何充分發揮媒體融合中的移動優先戰略,摒棄以往傳統媒體各自為戰的弊端,近幾年成為擺在所有縣級融媒體中心面前一個亟待突破的關鍵性問題。但傳播媒介的路徑依賴,卻非一下子能夠徹底擺脫。疫情來襲時正值春節期間,基層絕大部分紙質媒體基本按慣例休刊,加之疫情中後期部分地方出台社區封閉管理政策,使得報紙基本無法送達,這讓移動優先成為新聞宣傳和輿論引導的必然選擇,各地事前布局好的「兩微一端一網」等開始真正發揮作用。

隨之而來的必然選擇是,幾乎所有的融媒體中心都把原來基於傳統媒體的內容生產流程,改為以移動端為中心的生產發布。因為疫情發展的形勢需要,各地黨委政府開始逐步增加每日信息發布量,並且發布的實時性顯得愈發重要,實時滾動播報成為常態,新聞客戶端和微信公眾號開始發揮巨大作用。但由於媒體類微信公眾號原來基本僅能一日一發,極大地阻礙了信息的及時有效發布,後經網信部門協調,很多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微信公眾號實現一日多發。以「瑞安發布」為例,其從1月28日開始一日三發,1月31日開始即可一日六發,大大緩解了實時傳播壓力。「瑞安發布」1月27日—3月8日期間,共發布237次527篇,總閱讀量達到1080萬,篇平均閱讀量超過2萬,17篇文章達到10萬+,均達到其歷史最高值。與此相對應的是,「瑞安發布」2019年全年閱讀量僅640萬。由此可以看出,以移動優先為特徵的縣級媒體融合發展新格局初步形成。

但是,我們不得不注意的是,縣域媒體把主流發布渠道建立在第三方商業平台上,明顯受制於人,如前所述,「瑞安發布」6周時間每日平均發稿僅為12.5篇。由此也不難看出,目前網際網路上的主要傳播渠道,掌握在商業平台手中。從長遠來看,縣級融媒體中心擁有自主可控的新聞發布平台,其重要性日益凸顯。因此,我們必須深刻反思,儘快推動以客戶端為中心、以「兩微」等第三方平台官方帳號為拓展的全媒體傳播矩陣建設。

本地化特色服務強化競爭力

作為信息傳播和輿論引導功能在縣域層面的主動下沉與布局,縣級融媒體中心在此次抗擊疫情的過程中,其具有的官方資源優勢和地域貼近屬性更是發揮了不可取代的積極作用。如「瑞安發布」一個多月時間裡共發布權威公告和通知達172條,其中《16號通告!2月19日16時起,瑞安市範圍內機動車/電動車恢復正常通行!》一文,僅34分鐘閱讀量即達10萬+,最後達34萬+。

同時,本地化特色服務是區域媒體的生命力所在。瑞安市融媒體中心根據疫情發展的不同階段錄製方言版信息,方便農村老年人接收和傳播。同時藉助「鼓詞+抖音」形式,把勤洗手、戴口罩等良好公共衛生習慣與國家級非遺——溫州鼓詞相結合創作方言宣傳短視頻,產生了較好的社會反響。

當然,我們也必須看到,隨著國內疫情漸漸散去,社會生活開始恢復正常,全民只關注一個話題的「極端時刻」即將成為過去時。可以佐證的是,各縣級融媒體中心的移動端閱讀量已出現回落。「瑞安發布」在3月9日—15日一周的總閱讀量為67萬,篇均閱讀量為9299,相比最高峰的2月17日—23日的總閱讀量219萬,下降69%。

縣級融媒體中心在非常時期打了一場非常規的翻身戰,但切不可因此沾沾自喜而放鬆下一步的工作。身處疫情過後時期的媒體,必須接受市民信息多元化需求的變化,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繼續提供高關注度、高點擊量的新聞,將是縣級融媒體中心繼續面臨的難題。一方面,我們希望擁有強大的議題設置主動權,在面對階段性中心工作時,習慣性採取集團軍作戰,大篇幅連續跟蹤報道是我們的優勢;但另一方面,我們又只能面對並適應用戶分眾化、碎片化的信息和服務需求,這將迫使縣級融媒體中心的采編隊伍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細分領域生產更多的本土化優質內容,這就意味著內容生產必須適應分眾化、差異化傳播趨勢,精準定位受眾需求,要形成以用戶為中心,以內容欄目制為抓手,以打造內容精品為根本,深耕垂直內容和服務,孵化和打造品牌。只有這樣,才是縣域媒體的清晰發展路徑。

技術團隊是繞不過的坎兒

我們看到,在本次抗疫過程中,諸多基於技術的創新服務亮點,如「騰訊較真闢謠」「搜狗同行程查詢」「發熱定點醫院查詢」等不勝枚舉,但均不是出自縣級融媒體中心之手。同時,還有比如前文提到的區域性新聞客戶端,筆者了解到,不少融媒體中心只是簡單採購了第三方開發的客戶端,但在亟須特殊功能時卻受制於人。

當然,有些功能開發運用尤其是其背後涉及的數據連結,對於縣域媒體來講可能是有些強人所難。不過,在某些區域應用功能方面,縣級融媒體中心的作用缺失,顯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通病:縣域缺乏軟體技術人員,無法在短時間內定製開發特殊服務功能。

瑞安市融媒體中心通過自有技術團隊,在疫情期間,先後開發了口罩網上預約購買系統、居民出入電子通行證、口罩生產銷售監管系統、全市醫務人員新冠肺炎防控知識考核系統、瑞安市民營醫療機構及村衛生室健康管理、企業「三返」人員防控登記系統等數十個小巧實用的程序,這些功能不僅為地方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助力,還因其服務功能入口均設在瑞安新聞客戶端和「瑞安發布」微信公眾號,極大地帶動了新媒體用戶註冊數的增長。一個多月時間,瑞安市融媒體中心新媒體端新增註冊用戶接近10萬,為下一步發展奠定了紮實基礎。

沒有基於移動網際網路的本地化服務,便不能更好地實現新聞+政務、新聞+服務,就沒有融媒體中心的未來。由此可見,組建技術團隊是融媒體中心建設繞不過去的一道坎兒,完全寄希望於技術外包,勢必無法及時高效地解決媒體融合過程中不斷出現的新變化、新需求。

在這場應對疫情的阻擊戰中,科學全面地衡量縣域輿論引導力及融媒發展現狀,是考驗媒體發展過程中難得的學習契機,也是一道關乎縣級融媒體中心能否持續和高質量發展的重大命題。希望疫情過後,能引發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者、參與者更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