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後期,南方爆發了以洪秀全為首的太平天國運動,短短几年時間席捲了大半個中國,甚至建立了政權,可以說把朝廷嚇出了一身冷汗。
與此同時,在北方爆發了捻軍起義,捻軍在北方折騰的朝廷更久,差不多十幾年的時間。戰場遍及安徽、河南、山東、江蘇、河北、陝西、湖北、山西等省。
可以說這兩次起義,涉及的範圍很廣,我們知道這個時候的軍隊已經是爛泥扶不上牆,可怎麼兩次這麼有影響的起義卻仍然讓晚清屹立不倒呢?
從這兩次起義來說,問題是不少。
太平天國初期有著巨大的野心,可是要推翻清朝統治,可是在剛剛有一點小成績便開始奢華安逸的生活,後期,太平天國陷入內鬥,政治鬥爭取代了進取心,可以說他們在還沒取得國家政權的時候,就開始安逸享樂,怎麼可能斗得過朝廷呢?導致了當時支持他們起義的民眾也對他們失去了信心,所以他們的起義會失敗。
說起來捻軍的歷史要悠久的多,但一直是流動作戰,連個根據地都沒有,而且實力不足,曾經最閃亮的就是消滅了晚清時期的硬氣王爺僧格林沁。
但不得不說,捻軍對於清朝來講,只是小打小鬧,不值得一提。
清政府雖然腐朽不堪,但地方武裝力量開始逐漸嶄露頭角,這其中尤其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組建的地方軍最為出色。
從歷史上看,農民起義不少,但成功的又有多少,可以說農民起義要想成功並不是聲勢多大就可以成功的。
而且客觀的說,八國聯軍之前,不論是朝廷中的漢臣還是封疆大吏,甚至底下的那些士紳,大多還是忠於清廷的,起義鬧成這個樣子,他們也不敢像之後那樣帶頭抗旨,搞東南互保,甚至在慈禧倉皇出逃的過程中,竟然沒有人願意進京勤王,甚至連話都不敢說了。
就算太平天國和捻軍的起義鬧得這麼凶,甚至還有西方列強強勢入侵,清朝還是有著許多中興之臣,他們從內心來講是不願意朝廷垮台的,這一點和後來的辛亥革命並不一樣。
況且西方列強是不太願意起義軍推翻朝廷的,畢竟這麼一個聽話的朝廷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如果換一個還不知道對洋人是什麼態度,風險很大。所以洋人也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清廷。
總之,對起義軍來說,時機不對,雖然反抗腐朽朝廷並沒有錯,但畢竟有著歷史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