惹怒楚王,得罪齊王,秦王也不待見,但始終居高位,且得善終

2021-03-26   歲月的交錯

原標題:惹怒楚王,得罪齊王,秦王也不待見,但始終居高位,且得善終

當秦相張儀以秦國歸還楚國的商於之地為幌子,誘騙楚國與齊國斷絕了外交關係後,秦國立即與齊國成了盟友。得知被騙的楚懷王憤恨不已,隨之起兵攻打秦國,結果一敗塗地,漢中地區又被秦國占領了。

一、雖危不懼,從容調和秦楚。

在戰事失利的窘況下,楚懷王不得不求和於秦國。秦惠文王開出的條件是,以秦國早就占據楚國的商於之地,交換楚國的黔中之地。

對張儀恨之入骨的楚懷王則回復秦王說:「不原易地,原得張儀而獻黔中地。」

這樣一來,那些嫉妒張儀的秦國朝臣們,就極力主張把張儀交給楚國。張儀一看情勢於己不利,立即主動向秦王申求前往楚國。

張儀申請前往楚國(劇照)

無奈之下又來到楚國的張儀,通過賄賂楚懷王的寵臣靳尚,進而利用楚王的愛姬鄭袖,又成功地取得了楚王的信任。並承諾,盡力幫助楚國索要回被秦國奪占的領土。

於是,僥倖脫逃劫難的張儀回到了秦國。張儀又見到秦王后,真誠地說:楚國確實畏懼秦國,但即使這樣,也不能讓臣下失信於楚國。

為此,請大王把漢中的一半土地還給楚國,並與楚國結盟修好。然後,我就以楚國為開端,去說服其他國家一起臣服秦國。

土地本來就是楚國的,歸還部分不算什麼。如果能讓其他國家都聽命於秦國,那當然是求之不得的大事。

其中的利害,秦惠文王非常明了,自然就很痛快地答應了張儀的建議,把漢中的五個縣還給了楚國,並與楚國建立了姻親關係。

秦、楚建立姻親關係(圖景)

於是,因功被封賞了五座城邑,成為武信君的張儀就帶著秦王給的黃金白壁,開始遊說列國。

二、實現連橫,巧妙脫身險境。

就楚國當時的實力來講,雖然難以與秦國抗衡,但與其他國家相比,還算是雄強的。

為此,張儀比照楚國,以「事秦者安,背秦者危」的中心觀點,又臨機結合各國的一些實際情況,成功地先後說服其他各國依從秦國。

大功告成的張儀在興致勃勃地返回秦國的途中,得知寵信自己的秦惠文王薨逝了,太子盪繼位,是為秦武王。張儀隨即有了一種不祥的預感。

有不詳預感的張儀(劇照)

因為,秦武王生性粗直,向來討厭張儀的言語欺詐行為。雖然如此,但也得回去復命,否則更不會有他張儀的好果子吃。

這時,齊湣王發現,張儀是在首先遊說了自己之後,才又到了趙國等國家。他原以為,趙、燕等國接受了「連橫」的主張後,張儀才來勸諫自己的。

於是,有了一種被欺騙的感覺,覺得被張儀侮辱了的齊湣王命孟嘗君聯繫韓、趙、魏、燕等國,恢復「合縱」,共同對付秦國。楚國已經與秦國建立了姻親關係,自然不在「合縱」的範圍。

同時,出於對張儀的痛恨,齊湣王鄭重聲明,「能得張儀者,賞以十城」。

惱怒於張儀的齊湣王(劇照)

這時,秦國的一些忌恨張儀的朝臣,也都在剛繼位的秦武王面前詆毀張儀。這種種情況,對張儀是極為不利的。

於是,感到大禍臨頭的張儀覲見秦武王,小心謹慎地上奏道:

「今聞齊王甚憎儀,儀之所在,必興師伐之。故儀願乞其不肖之身之梁,齊必興師而伐梁。梁、齊之兵連於城下而不能相去,王以其間伐韓,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毋伐,以臨周,祭器必出。挾天子,按圖籍,此王業也。」

秦武王聽後,思索片刻,照准了張儀的諫言。

秦武王接受張儀的主張(劇照)

三、返回魏國,泰然應對齊王。

張儀到了自己的祖國魏國後,被魏哀王用為相國。齊湣王得知張儀做了魏國的相國後,勃然大怒,立即調派大軍討伐魏國。魏哀王得到齊軍即將入侵的奏報後,立即與張儀謀劃應對。

張儀了解了情況後,就安撫魏哀王說,大王不必驚慌,我們只要讓人假扮楚國人,到齊國如此這般一說,齊湣王就會罷兵息戰。

於是,張儀就安排自己的舍人馮喜去見齊湣王。馮喜以楚國人的身份見到齊湣王后,直言勸告齊湣王不要因張儀而討伐魏國。齊湣王隨即不高興地反問,為什麼?

馮喜遊說齊湣王(圖景)

隨之,馮喜根據張儀的交代,款款而談道:您如果僅僅因為怨恨張儀而討伐魏國,那是不理智的行為。

我在咸陽的時候,聽聞張儀與秦武王相約說:「齊王惡儀,儀所在,必興師伐之。」為此,秦王就把張儀送到了魏國。目的是引發齊國、魏國之間的戰爭。

只要齊、魏之間的戰爭一爆發,秦國就可以趁機圖謀北方的國家。當北邊的事情搞定之後,就要算計齊國了。

因此說,您現在如果興師於魏國,就中了張儀的奸計。如果不征伐魏國,秦國的目的就實現不了,自然就不會再信任張儀。那時,張儀只好待在魏國,但也發揮不了什麼大作用了。

齊湣王聽了馮喜的一番說教後,仔細一想,覺得確實是這麼回事,隨即停止了興兵伐魏的軍事行動。

魏哀王見齊國果然沒有前來攻打,就更加佩服張儀的聰明才智,就更加尊重、厚待張儀。到了第二年,張儀壽終正寢於魏國。

同樣是舌辯之士,蘇秦雖擁有了高官厚祿,但被刺身亡;而張儀卻既能建功立業,又能很好地保護了自己,從而得以善終。這也算是彼此間智謀高低的一個比較吧。

主要參考文獻: 《史記秦本紀》、《史記張儀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