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場文創園:讓老弱殘疾新市民變身手藝人

2019-08-12     貞豐新聞

今年以來,為全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貞豐縣龍場鎮在離心安處社區3公里遠的定塘村,與企業聯合成立文化創意產業園,興建「扶貧車間」,讓社區新市民、精準貧困戶、殘疾人變身竹藝編織手藝人,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助力脫貧攻堅。

這幾天,在定塘村文創園「扶貧車間」,一位老人手杵拐杖,忙碌在扶貧車間各個崗位指導工人作業,他就是自強不息的殘疾手藝人——何仕武。

「我八歲學做起的篾匠,一直做到今年64歲,請我來做竹藝公司殘疾人帶隊員,主要針對的是精準扶貧搬遷戶和殘疾戶、貧困戶,叫他們來教他們手藝。」龍場鎮心安處社區新市民何仕武說。

何仕武原本是龍場鎮五里崗村的一名精準貧困戶,從小殘疾跟隨父親學習竹藝編織,成為一名篾匠,自己手工編織篩子、簸箕、背簍等竹藝品拿到集市上售賣,也能勉強維持家裡的補貼。2018年6月搬遷到龍場鎮心安處社區,在一次機緣巧合下被正在發展扶貧車間的負責人看中,聘請他到車間做技術指導。

「殘疾人做不了什麼其他事,就讓他們來這裡,得點工資待遇,以後他們學得手藝了,只要有材料自己加工,隨便做都是錢。」何仕武說。

在扶貧車間裡,人人都有活干、有事做。下肢殘疾的負責手工,上肢殘疾的負責一些簡單的設備操作,腦癱患者則負責打掃衛生,車間一片忙碌的景象。

「平時我們找什麼工作也不好找,都是來到這裡,老闆也相信我們殘疾人,在這裡干點工作,也混得下去生活。」貞豐縣金景灣社區新市民黃正發說。

「殘疾人在家又做不了什麼,在外面也做不了什麼,到這裡老闆給我們找點事情做,有吃的再賺得點錢。」龍場社區殘疾貧困戶楊天超說。

走進扶貧車間,50名工人身著統一工作服在各自的崗位上有條不紊工作著。通過切割竹節、原竹開條、定寬打節開片、竹絲成型、竹絲定尺等工序,生產出一根根細小的竹篾,編織成簸箕、篩子、竹籃、背簍等生活用具。除了這些手工藝品外,還生產拖把、掃帚、一次性竹筷、燒烤簽等產品。

「今年68歲,去做其他的人家不要,來做這個,每個月還得點工資。」龍場鎮心安處新市民代家榮說。 「現在前後階段培訓一共有五十多個,年紀大的有68、65的,最小的有30多歲,下一步都還繼續帶來,現在他們帶來我都還教他們,以後回去得個活路做。」何仕武說。

自扶貧車間創建以來,已先後帶動100名建檔立卡貧困戶、易地搬遷戶和18名殘疾人就業,實現穩定收入。下一步,扶貧車間將擴大生產銷售規模,帶動更多貧困戶、搬遷戶和殘疾人就業增收。

「只要手能動,我們都會儘可能的吸納他進來,每個月1500元,扶貧車間管他們的生活,腿腳不方便的我們都有專車接送他們上班。進來了之後先教他們一門手藝,讓他們真正的能通過他們的雙手去創造價值,把貧困的帽子早日給摘掉。」 貞豐縣龍場鎮新市民文創園扶貧車間負責人王福順介紹說。(張洋忠 梁成隼)

編輯:王勝

責編:袁敏

編審: 張洋忠

總編:張洋忠

貞豐縣融媒體中心出品

微博:直播貞豐

微信:貞豐新聞

網站:貞豐在線

郵箱:[email protecte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tFc8hmwBvvf6VcSZfsU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