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興安縣溶江鎮葡萄豐收,吸引大批遊客前來觀光採摘。楊長波 攝
桂林市興安縣按照中央關於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總體要求,強化績效管理,堅持推行「兩不變三提升」工作思路,順利推進脫貧各項目標任務的落實、落地,進一步鞏固提升脫貧攻堅工作成果。截至2018年年底,全縣貧困發生率降至1.83%,共實現3507戶12299名貧困人口脫貧、22個貧困村摘帽;2019年將完成1578戶5217人脫貧、3個貧困村摘帽。
對標準,重保障,幫扶政策保持不變。興安縣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十一有一低於」脫貧攻堅績效目標,先後出台《2019年度興安縣鄉鎮脫貧攻堅績效考評實施方案》《興安縣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實施方案》等多個文件,為順利推進脫貧攻堅工作提供了標準和保障,進一步細化、完善和明確脫貧攻堅政策和標準,確保政策執行不打折扣、不走樣。截至2019年11月,興安共整合扶貧資金11321萬元,已完成支付11147萬元,支出進度超98.8%;累計為貧困戶發放醫療救助、臨時救助和困難補助金5083萬元。
明目標,嚴要求,幫扶機制保持不變。興安縣堅持以構建「黨政主導、幹部主幫、基層主推、社會主扶、上下貫通、左右聯動」的扶貧工作機制,相繼建立完善了縣鄉村「三級聯動」抓脫貧攻堅、績效考評、駐村隊員管理等「三大」工作機制,確保了脫貧攻堅工作有人管、有人抓,責任有人擔、有人扛,任務落實不留死角、不留盲區,嚴格兌現績效獎懲,並擇優選派54名同志擔任駐村工作隊員。
強集體,重實效,提升經濟發展動力。興安縣結合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工作目標,成立葡萄、柑橘、銀杏、百香果、獼猴桃、食用菌等10個產業技術攻關組,走「公司或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新模式,初步形成「一鄉一品、一村一業」產業發展新格局,為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深入推進脫貧攻堅工作提供重要保障。同時,充分發揮縣內光伏、風電等綠色新能源優勢,與大型國企合作,推動集體經濟發展,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全縣累計投入扶貧產業發展資金923.7萬元,為28個貧困村建起「太陽能光伏電站」,每村每年實現增收3萬元以上;崔家鄉高澤村委和三義村委充分利用好當地的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興全農業機械合作社」發展,以村委部分資金和服務入股,村集體每年收益達3萬元以上,群眾滿意度大幅提升。
抓特色,興產業,提升脫貧致富實力。興安充分發揮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等主體作用,創新利益聯盟機制,激活特色產業發展動力。在選准和培育縣「5+2」、村「3+1」特色產業基礎上,推動農業+旅遊扶貧、電商扶貧。今年以來,興安縣的貧困戶新擴種水果0.5萬畝,完成經濟作物種植13.4萬畝。溶江鎮以葡萄、羅漢果產業為依託,全鎮4個貧困村集體經濟和730戶貧困戶收入實現「雙增」,績效目標持續推進。
夯基礎,提效能,提升基層組織活力。緊緊圍繞「抓黨建促扶貧」績效目標要求,興安創新思路,大膽探索,以深化「結對共建」和開展「星級化」管理為抓手,農村基層組織力進一步提升。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以「弘揚湘江戰役精神,堅決打贏全縣脫貧攻堅戰」為主題,組織全縣副科級以上領導幹部進村入戶開展新「三同」(與黨員群眾「一同過、一同苦、一同干」)活動,訪貧問苦、問需於民,助力脫貧攻堅。截至11月底,全縣近3860名黨員幹部深入走訪黨員群眾1.3萬人次,徵集意見建議3672條,為群眾辦實事好事2600餘件。結合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工作實際,持續開展軟弱渙散村黨組織整頓和深入實施農村基層黨組織「星級化」管理工作,累計培育推出具有示範帶動效應的「星級村」44個,黨在農村基層的執政基礎得到進一步提升和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