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新轉來了一個小女孩莉莉,穿著漂亮的公主裙和粉色的小鞋子,看著像童話里的小公主。小朋友都很友好的看著莉莉,尤其是一群小女生像一群嘰嘰喳喳的小麻雀一樣,對莉莉不停的問東問西"你叫什麼名字?""你喜歡做什麼啊?""我們一起玩吧"、、、、、、面對小朋友們的熱情,莉莉卻顯得異常的平靜,甚至是傲慢。她不怎麼喜歡和小朋友說話,也不和小朋友玩遊戲,總是喜歡一個人獨來獨往的,比如:自己看書、自己畫畫、自己玩玩具。
一個人玩的小女孩
老師看到莉莉總是一個人玩,為了讓莉莉儘快的融入到新的集體中,就引導莉莉加入大家的遊戲:"莉莉,我們一起和做朋友玩遊戲吧。"老師拉著莉莉的手,對莉莉說。"不,我喜歡一個人玩。"莉莉拒絕了。老師感覺到很意外。
下午放學的時候,莉莉的媽媽來接莉莉回家。老師和媽媽聊了一下莉莉在幼兒園的情況,就莉莉的性格方面說了起來。莉莉媽媽說:"我家莉莉其實是有些膽小的,她害怕在幼兒園交不到朋友,怕被別的小朋友取笑,才故意這樣的。其實莉莉是很想和大家一起玩的。還請老師對莉莉多多關照啊。"哦,老師明白了,原來莉莉是有一點的膽小和自卑,害怕被拒絕,才故意裝出高傲的樣子。
內心孤獨的小女孩
莉莉的這種情況,屬於社交心理障礙的。
關於社交心理障礙的定義百度百科上是這樣解釋的:
好的社會交往可以減少孤獨、寂寞、空虛、恐懼、痛苦,可以宣洩憤怒及壓抑。因此社會交往對於心理健康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是有些人在社會交往中不敢交往、不願交往、不能交往,這就是屬於社交心理障礙,英文稱之為"Social Barriers in heart"。
莉莉因為害怕自己在幼兒園交不到朋友,害怕被別的小朋友嘲笑等,所以不敢主動和小朋友做遊戲、玩玩具等,這是莉莉在用自己的行為保護自己內心的敏感、脆弱、孤獨和害怕。
其實,孩子雖小,但是孩子的內心卻通常比大人還要敏感,也更會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當他們對某一件事沒有信心的時候,就會選擇用自己的方式去拒絕:比如害怕別人不理自己,那麼自己就裝作高傲的樣子,不理別人;比如擔心自己比不上別人,就故意做出不在乎的樣子"有什麼了不起的,我比他還厲害";比如害怕自己做不好某件事,故意說"我不喜歡玩這個"、、、、、、
我不喜歡
孩子出現這種社交心理障礙的原因是什麼呢?
社交心理障礙其實算是一種心理上的疾病,但是並不需要藥物的治療。作為父母,我們要幫助孩子找出原因,然後對症下藥,引導孩子走出社交心理障礙的誤區。
一般來說,孩子出現社交心理障礙的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1、 家庭環境的影響:
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是很深的,更有"原生家庭"的影響。如果孩子在家庭中,感受不到父母的關愛,內心就會極度的缺乏安全感,對外界的環境就會產生抗拒心理。
不和諧的家庭環境
很多的時候,我們都說我們要擺脫原生家庭對我們的不利影響,也是這個道理。
在這裡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原生家庭:原生家庭指的是自己出生和成長的家庭。這個家庭的氣氛、傳統習慣、子女在家庭中的學效對象、家人之間的關係互動等,都會影響子女日後在社會上和在自己家庭中的表現。
如果家庭中有過於強勢的父母,對孩子的控制過度,不允許孩子自己做事,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思想行為。那麼孩子就會出現膽小、內向、自卑、不敢與他人交往等症狀。這些都會影響到孩子以後的人生。
2、 家人的過度寵愛:
現在的生活條件好了,家長也有能力滿足孩子的需求了,有些家長為了不讓孩子吃苦受委屈,一味的滿足孩子的要求,造成了孩子的虛榮心。一旦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滿足,心理就會失衡。為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孩子就會通過一些過激的行為或語言,來表達自己的存在。
溺愛過度的孩子
明明就是一個名符其實的"小霸王"。因為家中只有他一個孩子,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包括爸爸媽媽都寵著他,什麼事都依著他,造成了明明霸道不講理的性格,遇到事情,不會想辦法解決,只會來橫的。比如在幼兒園裡,小朋友們正在玩滑滑梯,需要一個個的排隊玩,明明想玩了,就只會插隊,並毫不客氣的對別的小朋友說:"你走開,我要玩。"一次兩次、、、、、、小朋友們都不願意和明明一起玩了,看到他,都會躲著他走。
因為大人的寵愛,因為沒有告訴明明要遵守規則,導致明明不明事理、欺負小朋友,最後明明沒有了朋友。
三、孩子的社交範圍小:
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和別人的交往。如果孩子的社交範圍很小,不經常接觸到外人的話,就不懂得該怎麼樣和別的小朋友相處,內心也更容易感覺到失落和孤單。
不善交際的孩子
雨欣就是一個這樣的小朋友。雨欣現在已經是二年級的小學生了,但是她卻只有一個好朋友小文。在學校里,無論小文去做什麼,雨欣都會跟著小文身後:小文去喝水,她跟著;小文去丟垃圾,她跟著;小文去上廁所,她也跟著、、、、、、甚至雨欣看到小文和別的小朋友玩,心裡就很難過。有一天,小文因為發燒沒有去上學,雨欣一整天都哭哭啼啼的,也不想在學校呆著。
孩子的社交範圍小,無意中就會限制了孩子和別人溝通交流的能力,也會逐漸削弱孩子的交友慾望,讓孩子變得依賴性強、敏感、自卑。
孤獨的孩子
當孩子出現社交心理障礙的時候,我們家長要根據孩子的情況,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方式,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以及積極的調整自己家庭的生活方式和溝通技巧,幫助孩子拓寬社交範圍,提升孩子的內心安全感。
"驕傲和自卑是一對孿生姐妹",孩子通過這種表面的驕傲,來掩飾自己內心的害怕、孤單、敏感等,我們家長要保護好孩子的自尊心,同時發現孩子的優點和長促,幫助孩子克服心理的不安,增加孩子的安全感,增加對自己的信心。
首先:營造一個溫暖的家庭環境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基礎,也是孩子最熟悉最能體會到愛和溫暖的地方。家人的關愛,能夠讓孩子的內心平和、安定、樂觀、堅強、更有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
溫暖有愛的一家人
蘇聯的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我們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的保護兒童的心靈。"
父母是孩子最早的模仿對象,也是孩子心目中的無所不能的超人,更是孩子堅實的後盾。爸爸媽媽遇到事情,能夠進行良好的溝通,並且積極的想辦法解決問題。對待孩子,能夠站在平等的位置上,給予孩子尊重和自由,及時的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和情緒的變化等,這樣能夠給予孩子幫助和引導。
媽媽和孩子談心
萌萌今天放學回到家後,就一臉的委屈不高興,小嘴撅著。媽媽看到萌萌的樣子,覺得很奇怪,等萌萌放下了書包,媽媽拉著萌萌的手一起坐在沙發上。媽媽溫柔的問萌萌:"萌萌,你有什麼事情,需要媽媽幫忙嗎?""媽媽,今天我不小心摔壞了萱萱的畫筆,她就說以後再也不和我玩了。"萌萌含著眼淚說。媽媽聽了,把萌萌抱在了懷裡,輕輕地說:"原來是這樣啊,那你向萱萱道歉了沒有啊?"萌萌搖了搖頭。媽媽接著說:"你和萱萱一直都是好朋友,但是你摔壞了萱萱的畫筆,是要先向萱萱道歉的。另外畫筆摔壞了,不能用了,你要給萱萱一個新的畫筆哦。""嗯,我明天就向萱萱道歉,我還要用我的零花錢給萱萱買一個新畫筆。"媽媽親了親萌萌的小臉,萌萌不好意思的笑了。
其次: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當孩子有了自我的獨立意識,或者是有想要獨立做事的慾望的時候,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我們家長要著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自立的孩子
獨立性對於孩子的成長有著很重要的意義:
有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
使孩子肯定自己
有助於孩子的溝通能力和社交能力的鍛鍊
作為家長,要有意識的培養孩子這方面的能力。比如:讓孩子學著幫助媽媽做家務,掃地、洗碗、洗自己的襪子等,當孩子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內心裡是對自己的肯定----我已經長大了,我能夠幫助媽媽做事情了,我是個大孩子啦;當家裡來了客人的時候,父母可以鼓勵孩子給客人打招呼,幫助招呼客人:"叔叔阿姨,請坐,請喝茶、、、、、、"在孩子心裡-----我是一個小主人;讓孩子嘗試自己去買一些簡單的東西,或者學習用品。孩子在購買的過程中,需要同店主進行語言的溝通交流:"老闆,XX在什麼地方?這個多少錢、、、、、、、"能夠在不知不覺中鍛鍊了孩子的溝通和表達能力,也能增強孩子的心理素質。
獨立的孩子最自信
再次:培養孩子多方面的愛好,拓寬孩子的社交
世界著名的潛能大師博恩﹒崔西說:"一個人的幸福快樂,百分之八十來自和他人的相處,百分之二十來自自己的心靈。"
孩子能夠通過共同的愛好,來尋找自己的朋友。孩子的內心其實都是渴望交到朋友的,那麼作為父母,我們就要通過平時的觀察,找到孩子感興趣的事情,然後對孩子加以引導。在我們班上,喜歡畫畫的小朋友,下課了經常在一起討論畫作;喜歡做遊戲的小朋友也喜歡聚在一起玩遊戲;喜歡跳繩的孩子就會三三兩兩的一起跳繩;喜歡踢球的男孩也會聚在一起踢球、、、、、、這就是共同的愛好把孩子們聯繫在了一起。
一同玩耍的小朋友
孩子有愛好,能夠和朋友在一起有話說,能結識新朋友,這樣有利於孩子社交範圍的擴大。我家孩子就喜歡輪滑,本來他是有點內向的,但是在輪滑班上課的時候,都是他的小夥伴,大家一起說說笑笑,打打鬧鬧的,孩子的性格逐漸變得開朗愛說了,甚至還交到了幾個好朋友。
社交在孩子的生活中有著很重要的作用,良性的社交能夠讓孩子的內心得到滿足、尊重,感受到快樂和幸福。
最後:給予孩子鼓勵和肯定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就在於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
孩子的內心都是渴望被肯定、被欣賞的,就好比植物需要澆水一樣,父母的每一次鼓勵和肯定都是在給孩子創造一次機遇。
給予孩子肯定和鼓勵
小明:"媽媽,今天老師讓我回答問題,我全都做對了。"
媽媽:"明明真棒。"
媽媽:"明明膽量變大了啊,真好,都答對了,說明你認真聽課啦,以後要繼續保持哦。"
我們來看看媽媽的哪句話比較合適啊?第一句話只是簡單的一個"棒",沒有任何的代表性。
第二句話從兩個方面對孩子進行了肯定:孩子的膽量變大了;孩子上課認真聽講了。
所以對孩子的表揚要具體,讓孩子感知到父母對自己的在乎和關注。
孩子的社交心理障礙,需要家長的用心陪護,耐心引導,幫助孩子逐漸的走出自己的小圈子,打開心結,融入到周圍的環境中去,做一個內心健康快樂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