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場與在群:微信時代的地域文學

2019-10-22     中國文藝評論

人類的文學活動總在一定的地域空間上展開,以往文學的「派」「味」「群」「主義」等大多與地域有著緊密的聯繫。地域文學是從文學的空間分布及特徵進行研究、探尋文化及文學的生成、彰顯文學的「地區性文化密碼」的一種研究視野,地域文學的界定更多來自地理歷史文化坐標和創作者的身份標識。地域文化的差異性和不完全流動性恰恰是文學創作豐富性與活力的重要源泉,以此觀照,往往能探得一地的文化與文風演化之間的深摯融合。



地域文學是地與人之間的相互影響,而網絡對人的影響、網絡上人與人的交流在全媒體時代的今天更加活躍。其中以微信影響最甚,騰訊公司2011年推出微信,2019年第一季度微信及WeChat的合併月活躍帳戶數達11.12億,同比增長6.9%。可以說,微信這種傳播媒介改變了人們的閱讀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微信在文學生產、文學傳播、文學交流等環節中對傳統模式的改寫也應引起我們的注意。比如,微信讓閱讀更便捷,詩詞世界、讀書雜誌、收穫雜誌等的微信公眾號受到擁躉,「中國文藝評論」等微信公眾號粉絲眾多,各種學術會議群中「不在場交往」,各種作家群、學科群、微信電話會議等都在悄悄改變著文學的樣貌。上海大學文學與創意寫作研究中心的課程採取「微信圈實時在線上課+加錄像播放+24小時線上答疑+華文網絡寫作公社連載創作+簽約數字書出版」等方式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文學生產的地域性因素在不斷弱化,把出生地因素拋開,從地域造就作家的角度來說,地域文學在微信時代正遭遇著巨大的利好與挑戰。我們考察微信時代的地域文學時,首先應該關注的是,微信是一個體現時代精神的文化空間和生活方式。在微信時代,地理意義上的空間距離被消滅,空間的邊際成本接近於零,只要在一個群里,就可以即時開啟社交關係鏈,所以地域性的微信群比如「華文文學群」「陝西作家群」「里下河文學群」等群的建立營造了一種凝聚力和風氣,有利於作家之間的交流。作家與地域文化的融合,也促進了本土作家團隊的打造,便於集團軍作戰。另一方面,通過微信,來自各個區域的用戶都能發聲,人與人之間地域差異不斷被衝擊、被抹平。一些非地域標準建立的群,比如各種高研班群或會議群以及「全國文藝評論新媒體骨幹群」「海外漢學研究」等群聯接了來自不同地域的一個個孤立的個體,使個體分身有術,多了不少與世界連接的通道。這樣,個體對世界的感知範圍大大加強,其創作源泉絕不限於一時一地,無疑會對不少以地域命名的作家群或文學流派及地域寫作的堅持者造成衝擊,使作家的地域忠誠度或地域烙印不再那麼鮮明。雖然微信交流取代不了現實生活中人與人的直接交流,但思想新見的吸收與個體的機會與「在哪裡」關係並不大,而與「在哪個群」里十分相關。這就給自媒體時代的作家帶來了契機,要做到頂天立地的寫作,善用各種微信群就成了一個途徑,地域或小範圍的群能使自己雙腳紮根自己的文化地域,一些專業群的交流學習又能使人精神超越,與更廣闊的世界對話。地域只是附加在作家身上的一個屬性和標籤,比鄉土小說作家群、非虛構寫作作家群等劃分更天然一些,就像地域文學將「鄉土」和「城市」進行了動態整合,或加強鄉土、城市的標籤,或對鄉村與城市的二元對立進行了消解。掙脫地域的限制,有寫作的精神地域,但同時做全球化的現代人是作家在微信時代可以兼顧的維度,微信時代的文學生產對地域文學看重的歷史、文化和地理等因素都有不同程度的消解,會對地域文學和其他文學群體的堅固或消散造成影響。



微信群不僅是人際交互的平台,也是一個具有生產功能的開放系統。我們考察微信時代的地域文學時,去除微信泡沫信息的干擾和殭屍微信群,尤其是在有良好專業討論氛圍的微信群中,還要注意到,微信圈中的傳播與交流也不再受地域限制。微信群可以幫助每個人一覽自己所在群的人員的組成與差異,更重要的是全局性地反思其中討論的熱點和學術爭論。各種群中的討論批評、會議交流,是一種現實的、流動的知識(學術)生產,是當下正在發生的鮮活的學術史,是正在生成學術史,是時代表征和歷史變遷的一個支流。文學群中一些重要議題和寫作靈感在討論與信息瀏覽中形成,其中文學話題、文學批評的轉發傳播就是當下的文學史,塑造著人們的思維和今日的文學面貌。微信中的文學生成或文學分布為各類文學從業者塑造了全新的文學空間,是作家、評論家都可延伸的平台,出版者也可以通過群里各種專業的發言遴選需要接洽的作者,發現未來的人才。養成犀利眼光和知識架構,就能在微信的大數據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各個門類的知識都不例外,地域文學也如此。



*作者:魏策策,陝西省社會科學院文藝研究所副研究員,第二屆全國文藝評論新媒體骨幹培訓班學員

*來源:中國文藝評論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t9ZK820BMH2_cNUgnmn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