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不了解北京人的國人眼裡,一說起北京人就會產生一種驚訝!一種莫名的羨慕。
在他們的眼裡:北京人都是慵懶的狀態、吃喝不愁、一口京腔、提籠架鳥、不用工作也可以過的很好,可是生活在北京的北京人真的這麼好嗎?
這些年很多輿論都在批評北京人,是不是對北京人有什麼誤解?各有各得生活,可生活又何曾放過誰呢?
從小在學院路長大,在北京也生活了這麼多年,小時候,有姥姥做的肉皮凍,爸爸買的豌豆黃,街里街坊的舅舅大爺們在胡同里侃著大山,吃著麵條就著麻醬,手裡還得拿根黃瓜,一幫孩子們春夏秋冬的滿胡同串,誰家桑葚熟了,誰家杏、李子熟了,誰家酸棗、山楂熟了,印象最深的就是小時候的胡同和院子,童年的回憶很多樂趣全集中在了這裡。
不是北京孩子都上清華北大,人大北航,年入個幾十上百萬,我只是一個普通本科的學生,壓根沒敢考慮在北京買房,壓力山大的感覺可能很多北京孩子都有。
這些年,崇文宣武從北京消失了,鳥巢中國尊都起來了,可是我們的家鄉,卻變得讓我們既熟悉而又陌生,北京,還是我們心中神聖的首都,可是卻不是我們小時候的那個地了。
就說搖號吧,很多發小、朋友、親戚為了買車,有多少堅持在搖號一線的,真是全家齊動員,老人都得去駕校學個本,就為了多點機率給子女搖個號買車,有的朋友連續搖了50期了,還在奮鬥著,雖說北京是家鄉,可是在家鄉想買輛車要卻要看運氣在1/2000的幾率里等待著奇蹟,對於北京人來說其實挺憋屈的,在自己城市,不能正大光明的開車,不得不讓我們感覺到心酸。
明明住在同一個地方,甚至圍著的也是同一群人的熱鬧,卻越來越覺得疏離、落寞、陌生,家鄉的歸屬感越來越少,人與人的交際越來越陌生。
我們其實沒有輿論說的那樣有地域歧視的觀點,但是在日常的生活里卻不得不學會小心翼翼的說話,明明我在我的家鄉,明明應該有一種東道主的驕傲,卻時時刻刻被連說話都要思考三分,生怕一個不小心觸痛了某些人的玻璃心。
所以很多時候的我們寧願騎著自行車,11路的走著,也不願意乘坐公共運輸,為什麼?因為壓抑!公交、地鐵就是人間百態,一張張嚴肅的臉,一雙雙匆忙的腳步,看著擁擠的人群,那種感覺真的比北京的寒冬還要冷。
街邊再也沒有熟悉的早點攤了,在我們兒時的印象里,包子配油條只能是標配;包子配炒肝才是美味。在也聽不到記憶里那熟悉的吆喝聲了,紅彤彤、亮晶晶的冰糖葫蘆,在年幼的我們眼裡充滿了無窮的魅力,酸酸甜甜的味道充斥唇齒間,這就是曾經的幸福。曾經我們玩耍的路邊變成了停車場,停車一小時8塊錢都是良心價,動輒10塊15塊一小時的比比皆是,可能是沒過過多有錢的日子,所以作為土生土長的北京人來說,在北京生活的體驗真的讓我沒法用語言去形容。
迷失北京,一個北京人最熟悉卻又陌生的地方。迷失北京,一個北京人想要逃離卻又想回到的地方,迷失北京,一個北京人感到溫暖卻又感到不安的地方,我喜歡這座城市,就像很多人都會喜歡自己的家鄉。
現在的生活中,身邊的北京人就比外地人少多了。奧運會過後,外地人外國人越來越多,平衡外地人口的政策也更多了,新北京人越來越多,北京還是那麼大,接著北京變得擠、堵,習慣了出門辦事排長隊,出門就堵車在環路上,這座城市會包容所有的人,可是曾經的二環三環內,現在還有多少土生土長的北京人,漸漸地老北京人搬到4環與6環之間,甚至搬出了北京,燕郊、三河、涿州、固安現在住了多少北京人?
看著北京越漲越高的房價,遙遙無期的搖號,擁擠的北京路況,北京這個有時候讓人感到失望的城市,外地人找不到歸屬感,北京人找不到安全感,有的時候人們總是帶著惡意去揣測北京人的清高,孤傲,優越感,北京的發展,離不開本地人和外地人的共同努力,每到過年的時候,當外地人離開北京的時候,這座城市變得空蕩蕩的,本地人也會想念來自他城的美食,還有那些美好的事物和那個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