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三大民族:人口占整個大洲的30%,是27國的主體民族

2019-06-03     行走在陌路

全球最大的民族毫無疑問是中國的漢族,目前約有13億人,占全球總人口的17.4%;第二大民族則是印度的斯坦族,也是整個南亞人口最多的民族。但這兩個民族的分布局域之廣度卻遠遠不如第三大的班圖族,不僅是非洲近半國家的主體民族,人口也占非洲總量的30%。

非洲總人口約13億(2018年),班圖族的總人數也就是4億以上,對比非洲諸國的班圖族占比則會得出相當驚人的數字:坦尚尼亞的90%、南非75%、肯亞80%,安哥拉、馬拉威、尚比亞以及辛巴威幾乎都在99%左右,最多的是8130萬人口的剛果(金),超過了6200萬。

在人類學上,班圖族並未獲得統一的承認,因為族群過於龐大的同時,語言以及分布局域也相當的複雜。目前最被認可的說法是:班圖族源於4000年前的非洲中西部(現喀麥隆),後經歷中部、南非和東非三次大遷徙,也因此有東南班圖人和班圖尼格羅人的說法。

歐洲遺傳基因學協會用了30年時間來分析27個非洲國家、近萬個班圖人的DNA圖譜,得出「班圖人身材魁梧、膀大腰圓」特徵的同時,還公布了遷徙時間表:「公元1500年前遷徙到中非雨林,公元1000年前抵達非洲中東部的大湖區,公元500年前才到達南非」。

大規模的遷徙勢必導致戰爭爆發,但多數人類學家卻認為班圖族的遷徙實際上縮短了非洲的農牧業進程,因為班圖人是非洲最早使用鐵器和農耕用具的民族,尤其是12世紀的班圖人建立剛果王國、隆達帝國以及安哥拉盧巴帝國後,當時非洲最先進的農具也得以傳播。

天生身材魁梧的班圖人,在每一次的「侵略式」遷徙中都占盡上風,所過之處幾乎所有民族都被同化和取代,尼羅河邊生活的俾格米人更是難尋蹤跡。而反抗的典型是科伊桑人,大部分男性都被趕到寸草不生的撒哈拉沙漠中,女性則被各大部落收為「戰利品」。

歐洲人類學家斯格特在《非洲民族》一書中寫道:極具侵略性的班圖人一直到16世紀才停止擴張,因為這個時候歐洲殖民者來了。然而,在此後的三百多年時間裡,班圖人所用語言從單一的班圖語,一直衍生出680種支系語言,其中近半類似接近母語的方言。

產生如此多語系的原因也跟班圖人的侵略性分不開,因為班圖人統治每個地區後,會將他族男性驅逐到更貧瘠的地方。在長期的遷徙侵略中,部分班圖人留下駐守領地並與他族女性一起生活,久而久之班圖語就變得混合雜亂,才有了如今的數百種班圖語。

人類學專家統計數據時,往往將使用這些班圖語的非洲人統一歸類為班圖族,目前占主體民族的非洲國家就有27個,如果算上45%發音相似的祖魯語,則占比非洲56國的80%,就連亞洲斯里蘭卡和南美哥斯大黎加、中東阿曼,因為奴隸販賣的經歷都有班圖人的身影。

因盧安達大屠殺而被世人得知的胡圖族與圖西族,都是班圖族的分支之一,之所以說是分支而不是直接說班圖人,主要原因是因為他們早已忘了班圖語,如今絕大多數都使用法語和英語,少部分使用的斯瓦西里語才是班圖語之一(與阿拉伯語混合)。

上個世紀20年代,南非人第一次發起「班圖人替代土著黑人」的倡議,因為土著黑人帶有歧視成分,而班圖人則代表民族。於是,在南非經歷黑白變革的年代,也出現了「班圖斯坦」的地域劃分,但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如今仍然是南非最窮、最落後的民族之一。

雖然班圖族被認為是非洲獨有的文明之一,但依舊無法擺脫停滯不前的發展困境,再經過歐美國家300多年的殖民史,班圖人的發展和進步被認為是全球最慢、最不明顯的,甚至有部分已開發國家說到班圖人聚居地時,經常以「人類的最落後地區」來代稱。

名義上雖然是一個民族,但實際生活中的各個班圖語族群都不大一樣,相互之間也不再有認同感,也可以這麼說,他們之間只有膚色和貧窮是相同的。這也是斯格特遺憾的來源:如果歐洲殖民者沒到非洲進行殖民,或許現在能看到一個統一的非洲大班圖王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svxrK2wBmyVoG_1ZID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