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中國網小記者
作者 · [美國] 簡·尼爾森
朗讀者 · 中國網小記者劉千尋
責任感不等於責難或羞辱,當我們重新來看待不良行為,不再把責任感等同於責難或羞辱時,其結果對孩子和大人就都是令人鼓舞的。如果你把責任感看成是一種解放,而不是負擔,你就能做得更好。
當你認識到在你的孩子或學生的不良行為中你也有份時,你就能知道該怎樣改變你的行為,進而幫助孩子改變他的行為。 當你仔細觀察時,你就會發現, 所謂不良行為無非是缺乏知識的行為、缺乏有效技能的行為。
成年人常常會和孩子一樣缺乏知識、意識和技能,也往往和孩子一樣失望。如果你把不良行為看成是「因失望而產生的行為」、「缺乏技能的行為」或者「發展適應性行為」,你對不良行為是否就有了不同的認識?
大多數時候,小孩子做出的只是「與其年齡相稱」的行為,而不是不良行為。許多父母和老師對人類行為以及兒童發展了解的不夠,就把與孩子年齡相稱的行為當成了不良行為。
想到許多小孩子因為發展適應性行為而受到懲罰,就讓人覺得實在痛心。例如,蹣跚學步的孩子因「淘氣」而受到懲罰,而這個年齡的孩子的大腦還沒有發育到能領會大人的要求的程度。
他們的語言或社會技能還不能讓他們表達出自己想要什麼——尤其是當他們的要求對他們身邊的大人來說似乎是不合情理、製造麻煩或不合適的時候。
孩子們有多少次行為不當是因為他們累了、餓了?誰該為此負責呢?或許這是因為在建立日常慣例時,孩子沒有受到尊重。如果從承擔責任的方面來考慮並且注重於解決問題,而不是注重於不良行為或懲罰,就會非常令人振奮。
聽上去好像是在主張父母和老師對孩子的發展適應性行為完全放任不管,哪怕那些行為不能為社會所接受。並不是這個意思。真正的意思是, 父母和老師都是成年人,既然我們要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我們就應該學會控制我們自己的行為。
有了這種意識,我們就能夠成為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人,並且將我們的行為轉變成鼓勵孩子的行為改進,並且又不損傷孩子的自我價值感。
我們對自己以及孩子的行為了解得越多,我們作為父母和老師就能更有效。一個良好的開端就是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對孩子因失望而做出的行為有更多的了解。
《正面管教》
作者:[美國] 簡·尼爾森
出版社:京華出版社
出版年:2009年1月
-作者-
教育學博士,傑出的心理學家、教育家,加利福尼亞婚姻和家庭執業心理冶療師,美國「正面管教協會」的創始人。曾經擔任過10年的有關兒童發展的小學、大學心理諮詢教師。她是18本著作的作者或合著者,是眾多育兒及養育雜誌的顧問。
-朗讀者-
東北師範大學南湖實驗學校
中國網小記者 | 劉千尋
座右銘: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21天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跟著我們參加「21天打卡」活動,活動期間堅持打卡21天者,都會收到我們送出的小禮物噢!點擊連結了解參與方式~#21天打卡活動#
趙羽涵(實習生) | 編輯
中國網小記者 | 出品
本公眾號轉載的文章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眾號觀點,文章版權及插圖屬於原作者。如果在版權上存在爭議,請與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處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svOuXngB9wjdwRpvvQT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