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80多歲的劉力貞坐在沙發上,牆上掛著父親劉志丹的照片,父親英武的模樣,時常讓她陷入深深的回憶。
戎馬倥傯
(1921-1936)
1921年,陝西省保安縣金湯鎮九咀坡村的一個農家女,嫁給了同鎮的劉景桂。女方沒有大名,劉景桂就給她取名為「同桂榮」,希望倆人一道過上好日子。
劉家是當地望族,劉景桂在縣立榆林中學受老師的影響,接受了共產主義。劉景桂字子丹,便改名為劉志丹。
1925年,已是中共黨員的劉志丹,經組織選派考入黃埔軍校,畢業後被派往馮玉祥的部隊。「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之後,劉志丹離開馮玉祥的部隊,在陝西鬧起了革命。
1929年的冬天,同桂榮生下了一個女兒。劉志丹很高興,同桂榮故意說:「高興啥,不過是個女娃。」劉志丹反駁道:「別看是女娃,將來照樣可以當英雄!」他給女兒起名劉力真。
1934年,國民黨大軍圍剿紅軍根據地,抄家掘墳,到處張貼告示重金懸賞抓捕劉志丹一家,同桂榮的賞金是200大洋。同桂榮帶著女兒在梢林深處、山崖窨子四處躲避,曾在一個潮濕的山洞裡躲了8天,晚上洞外狂風怒吼,野狼嚎叫,讓人膽戰心驚。後來,母女倆被游擊隊接到了南梁根據地。
1936年,為鞏固和發展蘇區,紅軍準備東征。在東征前,劉志丹對同桂榮說:「我要生而益民,死而謝民。過去我對你和孩子關心不夠,你要諒解。」臨走時,劉志丹抱起女兒親了親說:「你是我的好女兒。」
革命遺孀
(1936-1949)
1936年4月,劉志丹犧牲在東征前線。同桂榮正患傷寒病住在醫院,沒能參加追悼會,而是坐著擔架直接到墓地——城南的一個果園。當時滿園都是梨花,潔白一片。
部隊派劉志丹的警衛員謝五祥照顧母女的生活。同桂榮說:五祥同志年輕力壯,部隊急需人,讓他在部隊好好乾吧。部隊徵求她的意見,如果願意回老家,可以給一些羊維持生活。同桂榮說:「老劉生前說過,如果有什麼意外,讓我一定撫養女兒成人,也希望我在革命隊伍干到底。我雖然沒文化,但有一顆心、兩隻手,在紅軍還是可以做些事情的。」
斯諾在《西行漫記》中記錄了他遇到的同桂榮、劉力真:在保安我遇到了他(劉志丹)的遺孀和孩子,一個漂亮的6歲女孩。紅軍為她特製了一套軍服;她扎著軍官皮帶,帽子上戴著紅星,那裡人人喜歡她;她像個小元帥,深為自己有一個「土匪」父親而驕傲。
1937年,同桂榮帶著劉力真隨部隊來到延安。不論什麼同志找到同桂榮,她都盡力排憂解難。孩子生病來找,她給出主意,找醫生;孩子沒奶吃,她幫忙找奶媽;丈夫上前線或調到外地,也常把有病的妻子或兒女放在她家。在延安,「劉嫂子」已成了同桂榮的名字,許多人反倒不知道她真實的姓名了。
組織先後派徐海生、王成學等好幾個人給同桂榮當勤務員,同桂榮都送他們去學習,讓他們在新的工作崗位上有更大的發展。劉力真也在延安大學工作了。
人民醫生
(1949-1979)
1949年,劉力真從延安調到哈爾濱醫科大學學習。兩年後畢業,又轉到瀋陽醫學院,開始了為期5年的正式大學學習。
1954年,劉力真與張光結婚。他們是在延安結識的,當時劉力真是延安大學校部秘書,張光是邊區群眾報(後更名為陝西日報)的記者。他們的戀愛很浪漫:有一次劉力真正和大家在食堂吃飯,通訊員送來了封信,還讓劉力真簽收,這很少見。信的第一句話是:我的意中人。戀愛後,他們矜持地保持距離,踩著石頭過河也不敢手拉手,兩人之間還要牽條棍子,走路都要高低錯開一點。
後來,有領導想給張光安排一個領導職務,張光選擇了仍然做記者。1957年,劉力真和張光先後回到西安工作。1963年,陝北大旱,省里派劉力真帶領一支醫療隊,到重災區米脂縣巡回醫療。「劉志丹的女兒帶醫療隊來米脂了!」消息不脛而走,醫療隊每到一處,人們常圍上來看劉志丹的女兒。
劉力真知道自己肩上的擔子有多重。兩年間,醫療隊的足跡遍布米脂縣的山嶺溝岔,不僅為群眾治病,還組織當地改水,搞環境衛生,普及醫療知識,培訓鄉村衛生人員。
劉力真一點也不覺得自己的工作辛苦,她說:「我從小失去父親,但父親為人民的利益而不懈奮鬥的精神,在我心裡扎了根。」
但留精神
(1979-2011)
1979年,陝西省人大設立常設機構,補選副主任,在列印名單時,劉力真的名字錯打成「劉力貞」。劉力真沒想到自己高票當選,從此,她改名劉力貞。
1981年,劉力貞離開自己鍾愛的醫療崗位,調入陝西省人大,負責科教衛生方面的工作。人大的工作涉及方方面面,不僅要熟悉黨的方針政策,還要懂法。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年過半百的劉力貞又開始學習各種法律知識。
20世紀70年代開始,我國開始推行計劃生育政策,後來計劃生育上升為一項基本國策。為了做好陝西的相關立法工作,劉力貞收集了全國24個省的計劃生育條例,並跑遍了陝西所有的縣做社會調查,在紮實的調研基礎上,省里在西安開研討會,討論了陝西的計劃生育條例。
1993年,劉志丹90周年誕辰,已經退休的劉力貞和母親同桂榮回到志丹縣(原保安縣),看到孩子們穿著花綠新衣,新窯收拾得乾乾淨淨,糧食滿囤,劉力貞拉著母親的手說:「這裡再不是當年那個像『羊圈』一樣的縣城了。」
現如今,劉力貞膝下已兒女成群:外孫晁博現在西北工業大學讀碩士研究生,孫子王履冰正在上小學。她對孩子們的希望是:「保持獨立,走自己選擇的道路,以善心待人。」
劉力貞想起,父親犧牲後,部隊送回軍用皮包、手槍、戰馬等遺物,母親說,這些東西留給其他有需要的同志用吧。看著父親的照片,她感到:父親沒有留下「長物」,但留下了精神。正如她家牆上舒同的書法所云: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選自《新湘評論》)
歡迎轉發點贊
轉載請聯繫授權
本周熱文
「刻刀為筆 雕竹成畫」的寶慶竹刻
記者周楠:「我要像一株禾苗,努力把根扎進泥土」
既要「文來文往」 更要「人來人往」
覺得不錯!在看一下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