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智能製造的長株潭密碼
中共湖南省委辦公廳、湖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聯合調研組
近年來,長沙、株洲、湘潭三市積極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大力發展智能製造,湧現了三一集團、長沙博世等一批智能製造典範,集聚了全省近70%的省級智能製造示範企業和示範車間,近90%的國家級智能製造試點示範和專項項目。長沙市「國字號」智能製造項目數更是位列全國省會城市第一,形成了智能製造「長沙現象」。無論是示範企業、車間、項目集聚度,還是影響力,長株潭智能製造均走在全國前列。近期,湖南省委辦公廳、省工信廳組成聯合調研組,赴長株潭三市園區、企業、項目開展深入調研,與當地幹部、企業負責人、行業專家廣泛座談,探尋長株潭智能製造背後的密碼。
智能製造,長株潭為什麼能
一種經濟現象往往不會憑空出現。從各方面的反映來看,長株潭智能製造之所以集聚發展,既是經濟轉型升級的趨勢所然,也是保持定力、厚積薄發的奮鬥結果。
頂層設計的高位引領。調研中,各方普遍反映,歷屆湖南省委省政府特別是新一屆湖南省委省政府堅持深耕實體經濟,在推動智能製造上,省市區各個層面行動快、落點實、發力准,推動智能製造發展駛入了快車道。省級層面明確打造中國智能製造示範引領區的現代製造業基地的目標,較早出台製造強省建設五年行動計劃(2016-2020年)、智能製造工程專項行動計劃等系列政策,成立高規格的製造強省建設領導小組、專家諮詢委員會,設立製造強省專項資金,而且省委主要領導帶頭聯繫並推動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建設。長株潭三市也相應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牽頭的智能製造工作推進組和專家委員會,從多環節多領域相繼出台一系列管理辦法和意見,構建了完備的智能製造發展政策體系,讓智能製造在各領域深度紮根、深度融合。很多企業家都講,這些可預期的政策紅利讓他們吃了「定心丸」。
產業基礎的強力支撐。調研組深刻感受到,長株潭厚實的產業基礎、完備的產業體系、不斷完善的產業配套是發展智能製造的最大優勢所在。調研中,有的談到,湖南的裝備製造業已成為萬億產業,千億工業產業達到11個,20個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建設不斷有新的突破,長沙工程機械、株洲軌道交通裝備成功入圍國家先進位造業集群等為智能製造的發展提供了廣泛的應用場景和市場機遇。有的談到,在智能製造配套上,長株潭在智能運載產業、超級計算機、特種傳感器、高端通用晶片、自主可作業系統等方面積累了獨特優勢,發展潛力無限。有的談到,長株潭擁有一大批產業鏈領軍企業和行業龍頭企業,在推動智能製造上很好地發揮了試點示範效應。不僅有三一集團、長沙博世等一批智能製造樣板工程,而且製藥、食品、紡織、電池及新材料等領域的優勢企業也紛紛掀起高起點建智能工廠的大潮。調研組實地考察的中聯重科、紅太陽光電、桑頓新能源、北汽株洲基地等車間,均已實現了從原料(配件)到成品的智能化生產。夢潔家紡負責同志向調研組介紹,公司是家紡行業全國首家國家智能製造試點示範企業,近年來公司加大智能製造轉型,目前網上接單後15分鐘就可「智造」出一床四件套成品,日產量可達1500床,從手工作坊、勞動密集型企業成功邁進智能製造3.0,劍指4.0。這些典型引領,既極大提升了產品和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還起到了拉升行業整體智能化水平的「鲶魚效應」。
創新驅動的蓄力蓄能。推動「製造」轉向「智造」,調研組聽到最多的高頻詞就是「創新」。有的談到,長株潭創新資源豐富,擁有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軌道交通裝備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以及近90家國家工程實驗室等多項「國字號」創新平台,擁有國防科大、中南大學、湖南大學、湘潭大學等80多所高等院校,集聚大批高素質智能人才。杉杉能源的負責同志直言,公司之所以入駐長沙,看重的就是中南大學在新材料方面的人才優勢。有的談到,長株潭創新成果豐碩,工程機械、軌道交通等領域的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取得重大突破,超級計算機、高鐵裝備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加速產業化,促進位造業創新能力的提升。還有的談到,長株潭智能製造領域之所以能夠快速崛起,與敢為人先的湖湘文化基因也密不可分。三一集團早在2010年就積極布局面向工程機械裝備全生命周期的數字化製造與智能服務項目。遠大集團早在1996年就在全球同行業首創運行「遠程聯網監控系統」,開創了中央空調信息化服務的先河。
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調研中,問及為何選擇在長株潭落戶或者擴大投資建設時,一些企業尤其是正處於成長期的智能製造企業均表示,湖南營商環境在全國具有比較優勢,尤其是相比沿海發達地區,長株潭地區人力資源成本不高、住房價格低、生活幸福指數較高,為企業降低研發運營成本和引進人才成本以及可持續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還有的談到,湖南「一帶一部」的區位優勢以及四通八達的交通優勢,有利於企業布局搶抓中西部市場,進而輻射全國、走向世界。同時,日趨完善的智能製造生態也是許多企業津津樂道的。他們談到,在智能製造領域,省里和長株潭三市都會定期不定期舉辦一些論壇、峰會、大賽、對接活動、現場經驗交流活動等,為全省智能製造企業交流信息與推進合作搭建了平台和橋樑。特別是長沙市聯合中國電子成立長沙智能製造研究總院,為企業提供智能設計、智能改造、智能經營、智能決策等服務。
智能製造,不等於機器換人
無論從全省,還是從全國甚至全球來看,智能製造正處於快速發展階段。調研組的同志感到,目前,長株潭一些地方和企業對智能製造的內涵、外延以及實現路徑還不甚清晰。推動製造到智造,既需要「頂天立地」的大企業,也需要「鋪天蓋地」的中小企業。當前長株潭地區一些企業認為智能製造就是增加智能設備,機器換人,忽視了對生產工藝的優化、對信息管理系統的重建或升級,生產和管理並未同步智能化;有些企業認為目前自身的設備和管理模式尚能滿足生產需要或者已經處於生產過剩狀態,不需要進行智能化升級;還有些企業認為自己生產條件差、經濟基礎弱,對智能製造這一「高大上」的生產、管理方式無力接受。一些政府部門、園區對智能製造關鍵技術、核心環節、重點領域、實現途徑把握不准。一些智能製造公共服務平台或智能製造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在結合具體轉型企業實際、提供專業性可操作性的意見上還需進一步提高。
作為製造技術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智能製造不是某幾項技術的簡單組合,而是基於人工智慧、大數據、工業網際網路等新興技術的持續創新,是貫穿於設計、生產、管理、服務全生命周期的各個環節和製造系統集成。目前,製造業發展模式正在加快由傳統的生產型製造向現代服務型製造轉變。三一集團、中聯重科、中車株機、鐵建重工、楚天智能機器人等重點企業都建起了自己的智能工廠、車間或生產線,有的已經開發手機APP,向研發、生產、管理、服務等「一網通」「一鍵通」邁進。
當前,整體推進智能製造面臨最大的現實難題是什麼?調研中,省直和長株潭三市政府的相關部門反映,主要是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企業對智能製造的訴求和意願存在較大差別。一是不同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雖然省內智能製造水平較高的企業主要集中在長株潭地區,但即使是長株潭地區也還有大量傳統的、相對落後的生產力。二是不同行業發展不平衡。第一大產業裝備製造業成為智能製造先行先試的主力軍,還有醫藥、食品、新材料等被市場倒逼出來的流程型智能製造,而其他行業則有明顯差距。三是不同企業發展不平衡。一部分企業需進行「工業2.0」補課,更多的企業需進一步普及「工業3.0」,具備「工業4.0」試點示範條件的企業並不多。對此,相關部門和企業談到,破解這一現實難題,必須「內外兼修」、雙管齊下。一方面,企業是推動智能製造的主體。只有充分激發企業內生動力,發揮企業主體作用,才能把推進智能製造變為企業的自覺行動。另一方面,政府要更好發揮作用,加強統籌協調、分類施策,加大精準引導和扶持,打消中小企業開展智能製造的疑慮,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示範效應,提升企業發展智能製造的信心和決心。
智能製造,下一步路在何方
智能製造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也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試錯、不斷疊代完善的過程,任何急於求成、一蹴而就的想法和做法都是行不通的。一些部門和企業建議,下一步湖南尤其是長株潭地區發力智能製造,要堅持當前和長遠兼顧,著力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進一步聚焦痛點堵點,完善政策體系。加大政府、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之間整合力度,促進智能裝備供應商、軟體開發商、系統集成商、科研機構等通力合作,實現全產業鏈協同發展。圍繞推動建立智能製造全生態鏈,加大對智能裝備及核心零部件、工業軟體、智能製造試點示範、公共技術支撐平台、工業網際網路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
優化智能製造的支撐條件。提升智能製造供給能力,引導企業充分利用數字化、網絡化技術研發智能化裝備產品,加快突破智能製造核心裝備及工業軟體系統,儘快補齊關鍵裝備、基礎零部件、系統軟體等短板。開展製造業重點領域的基礎共性標準、關鍵技術標準、行業應用標準研究,建設標準試驗驗證平台,構建相互銜接協調配套的標準體系。
構建分階段、分層次推進的智能製造模式。由骨幹企業牽頭提供精準的智能製造解決方案,推進智能製造生產模式推廣試點示範。對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行業因企施策、多管齊下、補齊短板,推動工業2.0、3.0、4.0融合併行發展。支持龍頭企業、大型網際網路企業和細分領域平台企業建設綜合性、行業性平台支撐行業發展,推進中小企業依託工業網際網路平台實施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升級,形成企業「上雲上平台」的良好氛圍。
積極培育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完善智能製造支撐體系,以市場換產業,引進和培育一批綜合實力強、具有自主研發能力和先進裝備供給資源的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積極組建跨行業跨領域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聯盟,編制省級智能製造重點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推薦目錄,逐步建立完善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推薦、對接和激勵機制,通過為中小企業編制智能製造頂層設計方案等手段,賦能中小企業智能化轉型。
加快打造智能製造人才隊伍。根據企業需求,支持骨幹企業與國內外高等院校、科研機構開展合作創新項目,引進高層次創新團隊、領軍人才來湘創業。依託龍頭骨幹企業和智能製造集聚區,加快建設產業人才實訓基地,積極開展人才定製培訓。加大對本土技術工人的培養,夯實省市智能製造技工人才基礎。
(選自《新湘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