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試過,在請別人幫忙的時候,別人都還沒有說行還是不行,你就已經自己先拒絕了自己。
有位朋友,是公司的技術骨幹,有次公司給他機會,去參加一個行業內的聚會,聚會設在星級酒店裡面,而且會有很多業內大咖級的人物參加,這是個難得的機會。
但是這位朋友放棄了這個機會。
原因是,聚會需要盛裝出席,他覺得自己穿西裝打領帶很彆扭。他說覺得穿西裝彆扭其實是個藉口,這是為了給身邊的人給同事一個解釋。
真正的原因是,他害怕。
怕什麼?他說他從來沒有參加過這樣的聚會,他不知道要怎麼樣,他怕自己會顯得不合時宜,他覺得自己不可能去出席這樣的宴會。他說他很想去,但是他退縮了。
他說一直以來都有這樣的問題,害怕去做些事情。別人都還沒有拒絕,自己就先拒絕了自己。
「不可能的」、「我不行」、「我性格內向」、「我害怕與人交往」、「別人不會答應的」,你是否也會經常有這些念頭。
為什麼會這樣?
01
先來說個關於跳蚤的實驗。
這個實驗先是給跳蚤罩了一個玻璃罩,跳蚤一跳就會碰到玻璃罩。
連續多次後,跳蚤改變了起跳高度來適應環境,而每次它能夠跳躍的高度,總會自己限定在罩頂以下高度,因為這樣就不會撞疼自己了。
實驗又繼續改變玻璃罩的高度,最後,當玻璃罩的高度接近桌面時,跳蚤已變得無法再跳了。
實驗者後來把玻璃罩打開,即使是拍動桌子,跳蚤仍然不會跳,跳蚤變成了「爬蚤」。
人和動物一樣,在面臨一種無法改變的客觀條件時,會產生一種無助感,久而久之,即使是外部環境發生了變化,仍然難以從這種無助感中走出來。
因為,他們已經自我設限了。
跳蚤給自己設置的,是跳躍的物理高度。
人們給自己設定的,是內心的心理高度。
02
為什麼要自我設限這樣的高度?
因為撞到了頂會疼呀。
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高度,而自我設限,不過是種保護自己不受傷的心理防禦機制。
自我設限是指,當個體面臨某種情境產生了自我不確定感時,所採取的一種防禦機制,通過這種策略,可以達到保護自我的目的。
自我設限保護自我免受傷害,它不僅保護著我們的自我形象,也保護著我們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
就像文章開頭提到的那位朋友,不去做這件事情,就不會出醜,就不會顯得自卑,就不會出現各種他內心猜想的可能會出現的不好的狀況。這樣,至少在別人看來,他的自我形象是沒有被破壞。
但是,這個心理高度常常會給自己暗示:我不可能做到的,也無法做到,它在保護我們的同時,也阻礙了我們自身能力的突破。
03
如果你沒有發揮過,你也許根本不知道自己有怎麼樣的潛力。
但我們為什麼還會限定自己的心理高度呢?
很多時候,是我們在還在童年時,從父母、或者其他養育者的身邊,感受或經歷中總結出了一些話語,並逐漸成為了自己的認知,甚至是人生信條。
知乎上有位女生說,從小到大,父母就天天對著她哭窮。以至於很長一段時間她都以為家裡快揭不開鍋了。
直到有一天媽媽突然告訴她,家裡買了新房子,她一臉懵逼,我們家還買得起房子!?
然而,因為長期受到父母影響,她總覺得自己很自卑,也覺得別人會看不起自己。
有次男友請吃飯,她說果汁很好喝,男友也隨口說了下果汁的價錢。
這位女生說,當時下意識地以為男友計較請她吃飯的錢,於是憤怒地甩出了錢包。
04
有些父母無論經濟是否寬裕,卻常常在生活中向孩子傳達,家裡沒錢,你要學會省錢,那些太貴的東西我們用不起,那些高級場所我們去不了,我們只是普通人。
我們真的是普通人,但如果連夢想都不敢有的話,連嘗試的心都不敢有的話,又談和自我實現。
孩子最忠誠於父母,如果父母的內心都是自我限定的,孩子自然不敢在生活中去過得比父母幸福。這,和父母是否有錢,是否知識淵博,沒有必然得聯繫。
泰國短片《豆芽》講述了這麼一個故事。
有個小女孩問媽媽,「為何菜場裡豆芽賣得最好呢?」
媽媽告訴她,因為只有一家貨攤出售豆芽母親。小女孩想,那我們是不是也能種豆芽賣呢?媽媽說:我們可以試試!
於是,她們就開始了種豆芽的嘗試。她們用心準備了土壤、種子,但不幸的是,豆芽培育失敗了。
但母親笑著說:沒關係,我們可以再試一次!
於是她們又找來了一本種豆芽的書。
媽媽小學四年級就離開了學校,不多識字也不會寫。小女孩念出書中關於種豆芽的方法,並和媽媽一起去實踐。在改進了種豆芽的方法之後,女孩問媽媽:「這次會成功嗎?」媽媽說:「我們試試!」
結果,這次又失敗了。
繼續找原因,她們發現,原來是沒有按時澆水。但是忙於生計,她們無法做到按時澆水。但她們想到了個辦法,把廢棄的塑料瓶收集起來,在瓶子上打些小孔,然後綁在木桿上,掛在豆芽上面,給豆芽澆水。
第三次嘗試,女兒又問媽媽:「會成功嗎?」媽媽說:「我們試試!」
媽媽說的「我們試試」就像一劑神奇的養料,這養料不僅幫助豆芽成功長出,也給小女孩未來的成長帶來了無窮的動力。
這個短片是由真人故事改編,小女孩的原型名叫NetnapaSaelee,如今她已順利獲得生物學博士學位,在瑞典從事研究工作。
05
你是讓孩子學會自我設限,還是想讓孩子超越自我。
父母的三觀,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孩子的心理高度。
可是,那麼多年了,我們都已經學會自我設限了,怎麼辦?
我們試試。
有些人,一直以為自己不行,但卻在偶然的機會中得到嘗試,驚喜地發現自己並不以前所認為的那樣。
話說有位叫蔣甲的少年,曾夢想要達到比爾蓋茨的高度,但是直到他三十多歲的某天醒來,趕去上班時還被主管罵了一頓。
他開始反思,為什麼當年的夢想還沒實現?
他發現,他不敢嘗試。因為每次,當他有想法有創意時,內心的恐懼就會湧出來,他害怕被拒絕,於是他搶先自己拒絕自己。
想到這裡,他覺得有必要改變一下,於是,他帶著攝像機,準備邁出第一步,試試向不認識的人借100美金,順便記錄下自己偉大的一步。
雖然初次嘗試很害怕,但他還是去問了對方,對方很明確的回答:不行!
太可怕太尷尬了,我就知道不行,我就知道別人會拒絕我,蔣甲一口氣跑了回去,等內心稍微平靜了一會,他再把剛剛的視頻看了一遍,發現對方最後還問了句:為什麼?
蔣甲說,看來對方給了他機會解釋,他可以爭取、可以交涉,還可以有機會。但是他卻什麼都沒有做,因為他的心理高度讓他先把自己拒絕了。
再後來,他又嘗試請求一個漢堡的「續杯」、索要甜甜圈、在陌生人家裡種花…各種事情。
他發現,有的事情是可以做成的。關鍵就是,你是願意去試試,還是在事先就告訴自己我不可能。
於是,他嘗試了,他也做到了,他的故事被幾十家新聞機構報道。
曾經保護自己的防禦機制也許是如今的天花板,未知的不確定,總是容易挑起過往受挫的神經。
但現在的你,也已不是過去你,不用因為害怕別人的拒絕,而先自己拒絕了自己。更不要因為對自我的限定,而影響孩子人生無限的可能。
因為我們還可以選擇多試試。
作者:吳在天,心理諮詢師,心理專欄作者,著有《把生命活給自己看》《親子關係對了,孩子的世界就對了》來源::吳在天(ID:wztroom)
暖心理與賢宇法師聯合開展第二期「微光計劃」行動,如果您希望進行心理諮詢,但家庭 經濟方面困難或者無經濟來源等,我們將為您承擔諮詢費用,可加微信18801089848 聯繫我們~
搜索微信小程序 暖心理 開始此刻的減壓療愈吧~我在那裡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