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機長》改編於一起真實的事件。
2018年5月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機組在前風擋玻璃破碎的情況下,成功備降。高空,高速,機長劉傳健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中,控制住了飛機,然後用34分鐘返航成都,安全降落雙流機場。機上119名乘客無一受傷,9名機組人員僅副駕駛和一名空乘受了傷。
這不僅在中國民航史上是壯舉,在世界民航史上都堪稱奇蹟。
《中國機長》將此次事件進行改編,搬上了大熒幕。
張涵予演的主角,原型就是當時駕駛這架飛機的機長劉傳健,那名拯救了128人生命(119名乘客+9名機組成員)、面對特情臨危不亂的「中國機長」劉傳健。
更值得肯定的是,從事故發生,到電影上映,僅僅用了一年的時間。
然而,也許是因為拍攝時間短,影片整體上還行,但依然有著非常多的問題。原型中如此優秀的機長,影片中並沒能感受到。
敘事效率低
沉悶的開篇
所有改編真實事件的電影,都要面對一個問題,那就是結局的確定性。
所有人都知道事件的結果,那麼,如何再去吸引觀眾。
四川航空的事件剛要改編,就馬上有人想到了《薩利機長》。
都是飛機事故,都是機上人員全部獲救,在既定的結局之下,《薩利機長》是如何處理呢?
首先是打破思維定式。
所有人都知道結局了,但《薩利機長》一開始就是飛機墜毀的情節。然後馬上,薩利機長從噩夢中驚醒。這樣的開局,緊張的墜機戲,抓住觀眾注意力,同時,打破了結局既定的事實,讓觀眾更加關注影片本身,擺脫已知的信息。
接著,由開頭引出倒敘這種敘事方式,避免敘述的平板和結構的單調,產生了懸念,讓觀眾好奇,到底發生了什麼。最後,揭開事件的真相,告訴觀眾事故時到底發生了什麼。
結構非常完整的改編故事,既避免了觀眾已經早早被新聞劇透的窘境,同時,提升了事故那208秒的緊張性。
反觀《中國機長》,一條線的敘事,使得故事線鬆散,令人昏昏欲睡。
同樣開頭來看,《中國機長》鋪墊的形式太過明顯,沒有任何亮點。
之後機場的畫面,候機樓旁朝陽下等待指示的群機,占著一排座位躺下睡覺的自私旅客,拎著大包小包互相拌嘴的小夫妻,已至暮年仍嚮往遠方的夕陽紅旅行團,作為鋪墊戲,這一段實在是太長了,並且完全一個節奏,甚至還沒網友拍的VLOG精彩。所謂的豹頭豬肚鳳尾,影片的開頭,垮了。
支離破碎的內容
事故最最關鍵的是機長對於飛機的操控,但影片駕駛室的情節少之又少,而且沒有任何起伏,全程機長「鎮定」的在開飛機,除了副駕駛甩出機身的一段,甚至都沒有感到風擋玻璃已經碎了。
中間加入了過多人的反應,機組人員的,群眾的,塔台的,軍方的,家屬的,航空愛好者的,平民百姓的,這些反映沒有很好的融入故事,反而沖淡了故事的連貫性,使得整個影片支離破碎,讓僅存的緊張感完全被稀釋掉了。
抻時長的結尾
影片一共兩小時,但真正的危機在一小時左右已經差不多解除了,此時,距離影片結束還有四十多分鐘,那麼,接下來的劇情就感覺完全是在抻時長。
強行煽情、強行貼近主題,其實事故調查、甚至於PTSD等還有很多可以拍的內容,但全部省略了。
剩下的全是溫情,是抱在一起哭。而這些,並不精彩。
過多的失真
表演不真實
影片最讓人無法接受的是,失真,這也是無數中國電影都一直在犯的問題。尤其是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失真是大忌。
作為災難片,如此重大的事故,從機長,到機組人員,再到機上乘客,外觀絲毫沒有被破壞,僅僅是亂了髮型,令人不可置信。
單說機長,9800米高空,800千米每時的速度,風擋玻璃破碎,副駕駛能看出受了傷,機長面部竟然全程沒有絲毫的變化,想想鼓風機吹臉的情況。更甚至於,之後穿越雲層,冰雹襲來,真想知道,風擋到底碎了沒。
機上的人員,即使在飛機上被甩來甩去,僅僅也是髮型亂了。
機上的乘客,都格外的平靜,絲毫不像是面對生死的人。
塔台的工作人員,面對一架很有可能要墜落的飛機,全程如此鎮定。
所有的人員,直白的在告訴你,我們在表演。
「我在演機長,我在演乘客。」
這還是有真實事件作為背景的,單拿出影片來看,甚至可以認為是虛構的。
情節不真實
說完表演上的失真,再說情節上的。
在中國,飛機剛剛失聯,全中國都知道了,這絕對不可能。
航空愛好者們能夠快速準確的獲得信息,沒頭沒尾,實在是誇張。
飛機降落時一群人在拍照,這些都是現實中不可能存在的。
割裂與現實世界,使得影片質量再次降低。
包括面對困境的機長,因為想到了女兒,想到了對她的承諾,激發了他的潛能。
看起來很感人,但並不真實。
現實中的劉傳健,在命懸一線的時候,壓根沒想那麼多,他說當時唯一的念頭,就是「要把飛機控制住」,因為機長的職責就是把飛機控制好。
事故發生時,5號空姐缺氧昏迷,居然還能自己醒過來,而清醒後的第一件事,居然是把餐車剎車給按了。
最最無語的是,飛機降落時,無數的消防車等等都在跟著跑。
飛機停下後,那麼長時間了,消防車呢。
機長們知道事故的原因,機組人員不知道,這麼重大的事故,作為不知情人,至少應該再確認危機是否解除。
地面人員更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僅僅是機長一句風擋裂了,後面全程是失聯狀態。這種時候,不是飛機降落,危機就完全解除的,而所有人明顯已經完全鬆懈了。
這些,完全都不是真實的情況。
本應該表現的更好的內容
清單更顯機長的「牛」
影片中有一個細節,就是飛機起飛前的檢查,機組人員是在讀手冊。
這個手冊,或者叫清單,對於飛行來說,非常重要。
任何複雜工種,很多都會有工作手冊,它列舉了所有的工作事項,尤其是工作的順序,匯聚了無數工作人員的智慧。
開飛機,其實是非常簡單而又無比複雜的工作。
說簡單,是因為有這個叫做清單的東西,你按照上面說的一步一步做,就能完成。
說複雜,是因為清單本身非常複雜,能夠讀懂已經非常困難;就算嚴格按照流程來,依然需要不斷的訓練。清單已經基本上列舉出了所有的可能性。
然而,影片中出現風擋破碎的問題,清單中沒有列舉,機長完全是憑藉經驗完成的備降,這才是機長真正牛的地方。
影片開頭不斷的在展示清單這個事項,但後面完全沒有,不得不說非常可惜。
專業訓練
影片中乘務人員不斷的在說,我們受過專業的訓練,請相信我們。
發生事故後,我們能看到乘務人員快速的帶上氧氣面罩,做到就近位置,繫上安全帶,然後就是提醒大家,坐好,吸氧。
但仔細想想,僅僅這樣,就是專業嗎。
乘客是沒有受到過任何訓練的,在面對事故時往往驚慌失措,甚至於作出極端的事情。所謂受過專業的訓練,應該,或者說必須包括如何協助乘客應對災難。
影片中並沒有很好的展現,從釋壓後到著陸,乘務人員做了很多,但完全沒有任何片段,展現乘務人員去引導或者幫助乘客去應對危機。包括著陸時的應對撞擊的姿勢。從這方面講,一點也不專業。
PTSD
結尾,提到機組人員已經復飛。
這是因為,即使這麼偉大的機長,在面對如此災難事件後,也會有創傷後應激障礙,包括機組人員。他們時長會被恐懼籠罩,噩夢,失眠,而能夠真正做到康復,也是需要極大勇氣的。
本應該是挺好的內容,依然被創作團隊略過了,實在可惜。
中國機長,不是一個人
電影最後,監管局領導滿臉肅穆,走進飛機檢查駕駛艙。
檢查完畢後,領導驚詫地說出了六個字:
「怎麼那麼牛啊……」
此六個字,放到張涵予身上,無疑是不成立的。
但此六個字,放到劉長健身上,無疑是成立的。
專業的不只是劉傳健,還有整個機組、空管以及機場工作人員
二機長梁鵬,玻璃爆裂時,正在客艙休息。
當聽到爆炸聲,他第一時間就是返回駕駛艙。看到機長情況沒問題,二機長梁鵬就負責和塔台通訊,其實當時噪音太大根本聽不到,只能不停盲發。
副駕駛徐瑞辰半個身子被吸出窗外,過了二三十秒才順著氣流爬進來。他恢復以後也一直在發「7700」的遇險信號。
空乘更是一直在客艙努力安撫乘客情緒,幫助他們戴氧氣面罩和系安全帶。
至於飛機後來可以備降成都雙流機場,也是因為空管部門一直沒有放棄和航班聯繫。
在他們下降之前就調度好跑道上的所有飛機,讓他們可以更安全更順利地降落。
一次奇蹟背後,是千千萬萬專業人士的堅守和努力。
創造奇蹟的不是一個人、一瞬間,而是一群人和一輩子。他們只是完成了自己的職責。
即使是已經提到過的薩利機長,在自傳里是這麼說的,「1549航班不僅僅是5分鐘的飛行經歷,而是我的一生讓我安全地把飛機降落在哈德遜河上」。
劉長健機長強調過,任何一個經過專業訓練的民航飛行員都有能力把飛機開回來。
所謂的英雄,他們的不平凡,只因為他日復一日地把平凡的工作做好,做到極致。
最後,用張涵予在劇中的一句話:
「駕駛員」是需要細緻與準確,光漂亮沒用。
希望今後的電影工作者們,能夠如同劉長健以及他的機組人員一樣,能夠兢兢業業,真真正正完成一次「完美的降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