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京晚報讀者俱樂部
生在北京,長在北京的孩子們,打小兒就接受的是「京式教育」。慢慢地,等孩子長大成北京人了,「有里有面兒」也就刻在北京人的骨子裡了。
「京式教育」
要說咱北京的家長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刀子嘴豆腐心」。自家孩子犯錯了,罵起來絕對不含糊。但您放心,罵歸罵,但絕不刻薄。
北京孩子要是在外邊打架了或是散德行了,無論原因先提溜回來一頓教育。該嚴厲的時候,北京家長絕對不含糊,這樣孩子才會明辨是非。
雖說是一頓教育臭罵的,有時候來氣了還會給兩下子。但北京家長那真是打在你心痛在我身,教育孩子的時候家長跟孩子一塊哭的場景經常能看見。
但是絕對不會當著外人面管教孩子
但是孩子要是做了什麼好事,北京家長也不會怎麼誇他,只會說:「這是你該做的」!但家長一出門,恨不得逮誰跟誰說自家孩子做好事了。
北京家長最大的特點,就是會讓孩子從小就負責買早點、打醬油這樣的小事。倒不是為了能偷那幾步的懶,而是讓一個孩子學會承擔責任!
也正因為北京家長這刀子嘴豆腐心的「京式教育」,讓北京孩子們長大成人之後還是講德行,不能讓別人挑眼,時刻提醒自己要做到「有里有面兒」。
有里有面兒
有人說北京人的「有里有面兒」是北京的規矩,其實在我看來不是。這是北京孩子從小在規矩上悟出來的,但可以說想做到可並不容易!
有里
里,是裡頭的意思,也就是北京人的內在。大都是小時候就在長輩身上學來的規矩,這規矩也是容括了言行舉止,都是一眼就能看出來的。
只要您講德行,甭管北京人外地人,都得給您豎大拇哥!咱先來說說這言行舉止上的規矩,我要是漏下哪個還得麻煩您補充一下~
言行
見面甭管是碰到誰了,您得叫人;
跟別人說話得說「您」,第三人稱「怹」;
張嘴閉嘴要說:「勞駕」、「麻煩」、「謝謝」
說話的時候得時刻注意嗓音和場合
行為不能讓對方感到不舒服才是最好
...
舉止
站有站相,挺胸抬頭,直視對方
坐有坐相,坐著不叉著腿,長輩面前不蹺二郎腿
女孩子不許歪著身子倚靠在門框上
不能反手給人盛飯或是倒茶倒酒
出去串門絕不能亂翻亂拿別人家東西
入座得等長輩先坐下
跟街坊借來的藥鍋不能主動去還,得等別人來要
...
飯桌上
吃飯的時候絕對不能吧唧嘴
長輩動筷子之前,晚輩不能先動筷子
夾菜的時候不亂攪和,多愛吃也不能老夾
筷子不能豎著插碗里
不咬筷子更不能用筷子敲碗
給長輩敬酒的時候杯子要低,怹放杯了自己再放
...
有面兒
里子是對內在的要求,那這個外就是對外的待人接物了。這個面兒不光是要給足別人面子,自己也得要面子。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的道理,可得明白。
北京有這麼句俗語:「甭管怎麼這,咱大面兒上得說得過去」。這說得過去也就是既要給對方留面子,也不能讓自己丟了面子。
您別看說得輕巧,但實際上可講究著呢。咱就說請別人吃飯吧,有句老話說的是:「三天為請,兩天為叫,當天為提溜」。您看看,請客吃飯都不是那麼容易的。
要是接待一位特別不喜歡的人,就連一舉一動都讓您看不順眼。
那北京人可能會在心裡罵上兩句,但是面兒上還是得過得去,該熱情熱情,該客氣客氣。
所以說,這有里有面兒都是老祖宗一輩兒一輩兒傳下來的規矩,時間長了習慣成自然。不少外地友人也被咱帶著開始講究有里有面兒了。
有里有面兒的最高境界就是「讓別人舒服」。也希望大傢伙兒都能繼承發揚咱老北京這些優良傳統,既讓別人舒服,咱也不能丟了自己的面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