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歲黃多多健身再上熱搜:跟黃磊孫莉學如何「放手」養娃

2020-04-09     布穀學習

文 |橘白 編輯 | 金雀兒

推薦 | 布穀學習


布穀老師:

昨天,孫莉在微博放出了一段黃多多健身的視頻,迅速點燃熱搜。


說實話,真的有被炸到。


年僅14歲,做起「自行車蹬腿」卻是力道十足。



再看看這個「俯身登山跑」,嘗試過的朋友都知道有多難,我最開始跑4步就受不住趴下了,更別說多多這樣的速度,看起來還相當輕鬆。



網友一致震驚:


  • 「這就是差距,我手裡的炸雞突然就不香了。」
  • 「又美麗又自律,誰能不愛。」



這勻稱有力的手臂肌肉線條,若隱若現的馬甲線……


評論區瞬間淪為了「懺悔區」:「是啊,疫情正好給了我們居家改變的機會,怎麼同樣是放假,我就在家躺了3個月呢?


別說同齡的孩子能不能做到多多這樣的自律,就連成年人如我們,提起鍛鍊也都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自愧不如。


更何況,多多的健身,可不只是堅持了這3個月,而是踐行了整整3年。


早在11歲的時候,多多就有在採訪中表示自己有報運動課程。


被問是「自己想學還是媽媽讓學的」,她羞澀地笑著,表示是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真的暴擊了。不知道有多少老母親和我一樣,垂頭頓足為什麼自家神獸沒有這樣的愛好,這樣的自覺性。


但一個優秀孩子的長成,必然離不開父母的教育方式。


反觀孩子的成長路,很多優秀的習慣不是沒有苗頭,而是被我們不經意間掐滅了。


一、孩子每一次熱愛,都是好習慣開始的前提


上小學開始,每一次拉著兒子出去運動,都像是逼他犯罪。


各種軟硬手段輪番上陣,往往換來的要麼是兩眼汪汪的敷衍了事,要麼是賴在地上的嚎啕大哭。


我問他:「你小時候那麼喜歡動,現在動兩下怎麼就像活受罪。」


誰知他竟大聲質問我:「那你以前天天叫我別老動,現在怎麼又要我多動?」


我被氣笑了,但冷靜下來想想,確實是這個道理。


五六歲的兒子,仿佛得了多動症,一刻都停不下來。在家要打架,在外要賽跑,看到什麼都活蹦亂跳,最後還要我們抱。


每一天,我都跟在後面氣喘吁吁,最後忍無可忍,直接把「別亂動」變成了對待孩子的口頭禪。


慢慢地,孩子坐得住了,我輕鬆了,他卻真的不愛動了。


我在他最有可能愛上運動的時候,赫然遏制住了種子的發芽,卻在他已經縮回興趣的時候,強行拔芽助長。


這場興趣拉鋸戰,從一開始,我就不該把孩子放在了對立面。


反觀孫莉,對多多冒出的每一點興趣,都大加鼓勵。

多多愛美,8歲不到就搗鼓起了指甲油和口紅。孫莉不但沒有制止,反而陪著女兒一起,動手創作各種各樣的作品。



多多打耳洞,她沒有質疑和苛責,而是為女兒的勇氣點贊。



在信任、尊重與愛的關懷下,多多的動手能力和愛美天性被充分激發,在畫畫、設計、服裝等各個方面都充滿了奇特的想像。


她會用撿來的葉子為姥姥作畫。



會自己作英文詩並配以精美插圖。



會寫實更會為自己和芭比娃娃設計衣服。



吳軍老師曾說:


「教育只有一件事:引出潛藏在孩子內心的智能,讓他擁有持續一生學習的熱情和動力,教育,就完成了。」


我們常常覺得孩子身上有很多缺點,只有少許優點。但實際上,孩子的每一個優缺點,都是獨屬於他自己的特點。


不要放棄孩子每一次的閃光,唯有在熱愛和動力的驅使下,孩子才願意主動去吃苦受累,才能感受到為之帶來的快樂與滿足,才有了堅毅自律品格的養成。


二、最有用的養成,是學會放手


很多人都是通過《爸爸去哪兒》,才認識了多多。


在第2季中,8歲的多多儼然是個大姐姐。明明自己還是個孩子,卻能把每一個弟弟妹妹都照顧得妥妥噹噹,甚至幫助爸爸分擔任務。


14歲黃多多健身再上熱搜:跟黃磊孫莉學如何「放手」養娃

也會在沒有大人的時候,統領好每一個孩子,為他們加油打氣。



獨立、自主、堅強,是多多留給我們的印象,也是黃磊和孫莉的「放手」教育風格。


他們從來不會「代替」多多做決定,而是鼓勵她自己獨立選擇,自己承擔後果。


在《爸爸2》中,有人送給多多一隻小狗,多多想要帶回家領養,便打電話給媽媽申請。


媽媽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趁此機會,和多多約定了要承擔起照顧小狗的責任。最終協議達成,媽媽才表示贊同。


後來,貝兒想討要小狗去玩,便去詢問黃磊。


黃磊也沒有一口答應,而是對她說:「狗是多多姐姐的,你應該去問多多。



多多同意了貝兒的請求,但後來發現貝兒一直抱著小狗,自己想要要回來,便去找爸爸,黃磊蹲下來對她說:「不要急著跟我告狀,告狀沒用,自己解決。


他們沒有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而是處處都透露出對孩子的理解、尊重和引導。


我們常常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卻沒有給他們「自己的選擇自己做」的權利,更沒有讓他們「自己的後果自己承擔」的鍛鍊,那又讓孩子何來的獨立自主,何來的果敢勇氣?


黃磊曾在節目中傳達過自己的教育觀念:


「我從未把她當作孩子,她是一個有思想的人,她有她的秘密,她的想法,她的人生。


她不屬於我,我們之間是彼此獨立的個人,我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她,對她們最好的愛就是放手。」



每個孩子應該長成什麼樣子,不在於父母,而在於孩子自身。


只有當孩子感受到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生活,才會越來越自律,越來越果敢和堅韌地去承擔壓力和困苦,而不是把生活的責任都寄托在父母或別人身上。


就如同尹建莉老師曾說的那樣:


「如果沒有喚醒孩子本身的內驅動力,如果沒有讓孩子自發地努力,家長做再多也是越俎代庖,做再好也是拔苗助長。」


三、「放手」卻不「放縱」,才是「逼」的正確方式

被獨立養大的黃多多,無疑是優秀的。


7歲開始用英語寫劇本,8歲就翻譯了3本英語小說。



10歲,給《小王子》《圓夢巨人》等英文動畫電影配音,與國際大導演全程英文交流,毫不怯場。



11歲,登上國際T台,姿態落落大方。



12歲,與何炅合演話劇《水中之書》,被全網稱讚。



去年,更是和小提琴家呂思清兒子一同參加正式比賽,兩人聯手拿下鋼琴和小提琴項目的五個一等獎!



我們能看見她的古靈精怪,優秀上進。可幕後的多多,也和正常的孩子一樣,會疲累,會倦怠,會懶著不想動。



總要被媽媽逼著,才能繼續練下去。



當我們發現孩子的熱愛,並鼓勵他們嘗試之後,最難也最關鍵的一關,就是幫助孩子克服懶惰並堅持下去。


一時的興趣是曇花一現,可若想之變成可以傍身的特長,還需要家長常年累月地督促。


在《嚮往的生活》中,黃磊也曾爆料,多多練琴後遠不像小時候那樣喜歡,孫莉就只能「逼」她。



這裡的「逼」,不是不加前提的強硬要求,而是在孩子自己選擇目標之後,「逼」他堅持走到終點。


如同郎朗,也曾因為郎父的「逼迫式」教育引發全網爭議。


但郎父從來不是粗暴強迫,而是不斷激發郎朗的學琴熱情和學琴動力。


從郎朗1歲時,第一次暴露出自己的音樂天賦後,郎父就不斷帶他求師。


為了滿足兒子的求知慾,甚至不惜扮作清潔工去琴行偷師。


權威老師否定孩子能力,郎父也不氣餒,而是不斷鼓勵兒子,向更高更遠邁進。


他在一次又一次困境中為兒子樹立自信,又在一遍又一遍的枯燥中激發郎朗對音樂的熱愛。


如此,才能成就一代鋼琴天王的誕生。


教育這件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有的家長做到了簡單的「逼迫」,卻忽略了對孩子學習興趣的呵護和引導。


有的父母實踐了輕鬆的「放手」,卻沒有耐心督促孩子完成之後的努力和勤苦。


真正有遠見的父母,能細心發現孩子的特長,能共情尊重孩子的選擇,更能耐心陪伴孩子堅持。


願你我,都能成為這樣的父母,守候我們前途無量的孩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sSL1YHEBfwtFQPkd1Re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