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靜潔:繪本如何拯救孩子被電子產品綁架?

2020-08-27     布穀學習

原標題:黃靜潔:繪本如何拯救孩子被電子產品綁架?

布穀老師:

2020年8月22日,《父母堂》創始人媽咪Jane黃靜潔老師,作為作為「中國力量獨立繪本榜」評委之一,在「繪本時代——中國原創繪本論壇」做了主題演講:《重新理解繪本與新人文主義》。

新繪本時代來了,那舊繪本時代是什麼?

為什麼要重新理解繪本時代?

繪本時代與新人文主義有什麼聯繫?

新繪本時代與我們普通家長有什麼關係?

下面,就讓黃靜潔老師帶我們一起步入新繪本時代。

大家好!我是媽咪Jane黃靜潔。

很開心今天在長沙——我的第二故鄉——來參加這次盛大的繪本時代論壇。

非常感謝吳聲先生,盧俊先生的盛情邀請,讓我帶來我對繪本時代的思考。

今天的論壇主題是:繪本和兒童友好。這個主題非常宏大,但我相信這個主題,將是中國下一個時代文化生活,最強的主流聲音之一。

我有點緊張,三個原因:

第一,我前面兩位行業引領者吳聲老師、王志庚老師講了非常精彩宏大的,關於繪本時代的夢想、計劃、規劃,那我該怎麼能讓大家再嗨一次?

第二,另一個壓力來自於湖南長沙這個城市,我先生是音樂家譚盾,26年前,他帶我第一次來到這個城市。長沙對我特別特別特別重要,我做了26年的長沙媳婦,這裡有我的家人,有我的朋友,今天又交了很多新朋友。

第三,這個壓力來自我今天演講的主題《重新理解繪本與新人文主義》。這個主題聽起來似乎有點不好理解。為什麼要重新理解繪本?什麼是新人文主義?這兩者又是什麼關係?跟我們普通人有什麼關係?

盧俊老師把這麼難的題目交給了一個當了20年媽媽的我,所以我儘量把這個高大上的題目講得接地氣一點。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做個探討。

一、為什麼要重新理解繪本?

繪本的「繪」字含意深刻。

在隸書的「繪」字:

左邊是絞絲旁就是古人用絲線在絲綢上刺繡的動作;右邊的「會」就是出用絲線會合出五彩圖案的意思。

而我們今天的「繪」,就是用畫筆把線條、顏色、形狀、故事、感情和愛匯合在一起,這就是繪本。

繪本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個動人的世界。

「繪本與兒童友好」這個主題太打動我了。我在美國留學時住在紐約,紐約曼哈頓是一個島,我住在靠西邊的一條街上,順著這條街,分別往東、往西、往南、往北走十條街,每條街上都會遇到到一個沙坑。

每個星期天下午,年齡大一點的孩子都要出去做運動,年齡小一點的孩子會到沙坑裡去玩沙,這樣的沙坑任何社區里都有,這樣的社區就叫「兒童友好」。

在中國,我們沒有沙坑,但我想繪本就是我們沙坑,我們的「繪本時代」就是沙坑,就是「兒童友好」。

回到今天的主題,為什麼要重新理解繪本?這要從舊繪本時代說起。

小時候,我媽媽沒有給我讀過繪本。最近我跟我的母親聊天:

「我記得,小時候你整天給我念一本書叫《石頭記》(又名《紅樓夢》)。」

她說:

「因為我們沒有繪本。」

在西方,繪本已經有一百多年前的歷史了。繪本誕生於19世紀後半葉的西方國家,距離現在已經有100多年的時間。到了上個世紀70年代,英國DK出版公司誕生,驅動了讀圖時代的到來。

如果你們去到歐美的任何一個有規模的城鎮,你都會發現兩個最美好古典的建築:

一個是火車站;

一個是圖書館。

我80年代到紐約,我大兒子90年代末出生在紐約,他的童年正好是西方繪本時代特別興旺的年代,所以,他的兒童時光是被繪本故事包圍的。

既然繪本已經出現了這麼長時間,為什麼在今天,我們要提出「新繪本時代」,並且要重新理解繪本呢?

我們常說,蒸汽機的發明驅動了第一次工業革命,但其實,古登堡印刷機的出現才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真正驅動力。

因為印刷機的普及,知識開始大規模給人賦能,讓學習、讀書變成了普通民眾都能夠享有的,而不是像再早以前,只能是頂層的一小撮人才讀得起書、學得到知識。

它讓書、報紙、媒體沒有腳就可以走進各家各戶。

如今我們進入信息化、數字化年代,我們閱讀學習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一位學者尼爾·波茲曼曾經寫過「媒介批判三部曲」。

這三本書,歸根結底的意思就是,「文化向技術投降」。他在這幾本書里,講的主要就是,文化在跟技術對抗的時候,顯得很無力。他說,在電視剛出現的時候,還有很多人在鄙視電視。比如啊,《知音》雜誌的編輯,比在電視台工作的人更有優越感。

但是,電視一邊被鄙視,一邊戰勝了報紙雜誌,一度成為風光無兩的傳播媒介。

但同時,電視的出現,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印刷機文化。說白了,就是因為電視的普及,人們開始更傾向於看視頻,看書、看文字的人在減少。

到了今天,技術強力推動的網際網路,再一次向文化發起了挑戰。網際網路比電視,對我們的生活影響更大,就像一個充滿了毛細血管系統的強大網絡,把我們緊緊地包裹了起來。

再看看文化,已經徹底向技術投降了。

2007年,我帶著兩個孩子回國。那時正好趕上新浪博客的年代,今天新浪母嬰負責人曉莉老師也在場,當年我寫博客,一個星期寫一篇,後來到了微博時代,微博只讓發140字,那人們就不寫長文章了。

抖音只允許發60秒短視頻,那就好幾億人都去拍50多秒的小片去了。現在還有多少人在堅持傳統紙質圖書的閱讀呢?還有多少人對於信息的輸出,把紙質圖書、報紙、雜誌作為第一媒介呢?

你看,文化已經從抗爭,走向了迎合。

那迎合跟今天的論壇主題是什麼關係?

我們就要來一起看一看,除了文化在技術面前低頭了,人在技術面前發生了什麼變化。有的人會想,技術發展到現在,像人工智慧啊,大數據啊,這不是都在為人考慮嗎?

技術更懂我們了啊!

我去淘寶上搜個產品,它就會給我推送好多類似的產品。

我在抖音上刷美食,它就會繼續給我推美食。

像這樣的服務現在有很多很多,我們每個人的手機都裝了幾十個不同的服務軟體,我們每天都被這些「貼心」的服務包圍,而且,我們很多人也都非常享受,或者說,跟這樣的服務友好相處。

短視頻也一樣,我也在嘗試做抖音,做抖音的時候我去聽了一堂課,沒聽完,但是我聽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消息:為了讓抖音系統知道你是這個行業的專家,你就要去經常的看這個行業專家的短視頻。

我就開始看張丹丹老師的短視頻,看王小騫老師的短視頻,看完以後我的短視頻永遠出來都是這兩位。

但是我剛開始做的短視頻有3分鐘那麼長,我們的編輯說:「黃老師,你落伍了,你這麼長的視頻沒有人看。」

為了迎合時代,現在我的短視頻基本上都能做到40秒鐘了,我在迎合好的還是壞的,我不知道,但是我清楚的是:我要去迎合,因為我要生存。

二、新人文主義和第一我

回到我的演講主題——《重新理解繪本和新人文主義》。這裡有一個詞,叫人文主義。這個詞啊,聽起來很像從殿堂里走出來的。

為了更好地理解人文主義,我們來一起做個測試題。

請你給以下這四種音樂的優劣進行一個排序。你認為哪種音樂更值得被尊重?

A.貝多芬第五交響曲

B.查克·貝里的一首搖滾樂

C.非洲原始部落的合唱

D.狼嚎

好的,選好你的答案!記住別忘了。

如果你覺得只有A才是好的,那你可能是一個有著進化觀念的人文主義者。

如果你選D,證明你的思維不是以人為中心的,是個萬物平等觀念的持有者。

如果4個你覺得都可以選,那你是一個有著傳統觀念的人文主義者,認為每個人的體驗都是平等的。

ABC這三個答案里的音樂,都被收入了外太陽系空間探測器——旅行者1號帶著的唱片中,作為送給外星人的見面禮,都堪稱人類文明的經典。

這道選擇題其實很有來頭,是來自尤瓦爾·赫拉利在《未來簡史》里的一道選擇題。

其實,不管是什麼人文主義流派,它的本質都不難理解,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就是「以人為本」

人工智慧和大數據,是真的貼心為我們嗎?是人文主義關懷嗎?表面看起來,似乎是的,因為都在為我們著想啊,甚至都想到我們的前面去了。

現在的我們,其實都有兩個「我」。

我們把它們分別稱為「第一我」「第二我」

第一我,就是原本的那個自己。

第二我,就是技術驅動下的由大數據和人工智慧造就的那個「我」。

由於技術的日趨強大,這個第二我,正在變得越來越強壯。

我有個朋友跟我說,他因為做新媒體去刷抖音,無意中看到了一類美女對口型唱歌的短視頻,從她內心來說,這當然不是她認為有價值的信息,但是,由於在短視頻停留的行為發生了,抖音就開始持續給她推送同類短視頻,結果,怎麼樣?

她居然一段時間覺得這類視頻也有點意思,就像大腦被催眠了一樣,混混沌沌地掉進了一個信息坑。

大家發現了沒有,這個場景多麼像一部電影,就是《頭號玩家》,很多認識貧民大規模滯留在虛擬世界,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他們都是算法和人工智慧的副產品。

所以說,當算法和人工智慧驅動的第二我越來越強壯的時候,第一我就被無知無覺地吞噬了。

如果沒有覺察的力量,那很可能吞噬會持續、長久地發生,讓第一我連再次跑出來的機會都沒有了。

在算法和人工智慧驅動的強大第二我面前,就連我們成人都難以抵禦,更何況是孩子?!

你可能會認為,抖音、淘寶,這些用的都是成人,迷失也是成人的迷失。我們可以不讓孩子接觸這些。好,那讓我們來看看,在算法和人工智慧環境下的孩子是怎樣的。

有一項針對學前兒童使用電視產品的調查:

受訪家庭有三種以上電子產品的有39.3%;

有38%的兒童有屬於自己的電子產品;

有26.6%的家庭兒童一次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至少一個小時以上;

還有超過4.7%的家庭,兒童一次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至少在2個小時以上……

今天在場的,我聽說很多都是人都是有孩子的,大家可以對比自己家的情況,是不是數據比例把這項調查還要更高?!

這項調查還顯示:

有54.4%的孩子主要看視頻、聽音樂;

11.2%的孩子在玩遊戲;

只有4%的孩子是在進行網絡學習。

對於自我意識還沒有形成的兒童來說,暴露在這樣的算法和人工智慧推動的網際網路,第二我對第一我的吞噬,已經在進行了。

這樣的影響要遠大於很多家長的困惑——我的孩子為什麼不愛看書,就喜歡看手機、看pad。這絕不僅僅是個習慣養成的問題,深層來看,是自我的迷失。

怎麼辦?進行繪本閱讀吧!

前面我們講過了,繪本是印刷機發明之後誕生的。

幾百年來,繪本里沉澱和記錄了大量的工業文明時代人類的思考、純真和美好。

這就是為什麼,就算是我們成人,在看繪本的時候,依然會被繪本中的那些情節、畫面所打動,會生出來一股發自內心的美好、寧靜。

而繪本中的人類智慧、美好品質,通過兒童的觀察、思考、判斷、吸收,尤其在孩子的低齡段,會對他一生價值觀和科學精神的形成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所以說,我們越早給孩子繪本閱讀,越有可能讓孩子形成對自己的感知,形成敏感度,形成判斷力,而這樣的過程,可不僅僅是讀幾個故事,認識幾個字,這是在幫助孩子抵禦第二我對第一我的吞噬。

三、在未來,知識 = 體驗 X 敏感度

好了,剛才我們說了很多技術的「壞話」。

技術壞嗎?不!

在這裡,我並非是要反技術。從古至今,技術的發展,這是人類不可抗拒的潮流,而且我們也的確因為技術享有了更美好的生活、更安全的環境。

也正是因為技術,今天,兒童閱讀上呈現出來了全新的可能。

今天的繪本已經不是一個多世紀以前的繪本,也不是半個世紀之前的簡單讀圖。

再看看我們國家,幾十年的工業化追趕了西方几百年,而且又迅速疊加了信息和智能化的進程。這比未來學家、《第三次浪潮的》作者阿爾文·托夫勒所預言的第三次浪潮更為迅猛。

投射到兒童閱讀上,全新的閱讀出現了有聲、觸控互動、視頻融媒體、AR/VR沉浸式閱讀,這些一股腦地來到孩子們身邊。

這些閱讀新方式,不單是讓閱讀的定義豐富了,讓閱讀不僅僅是眼睛看,還可以讓耳朵聽,手觸摸,甚至鼻子聞,都參與進來。

還被豐富的是,閱讀的場景。

閱讀不再是捧本書,坐在書桌前,閱讀被更多地嵌入生活。比如,孩子們可以在車裡聽繪本,可以帶上一個vr眼鏡身臨其境在一個繪本故事裡,可以用手觸摸螢幕跟繪本故事互動,得到反饋和獎賞。

現在,我們還可以用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為孩子們提供定製化的閱讀解決方案。

我就研發了一個給孩子的閱讀服務和評價的平台——小閱迷。

這都是技術為兒童閱讀的賦能,讓孩子能從適合他的閱讀入口進入這個無邊無際、絢爛多彩的閱讀大世界。

赫拉利提出,在未來,知識 = 體驗 X 敏感度。

這裡的體驗,就是我們每個人所經歷的各種感覺、感情和想法。所謂敏感度,意味著,我們不能光有經歷而不重視體察自己的體驗,與此同時,我們還要允許這些體驗來影響自己,甚至重塑自己。

在未來,缺乏體驗感和敏感度的人,將是新的認知難民,是一種新的無知。

也就是說,在未來數字和智能文明時代,一個真正的文明人,一定要能善於體察各種細微的感覺,否則就是個無用之人。

而繪本恰恰是帶著幾百年人類的文明,給兒童提供了一個體驗未知、體驗美好的文化大世界。

四、新技術X新場景X新閱讀=新繪本時代

新繪本時代,是重新賦予智能時代,人類價值的精神源泉。

我們可以用從19世紀以來,積累的豐富的人類體驗的大集合——繪本閱讀——來重新保護那個面對著挑戰的第一我。

在新的技術和場景的驅動下,讓孩子們更好地去感受,我們祖輩以往曾經有過的體驗和未來即將發生的新體驗,這會讓我們的孩子變成一個有知識、有體驗能力、有感受力、有自己的主張的人,我們才能抵擋算法和數據控制的第二我,保證我們在技術賦能的超級時代,依然存有人的價值。

並且,在網際網路時代,人們的共識被部落化之後,可能重新形成的新的共識。

這也是我想在今天,跟大家探討的如何重新理解新時代下,人文主義的「以人為本」。

今天,有幸和在座朋友一起共襄盛舉,一起為繪本時代共同發心發力,共同擁抱這個全新的繪本時代,我希望這個時代從今天的長沙發起,以更強的力量助推十幾億中國同胞共同編織這份偉大的兒童閱讀事業之網。

如果你已經身在其中,我和你一起深感榮耀,如果你還沒有加入進來,那麼我送給你加繆的一句話:對未來最大的慷慨,就是把一切獻給現在!

為什麼要送給大家加繆的這句話,因為在我20歲時,我用法語讀完了他的《異鄉人》,今年我15歲的兒子用中文讀完了這本書。

我們兩個人通過一本書相遇在了一個空間。

我跟我兒子說:「兒子,你比媽媽提早5年遇到了加繆。」

他很感動。

我兒子不是被算法提議去讀加繆的,他是自己找到加繆的,難道他是真的自然遇到的嗎?

我覺得可能是,但是一定有我和他爸爸的因素,在過去15年里,把我們的氣息,我們的人文關懷,我們的愛好,我們的感情,一天一天無形地傳遞給了他,所以他會遇到加繆,而不是遇到算法推給他的那一位。

所以我想把加繆的這句話稍微修改一下,獻給所有的爸爸媽媽:「如果你想把最好的獻給你的孩子,請你最慷慨的和孩子進行閱讀。」

最後,讓我們一起擁抱一個值得期待的未知而美好的未來!

黃靜潔

中西合璧親子教育專家,著名音樂家、指揮家譚盾夫人,華東師範大學特聘「實踐導師」,冰心兒童圖書獎得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clVMXQBURTf-Dn559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