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要心臟移植的46歲律師,因為醫生的「幾句話」心臟又強壯起來了....

2019-09-29     浙大一院

心臟是人體重要器官之一,一旦出現問題,會帶來很多危險。但生活中,除了一些意外因素,很多心臟疾病都是由個人不良的生活習慣、生活方式而導致的。

每年9月29日是「世界心臟日」,今年的主題是「將心比心」,增強公眾對心血管疾病的認識,呼籲公眾從自身做起,關注自己以及家庭的心臟健康

個人預防與自我管理有多重要?

很多人都用事實給出最有力的證明


咳嗽氣喘,大律師查出了心衰

長興的汪先生(化名)今年46歲,4個月前,他在浙大一院心血管內科被診斷為擴張型心肌病,在醫生的治療和個人嚴格的自我管理下,竟「奇蹟般」地在四個月內一步步好轉。

13年前,汪先生辭去了工作,做了一名律師,事業乾得風生水起。「應酬,尤其是這幾年,幾乎天天都是飯局,有時候還得夜宵。」汪先生說,自己本來是不近煙酒的,也是換工作後才漸漸沾染上的,「香煙抽得也挺凶的,一天一包多。」

基本沒生過病的汪先生卻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反覆咳嗽氣喘,怎麼都不見好,人也總是沒力氣,稍微走久一點就很氣急。「當時不覺得有什麼問題,總以為是感冒,應酬多人吃力也是正常的。」汪先生回憶,直到今年春節期間,他躺在床上看電視,有好幾次都感覺喘不上氣、胸口很悶,「好像被什麼東西掐住脖子一樣,我覺得不對勁,連夜去了醫院。」

在長興當地,他被診斷為心肌病,並先後兩次住院治療,醫生建議他要做心臟移植。「我自己也上網查了,覺得還是要去大醫院看一下的。」

今年5月,他來到浙大一院心血管內科就診,「整個人是水腫的,臉色灰白,沒有力氣,看他說話就是中氣不足。」接診的副主任醫師王齊齊說,檢查發現他心臟左心室內徑有6.8厘米,射血分數(EF值)只有28%(正常值為50-70%),根據當地的其他檢查,判斷他是擴張型心肌病,「情況還是很嚴重的,因為心臟變大後,收縮功能就差了,心臟是在亂顫的,如果不及時治療,很可能因為一次過度用力導致惡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自我管理,心衰被「扭轉」

「根據當時的檢查,考慮到他尚未接受過系統規範的藥物治療,我們認為暫不需要移植,通過內科治療和嚴格的自我管理是可以有好轉的機會,我們大部分的心衰患者都是這樣得到病情控制的。」王醫生根據汪先生的情況,完善了6分鐘步行距離的測試,進一步評估心臟功能,並給他制定了治療目標和藥物治療方案。

最重要的一點,在王醫生的建議和要求下,汪先生拿回去三張自我監測表,一張一個月,每天嚴格記錄自己心率、血壓、體重、服藥情況等,另一方面告知改善生活方式包括戒煙戒酒,調整飲食,吃得很清淡(每天鹽攝入量小於5克),控制飲水(每天控制在1.5升左右)等,也減少了應酬。最後還開出運動處方,每天半小時左右的有氧運動,包括散步,騎車等,避免劇烈運動。

「每天都有在認真記錄,出差時也會把血壓計和體重秤帶上,如果指標出現波動,我就會馬上發給醫生看,讓她幫忙評估下是否需要調整。」汪先生說,「浙一的醫生非常強調自我管理,告訴我只有控制好這些指標,改善心臟的藥物才會起效,心臟才有縮小的機會,心功能才會有所好轉,這給了我很大的希望和動力,畢竟我還年輕。」

經過3個月的規範治療,第一次複查,超聲顯示心臟結構已經恢復正常,射血分數達到57.8%,體重也減了6斤,6分鐘步行距離也從原來的300米提高到了430米,跟正常人幾乎一樣。「總體來講,恢復超出我們的預料,這跟他嚴格的自我管理離不開,但是心功能的改善還是需要一個長期堅持的過程,不能隨便停藥。」

在浙大一院,大部分心衰患者通過醫生藥物治療、科普教育、自我管理,病情都好轉了,汪先生只是其中一個代表。那些小部分沒有得到有效改善的,會有心臟再同步化治療,會有植入式除顫儀的治療甚至心臟移植,總體來說,心衰治療已經越來越有希望。

王醫生表示,每天記錄個人的血壓、心率、體重等數據,可以及早發現心衰、及早指導心衰藥物調整,但當前心衰患者治療的困境之一就是缺乏良好的自我管理。「離開自我管理,單純靠藥物治療好轉的幾率很低。每次看到心衰患者好轉,我都會鼓勵他們說,是他們的自我管理和自律給自己帶來了新生。」


警惕!這些人群易「中招」

我們常把心臟比喻為動力系統,心力衰竭相當於心髒動力不足,整個身體機能運轉難以支撐,對生命有很大威脅。心衰是各種心臟疾病的嚴重表現或晚期階段,包括冠心病、心律失常、瓣膜疾病、尿毒症患者等等,最後都可能出現心衰。

高血壓是心衰最常見、最重要的危險因素,我國心衰患者合併高血壓的比例為50.9%,長期有效控制血壓可以使心衰風險降低50%;

糖尿病是心衰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尤其女性患者發生心衰的風險更高;

血脂異常者、肥胖人群、抽煙喝酒的人,心衰發生的風險也很高,控制體重、戒煙限酒有助於預防或延緩心衰發生。

這些人群一定要注意預防心衰,定期檢查心臟結構和功能。


胸悶氣喘乏力?了解心衰症狀

目前認為心衰是慢性、自發進展性疾病,大部分心衰患者其實很早就發病了,但最初可能由於人體代償,症狀並不明顯,而等到症狀顯現,往往情況已經比較嚴重了。普通人如果出現這些症狀,就要警惕,儘快到醫院檢查確診。

不同程度的活動能力下降。目前最常用的紐約心功能分級就是按照「活動能力」分級的,如果出現體力活動受限,如心悸、氣喘、胸悶甚至不能活動,就要到醫院檢查一下心功能是否異常。

爬樓梯或睡覺時的呼吸困難、長期咳嗽,可能是左心衰竭的症狀。

體表淤血、下肢水腫、噁心嘔吐、腹脹等症狀,則可能是右心衰竭的表現。


呼籲增強自我管理意識

心衰患者除了根據醫生的建議進行藥物治療或其他器械治療外,最重要的還是自我管理。「心衰病人如果沒有規範治療、綜合管理,5年生存率比某些惡性腫瘤還要低。」王齊齊介紹,管理心衰是一項長期且複雜的工程,需要醫患雙方的共同努力,是貫穿於整個過程的,不僅僅是生病後要加強管理,更要「防病於未然」,平時要增強自我管理意識,改善生活方式、控制各項指標

在《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018》中,心衰管理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出現,目前浙大一院依託房顫中心的平台,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心衰患者自我管理體系,幫助很多心衰患者「扭轉」病情。醫生強調,不僅僅是心衰,任何疾病,自我管理都是至關重要的,會帶來很大的獲益

小貼士:低鹽飲食是什麼概念?我們可以用有刻度的勺子來定量每天可食用的鹽量。

或者通過一些日常食物來直觀地認識一下。




本文為浙大一院原創;歡迎轉發,轉載請聯繫

指導專家:心內科副主任 鄭良榮主任醫師

鄭良榮專家門診時間:周一上午

王齊齊專家門診時間:周一上午、周三上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sS2le20BJleJMoPMN_2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