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軍2萬精銳北伐,打到天津全軍覆沒,四大原因註定無法取勝

2019-07-02     有歷史

太平天國起義的歷史中, 曾有過一段異常慘烈的失敗。這次失敗中,太平天國葬送了2萬多的精銳部隊,其擴張戰略也受到嚴重挫折。

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被曾國藩俘獲後,在其招供書中提到過天國十誤,其中前三誤,都是說這場失敗的戰役。

這次大挫敗,就是發生在1853年的太平天國北伐戰役

1853年尚處於太平軍戰鬥力鼎盛的時期,清軍基本上處處被動,處處失地。但唯獨這場大戰,太平軍以完敗告終。箇中原因究竟如何呢?我們且來一探深淺。

1853年5月,在定都天京後不久,太平天國便分兵進行北伐和西征。北伐軍的統兵大將是天官副丞相林鳳祥、地官副丞相李開芳、春官副丞相吉文元三將,兵力約2萬餘人。

大軍出師北上,相繼經過安徽、河南,山西,攻入直隸,一度打到天津靜海,給清廷造成極大震動。

咸豐皇帝決沒料到太平軍有如此之大的勇氣,居然一路打到京師附近。清廷當局立刻宣布京師戒嚴,急調察哈爾、蒙古等部兵出京迎擊太平軍。

太平軍自5月戰至10月,因為沒有後援,遂在靜海紮營固守,希望後方派兵來支援。

清軍在蒙古悍將僧格林沁率領下,將太平軍擊退。至次年2月,洪秀全、楊秀清派7500援兵北上,林鳳祥、李開芳分兵,林率部固守於東光縣連鎮,李則率精銳騎兵南下接應援軍。誰料援軍已經在臨清被清軍擊潰,李開芳便在高唐固守。後來堅持到1855年,兩萬太平軍全被清軍殲滅。林鳳祥、李開芳被俘後凌遲處死。

以往有人認為,太平軍同時期西征的兵力有數十萬,北伐兵力卻僅二萬,所以北伐是一支偏師,只是用來牽制清軍北方主力南下。然而,林、李、吉三將所率兵力,全都是太平軍的精銳,其質量並不次於西征大軍。那麼失敗原因到底何在呢?

第一,全國形勢不適於迅速北伐

太平天國雖然在南方掀起滔天巨浪,但在北方影響並不大。淮河以北基本沒有什麼影響力。北方民風向來持重,不喜倡亂。清朝也一直在對太平天國進行反動宣傳,將其等同於逆亂之賊,民間一直對太平天國很害怕。

北伐的太平軍並沒有認識到這一形勢,採取了純軍事路線,到了北方後,軍事進展甚是順利,忽視了宣傳發動,所過之處,民眾皆以亂賊視之。而且太平軍與前朝起義軍不同,有拜上帝教這樣的半土半洋的宗教成分,北方民眾並不接受,太平軍有時對百姓十分粗暴,導致百姓反感。有些地方聞聽太平軍要來,竟然「人民逃亡、十室九空」。太平軍所過之處,處處皆是敵人敵境,只能是越打越弱。

第二,軍事力量對比不利於太平軍

太平天國定都於天京後,一部分領導人滋生了輕敵思想,認為清朝不過如此。以至於做出不切實際的軍事部署,希望兩線並進,一舉消滅清朝。北伐軍的使命就是攻入北京,掀翻清朝統治中心,並不是所謂的牽制清軍主力。

但當時的形勢其實並不樂觀。清軍主力在南方與之作戰,雖說連戰連敗,但仍能一直尾隨太平軍陰魂不散。就在太平軍剛剛建都,清將向榮就在10天後,在南京孝陵衛建立了江南大營,緊緊盯著天京不放。而向榮只有區區一萬七千人,太平軍竟未能集中力量一舉將之摧毀。後來清將琦善還在揚州建立江北大營,太平軍主力西征,也沒能力迅速解決之。一南一北兩個大營,始終如尖刀一樣卡著天京的脖子。後來太平軍雖能一度打破兩個清軍大營,但清軍總能恢復,說明雙方的軍力對比實在伯仲之間。

從具體的兵力對比上也能看出差距,清軍北方總兵力約有90餘萬,南方用於對付太平軍的也有50餘萬。太平軍雖能屢敗清兵,但無力全殲。在此形勢之下,以少量精銳兵力進行搏命般的長途進攻,無異於送死。

第三,戰術出現失誤

太平軍出師北伐,由於兵力不多,隨軍攜帶的器械物資也不多。特別是攻城器具很少。這種安排,適於打快速突進的戰鬥,遇堅城不能戀戰,在最短時間內打到北京,就能達成極大效果。

但林鳳祥、李開芳犯了一些嚴重錯誤。進入河南後,他們仍像當初太平軍起事時一樣,遇到大城就要進攻。起初一路順利,2個月時間就打到河南東部重鎮歸德府(今河南商丘),並將之攻下。後來繼續西進,打到懷慶府(今河南沁陽),從7月初打到9月,因為城堅池深,城內清軍抵抗又十分堅決,太平無奈只能撤圍西上。

這兩個月的無謂消耗,讓清廷得以從容調撥兵力加強防守。而太平軍也失去了從河南或山東直上北京的捷徑,被迫進入山西,繞遠路進入直隸。如果當初就選定最佳路線,以最小代價快速北上,說不定又是一番局面。

第四,太平軍諸部配合嚴重失誤

1854年2月,太平軍在天津外圍被僧格林沁擊敗,孤立無援,只好撤兵南退。

這一消息報到天京,洪秀全、楊秀清苦於江南江北大營的鉗制,西征戰事又遲遲未決勝負,兵力處處吃緊,東拼西湊後只抽出7500援兵,派曾立昌、陳仕保、許宗揚三將率領,北上救援北伐軍。

此時,太平天國的總指揮部,應當對兩路軍隊進行統一協調,將主要信息送達兩軍統帥。但因為北伐軍始終處於被圍逼狀態,天京方面的任何信件都無法送達,林、李二將對天京的總部署一無所知。曾立昌的援軍進到何處、戰役安排也都一無所知。

而曾、陳、許三將對北伐軍的具體戰況、所處位置也一無所知,兩軍都想相互靠攏,卻缺乏彼此呼應。曾部援軍攻克山東臨清後,城內軍糧、彈藥都被焚燒一空,清軍也死死阻擊,曾立昌無法獲知北伐軍的具體所在和戰況,在補給全無的情況下,根本不敢繼續北上,於是做出了南撤的決定。而正是這一決定,最後擊垮了北伐軍的意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sO31RWwB8g2yegND5l_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