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數:5058 | 閱讀時間:約9分鐘
復仇者聯盟第一階段之後,迪斯尼的瘋狂票房之旅也暫時告一段落,不過老辣的迪斯尼早就備好了替補——經典動畫翻拍,所以今年《小飛象》、《阿拉丁》和《獅子王》接連發射,可惜票房冷落,表現平平,沒能撐起漫威空擋的票房擔當。不過這也不怪迪斯尼,雖說自古新人勝舊人,但經典翻拍這事實在是一個吃力不討好的活計,很多翻拍都是慘談收場,但也有很多翻拍卻是票房口碑雙豐收,甚至很多觀眾都不知道這是翻拍之作,所以今天老闆就來盤點下那些經典的翻拍作品(排名按時間順序):
《一個明星的誕生》|A star is born(1954)
你可能沒有想到今年初LADY GAGA和布拉德利·庫珀主演的同名電影竟然是一部電影的第四次翻拍,這部電影就叫做《一個明星的誕生》,這部電影第一次登陸大熒幕是在遙遠的1937年,而我們今天講的這部便是1937年版的第一次翻拍作品,也是這個系列翻拍作品中口碑最好的一部,影片的故事很簡單,就是講述一個冉冉升起的女星與一個日薄西山的男星的忘年愛情故事,作為早期電影,在技術手段落後的年代,演員的表演反而真摯感人,在這部長達近三個小時的電影里,女主角朱迪·嘉蘭奉獻自己從影的最佳表演,可惜在後面的獎項角逐中輸給了格蕾絲·凱利,從此一蹶不振,所以這部電影也可以說是這位命運多舛的好萊塢女星的人生寫照了。
Lady gaga與布拉德利·庫珀第四次翻拍《一個明星的誕生》
這部之後《一個明星的誕生》於1796年再次翻拍,由當時紅透好萊塢的芭芭拉·史翠姍主演,從第一部到第四部,歷時近百年,可謂穿梭了整個人類的電影史,而且每一次翻拍都會根據當下的文化環境和演藝圈情況進行改編,這一系列可謂好萊塢的斷代史。
《荒野大鏢客》|A Fistful of Dollars(1964)
《荒野大鏢客》是義大利著名導演塞爾喬·萊昂在好萊塢的揚名之作,他以義大利式的電影拍攝手法讓30年代興起50年代沒落的美國西部片重新煥發新的生機,並讓克林德·伊斯特伍德開啟了自己的巨星之路,也讓R星的《荒野大鏢客》遊戲有了厚重的文化和受眾根基,影響力十分深遠。但這部開天闢地的大作卻也是一部翻拍電影,只不過它換了一身行頭,把武士刀換成了牛仔帽,沒錯,這部經典的西部電影翻拍自傳奇導演黑澤明的《用心棒》。
黑澤明大導演的《用心棒》
兩者相距僅三年而已,故事結構和劇情大致相同,都是講述漂泊浪客周旋在小鎮兩股惡勢力中解救小鎮居民的故事。但兩者的風格和意境卻猶如東西方文化差異般的迥然不同,不過這個沒有授權的翻拍還是讓雙方對簿公堂,讓《荒野大鏢客》少了不少製作經費,但萊昂依舊為我們呈現了一部經典傑作,而且隨後拍攝了《黃昏雙鏢客》、《黃金三鏢客》,並稱「鏢客三部曲」,還有更後面的「往事三部曲」,其中就有被影迷奉為圭臬的《美國往事》。
《變蠅人》|The Fly(1986)
這部由傑夫·高倫布主演的恐怖片可謂很多80後的童年陰影,故事講述一個科學家發明「物體傳輸機」,在進行人類傳輸時使用自己做實驗,但實驗過程中,傳輸倉內飛入了一隻蒼蠅,導致科學家與蒼蠅合為一體,進而變化為蒼蠅人。電影中男主角逐漸腐爛的鏡頭在當時還沒什麼血腥電影的時候可謂讓人記憶猶新、噁心不止。
1958版《變蠅人》
其實這部高能的恐怖片是翻拍自1958年的同名電影,只不過老版變蠅人更注重探討倫理道德,而非感官上的刺激。所以,老版變蠅人扮相可謂非常的寫實,儼然是一部科教片。
《三個奶爸一個娃》|Three Men and a Baby(1987)
育兒這項事情在社會上普遍認同是女性更在行,而交給男人則會鬧出許多的笑料,電影製片人們自然不會放過這麼優秀的題材,而《三個奶爸一個娃》便是這類型里的翹楚之作,影響非常深遠,到如今也仍有類似的劇集及電影上映。比如我們國內的《寶貝計劃》、《三個奶爸》等等。
法國版《三個男人和一個搖籃》
美國版的《三個奶爸一個娃》翻拍自兩年前法國電影《三個奶爸和一個搖籃》,美國版少了法國的浪漫溫馨,豐富了笑料,因此在流傳度及消遣度上高於原版不少。
《十二猴子》|12 Monkeys(1995)
這部作品被譽為20世紀90年代最出色科幻片的確名不虛傳,時間旅行銜接循環的梗在當時來看簡直驚艷,主演布魯斯·威利斯十幾年後主演的《環形使者》雖然題材相似,但卻已經沒有90年代人們看到的那番感覺了。不過這部腦洞大作並不是獨創,而是翻拍自1962年的法國科幻短片——《堤》
1962《堤》
影片講述的是公元2035年,人類被12隻猴子軍研製的一種病毒侵襲,大部分人類都在這場病毒災難中死亡,只有少數人僥倖逃生,但也只能在陰暗的地下,苟且偷生。 科學家們決定派人穿越時光回到1996年追查12隻猴子軍的來歷。相比原作《堤》實驗般的靜態畫面組合,《12猴子》導演特里·吉列姆用他的濃烈的個人色彩和詭異的視覺風格將其改寫成了一幕乖張辛辣卻悲情無比的諷刺劇,主角科爾用自己的生命和愛在時空里畫了一個無始無終的圓圈。
《木乃伊》|The mummy(1999)
在盜墓小說還不流行的20世紀末,這部《木乃伊》可謂盜墓類型電影的翹楚,沙漠奇景、古埃及文明、墓穴探險,底蘊深厚的故事背景和逼真的cg技術,高智商天然呆女主+幽默風趣老司機男主,好萊塢90年代奇幻動作冒險片的構思和創意真是無敵了,劇情緊湊的讓人完全看移不開眼。讓人看起來大呼過癮。不過這部電影依舊是一部翻拍製作,而且翻拍的還是年代非常久遠的1932年版《木乃伊》
1932版《木乃伊》
99版和32版的故事大綱基本一致,都是講述木乃伊愛上轉世埃及公主的故事,相比於99版著重科幻冒險與打怪,32版的則像是愛情片,也可能是受限於像是的技術手法,但你覺得當時的觀眾看到這部電影和我們看到99年的那版,哪個會帶來更大的震撼呢?
《芝加哥》|The Chicago(2002)
這部電影是好萊塢歷史上唯二獲得過最佳影片的歌舞片,另外一部是1962年的《霧都孤兒》,不過這部電影並不是一出傳統意義上歌頌真善美或者愛情至上的歌舞劇,甚至在歌舞的表現以及側重方面,《芝加哥》表現得並不出色;而在揭露社會現實和嘲諷這一意義上,它比一般的歌舞大片有過之而無不及,而這也是它獲得奧斯卡青睞的主要原因。
1927年版《芝加哥》
《芝加哥》翻拍的是1927年的同名電影,這兩部電影都是根據一樁真實案件改編而來:1926年,芝加哥發生了一起重大謀殺案,嫌疑犯在律師高超的法庭手段幫助下被判無罪,逍遙法外,並因此成為當時的風雲人物。記者穆玲·達拉斯·華金斯深入調查案件始末,出色的完成了新聞報道,以此為藍本創作了話劇《芝加哥》,取得巨大轟動。
《辣媽辣妹》|Freaky Friday(2003)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這種互換身體的電影越來越少了,其實這種融合了科幻喜劇和家庭倫理的題材是非常有市場的,《辣媽辣妹》便是此中的佼佼者:強勢媽媽和叛逆女兒經常吵架,然後因為機緣巧合呼喚了身體,體驗了對方的生活,感受到了對方的不容易然後和解。當年還是偶像派的林賽·羅韓和《真實的謊言》女星傑米·李為我們奉獻了精彩的演技,兩人非常自然地在母親和女兒之間切換,而沒有讓你感覺絲毫的不自然。
1995版《辣媽辣妹》
林賽·羅韓的這部代表作翻拍自1995年的同名作品,相較於林賽·羅韓版的俏皮輕快,1995版更注重家庭的溫馨以及音樂的渲染,因此林賽·羅韓版的觀賞性和娛樂性更強,當然說教意味兩者是不相伯仲。
《查理的巧克力工廠》|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2005)
當年老闆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已經是成年人了,但是看完還是憧憬著能夠抽到巧克力金券,去遊覽查理的巧克力工廠,這部電影的經典之處在於通過特效技術還原了很多孩子心中的夢想——一座什麼都有的糖果工廠,而且生產方式還是那麼趣味十足。加上強尼·德普的精湛演技,把威利旺卡的那種孤僻的天才氣質詮釋的惟妙惟肖,非常推薦給有孩子的家庭一同觀看。
1971版《歡樂糖果屋》
而《查理的巧克力工廠》翻拍的是1971年的《歡樂糖果屋》,這部電影在西方尤其是美國也是影響深遠的作品,雖然當時特效乏力,但是影片更注重童真和趣味性,所以當時的小朋友們依舊看的津津有味,成為了他們心目中最重要的童年回憶之一,即使是現在,《歡樂糖果屋》主演吉恩·懷爾德在這部電影里的扮相還被很多人作為表情包使用。
《金剛》|King Kong(2005)
依靠《指環王》三部曲揚名好萊塢的彼得·傑克遜在2005年重啟了這部好萊塢標誌性的電影,《金剛》的第一次面世是在1933年,當時的特效師威爾斯·奧布萊恩採用定格動畫加模型的方式展現了兩個行動的人「同場觀看」三種不同動物打鬥,在當時的觀眾來說可以說是奇觀了。
1933版《金剛》
1976年,《金剛》被第一次翻拍,除了女主更美艷、模型更精緻之外,乏善可陳。直到2005版的《金剛》再次為我們帶來那個遙遠時代的狂獸,不過時過境遷,動物怪獸電影在當時已經屬於末流,但彼得·傑克遜對於特效的精準把控還原了一個真實的金剛,尤其是骷髏島上的那些怪物歷險更讓人印象深刻。
《決鬥尤馬鎮》|3:10 to Yuma(2007)
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由克里斯蒂安·貝爾飾演的窩囊壓抑男蛻變成英雄的過程,而背景是恃強凌弱的美國西部時代,整部電影的雄性氣息使人荷爾蒙急劇迸發,蒼涼的配樂令人心潮澎湃。是近幾十年不可多得的西部片佳作。
1957版《決鬥尤馬鎮》
第一部《決鬥尤馬鎮》來自1957年,那個時候還是美國西部片的巔峰時代,電影本身是一個挺簡單的西部雙雄小品,故事流暢,運鏡靈活,畫面的明暗對比很漂亮,看著像黑澤明的時代劇,台詞內容大於畫面內容。
《我是傳奇》|I Am Legend(2007)
威爾史密斯這部代表作仿佛是一種全新的末日電影模式——一個人的末日的開創者,但其實,早在1964年,電影《地球最後一人》便已經演繹過了,《我是傳奇》是對這部電影的重新加工和還原。
1964《地球最後一人》
1964年的《地球最後一人》除了是《我是傳奇》的古早版本,據說更是《活死人之夜》的藍本。政治隱喻味濃,消滅異端的主題。沒有威爾史密斯那種快溢出熒幕的英雄主義,也無需特效打造的可怕吸血鬼。只有男主一個人的表演,更加的蒼涼而寂寥。
《生人勿進》|Let Me In(2010)
如果翻拍的目的在於將原作本土化並保留其精髓,那這版美國版的《生人勿進》相較於瑞典的原版表現力有過之而無不及。不知道為何好萊塢非常擅長翻拍歐洲經典電影,而且翻拍的效果都很不錯,除了這部《生人勿進》,還有《龍紋身的女孩》以及我們前面所提到的《三個奶爸一個娃》等等很多電影,但在翻拍亞洲電影的時候變明顯欠缺了原作的精神氣,如《午夜凶鈴》《無間道》等等,這應該就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所在吧。
瑞典版《生人勿進》
歐洲人似乎天生浪漫,所以《生人勿進》這種驚悚吸血鬼電影也能拍成兩小無猜的清新愛情童話,顯得過於沉悶了一些。而美版的《生人勿進》便是故事高於情感,血漿用量也足,更驚悚也更有懸念性,尤其是最後的開放式結局更讓人回味無窮。
《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2012)
維克多·雨果的這部不朽名著自誕生之日起便被不斷地登上舞台熒幕,可以說是歷史上翻拍及改編次數最多的文學作品之一了,但在眾多的翻拍作品中,2012年的《悲慘世界》無疑是最為經典的。宏大華麗的場景加上音樂劇的展現方式,讓人在即使熟讀原著的情況下依舊能夠被感動,幾位主演也是又演又唱,連不善歌舞的硬漢羅素·克勞都開腔了,誠意滿滿。奧斯卡獲獎導演湯姆·霍珀採用了超多的特寫鏡頭,鏡頭總是牢牢的抓住演員們的臉,這也讓眾人的演技有了發揮的空間。影片在氛圍營造,演員的演唱情緒和感染力都很出色,淚點低的人能夠抹淚七八次。
《奇幻森林》|The Jungle Bookes(2016)
這同樣是一部翻拍自迪斯尼經典動畫片的電影作品,故事本身並不出彩,但依靠逼真的動物CG特效製作出了大氣恢宏的動物世界,人,動物,自然的得神奇還原,這部電影還是非常值得一看,票房成績也很優秀,所以這就很奇怪,同樣是對經典動畫的技術升級,同樣是升級動物的質感,但《獅子王》卻沒有這種待遇了,難道僅過了3年,觀眾的審美品位竟又有了顯著的提升?
1967年動畫版《森林王子》
翻拍原型是1967版的《森林王子》,這是一部溫馨又可愛還好聽的動畫片,穿插的歌舞是典型的60年代好萊塢歌舞片風格,故事簡單,看點主要在於各類擬人化的動物角色上。
《小丑回魂》|IT: Chapter 1(2017)
這部電影的源頭是史蒂芬霍金的同名恐怖小說,故事並沒有多恐怖,而是在講別的,有種看恐怖版「與我同行」的感覺。當恐怖片看,可能會有點小失望,不過有幾場的戲拍的很不錯,特別是那種孩子內心的恐懼,小丑衝出銀幕那場戲,裸眼3D般的恐怖感不輸貞子從電視機里爬出來的體驗。而且這部電影在俄羅斯還被漢堡王給告了,說太像麥當勞叔叔,有打廣告的嫌疑,不過老闆更覺得這個小丑形象是肯德基爺爺眼中的麥當勞叔叔。不過這部電影還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7億多美元的票房讓其成為了史上最賣座的恐怖片。
在2017版之前的1990年,《小丑回魂》便被推上了大熒幕,不過當時的小丑顯然缺乏2017版的威懾力,用觀眾的話來說,感覺充滿了無辜感,不知道到底是加害者還是被害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