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含泱:王季遷的傳奇人生與藝術革新

2021-03-03     歷史研究

原標題:鍾含泱:王季遷的傳奇人生與藝術革新

王季遷(C.C.Wang,公元1907~2003年),20世紀首屈一指的旅美華人收藏家、鑑賞家與畫家,其旅美生涯不僅實現了藝術創作上的「大器晚成」,也為美國20世紀中國書畫的收藏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其鑑藏章印文「非南非北亦古亦今」,可謂是對他傳奇一生的總結。

王季遷鑑藏印 「非南非北亦古亦今」

本文節選自《美成在久》第38期『「非南非北亦古亦今」:王季遷旅美生涯與美國二十世紀中國書畫收藏』一文,作者鍾含泱為德國海德堡大學東亞藝術史與義大利威尼斯大學跨文化歐亞研究雙學位博士候選人。

早年二三事

王季遷出身自江蘇蘇州吳縣東山石橋村莫厘王氏家族,祖上世代為官,乃書香門第,可謂「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因取《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而得名「己千」。

王季遷舊照

王季遷耳濡目染、幼承家學,十二歲便擅繪人物,十七歲即隨繼母拜表舅顧麟士(字鶴逸,自號西津漁父)為師,研習書畫。顧氏乃「過雲樓」 樓主顧文彬之孫,以畫聞名,工山水。

蘇州過雲樓 圖/來自網絡

1928 年,王季遷赴上海東吳大學修習法律,並成為大書畫家吳湖帆的入室弟子。他曾在《吳湖帆先生與我——並略談中國書畫的鑑定問題》一文中概述了這一機緣:

「有天,在蘇州護龍街的一間裱畫肆中,偶然見到吳湖帆先生的大作。其畫面上筆墨之清潤、結構之精妙,頓時吸引了我。當世有這樣高明的大手筆,我不禁心嚮往之。即向至友潘博山先生打聽,他當下表示夙所熟識,便欣然陪我去上海嵩山路拜見了湖帆先生。當時湖帆先生態度極其親切,他索看了我的習作,便連連點頭,認為我的筆路和他有幾分相近,即破例地錄為弟子,其實吳先生還沒有收過學生,我是『開山門』第一個。」

在1989 年與藝術史學家石守謙的座談中,王季遷還透露:

「那時候我白天跟吳湖帆老師學畫,結束後才到學校上課。但畢業之後,我對律師工作不感興趣,做了兩年事就不繼續工作了,我從十四歲開始畫到現在,一直沒有停過。」

王季遷對書畫的熱愛始自家庭薰陶,青年時期,他又遇到了引領其進入中國頂級鑑藏圈的恩師吳湖帆。在吳湖帆的「梅景書屋」,王季遷結識了諸多與他的老師交往密切的藝術家和收藏家,也獲得了許多飽覽珍貴字畫與典籍的機會。經年累月,王季遷的畫技與眼力自然日漸精進。

吳湖帆舊照

1935 至1936 年,國民政府聘請吳湖帆、葉恭綽等11 名專家,評審、甄選故宮博物院的書畫珍品,赴倫敦舉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經由吳湖帆提攜,王季遷被聘為顧問,當時他還不滿三十歲。在此項目的推進過程中,王季遷結識了時任德國駐滬領事文德雯的夫人、德籍藝術史學家孔達(Victoria Contag)女士。孔達慕吳湖帆之名,常出入吳家,作為吳湖帆高足的王季遷與孔達志趣相投,便開始教授其書畫與鑑定。

隨後,王季遷還與孔達合作,歷時三年,一邊攝製故宮博物院送倫敦參展的書畫,一邊遍訪各地藏家,搜集整理明清畫印,最終在1940 年1 月經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了《明清畫家印鑑》一書。《明清畫家印鑑》是王季遷在鑑藏界嶄露頭角之名作,也是第一部向西方全面介紹中國明清書畫鑑定的專著,至今仍被視為品鑑明清書畫的重要參考資料。

王季遷與孔達(Victoria Contag)合著

《明清畫家印鑑》封面

旅美生涯

1947 年,在推崇西方美術的劉海粟的鼓勵下,王季遷與藝術家張碧寒、收藏家丁惠康二人首次赴美。據王季遷在《寶武堂藏畫序》中記載:

「劉海粟倡導藝術革命,以叛徒自命,盛稱歐西塞尚、哥庚、梵谷聲藝煊赫,復侈譚當代馬帝司與畢卡索為創作巨擘;聞者以為異論,余則立意浮海廓我見解焉。公元一九四七年,余游日本,訪博物院,瀏覽公私所藏中外名畫,繼至美利堅合眾國,亦遍觀博物院館陳展寶績,如是者一年。」

1948年王季遷攜妻子鄭元素與兩個年幼的女兒先移居香港,再乘貨輪遠赴美國,並於1949 年正式在紐約定居,就此開啟了他「大器晚成」的旅美生涯。

王季遷 《抽象2》 1995年 私人收藏

王季遷剛到紐約時生活十分困窘。據其孫王義強描述,為了照顧英文生疏的妻子與兩個年幼的孩子,王季遷經常接一些繪製裝飾圖案的設計類活計維持家庭開銷。另外,根據藝術史學家蘇立文(Michael Sullivan)的記述,王季遷初到美國期間還曾靠教授中國繪畫與從事房地產生意貼補家用。

雖經濟拮据,王季遷卻並未放棄自己對藝術的追求,繁忙工作之餘還在紐約「藝術學生聯盟學院」(The Art Students League of New York)進修,抽象表現主義流派的代表畫家傑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也曾是這一學院的成員。

傑克遜·波洛克 《鍊金術(Alchemy)》 1947年

威尼斯佩奇古根海姆博物館藏

在藝術學生聯盟學院,王季遷修習了包括寫生、油畫等在內的傳統西方繪畫課程,在精進西方繪畫技法的同時,也更深入地了解了包括印象派、後印象派、野獸派、立體主義等豐富多彩的西方現代藝術流派,並於1950 年在紐約華倫克斯畫廊(Warren E. Cox Gallery)成功舉辦了首個在美個展。王季遷的藝術創作自此發生蛻變,逐漸形成了融貫中西、獨樹一幟的個人風格。

王季遷 《山水94》 1969年 私人收藏

藝術革新

20 世紀50至60年代的紐約正值抽象表現主義熱潮,這一流派形而上的藝術理念與中國山水文人畫的精神內核暗相契合,對當時包括張大千、趙無極、朱德群等在內的諸多僑居海外的華人藝術家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兼具中西文化背景的王季遷無疑也身在其中。

張大千 《納嘉納福大瀑布(Niagara Falls)》

1953年末~1954年初 王方宇與沈慧藏

西方現代藝術的啟迪使王季遷加強了對色彩的運用以及對畫面肌理的處理,而多年來紮實的傳統繪畫訓練則令他自始至終高度注重對筆墨的把握。王季遷曾言:「筆墨是中國畫的語法,也是壯大美觀中國畫的基礎。筆墨和中國畫是融合在一起的,尤其是山水畫。」

王季遷示範董源披麻皴

他在中國傳統山水與美國戰後的抽象表現主義這兩種從創作媒介到表現手法都截然不同的藝術之間,找到了彼此的聯結內核——一種超越具象表達的抽象形態,注重藝術家不受形式與框架約束的自我意識的呈現,強調即興創作的自由意志與渾然天成的整體氣韻,而非恪守固有的繪畫技法與理論。

王季遷的「畫語錄」

在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下,王季遷的「心境」山水應運而生。1977年由賽克勒基金會(Arthur M. Sackler Foundation)舉辦和1988 年在西雅圖亨利畫廊(Henry Art Gallery)開幕的兩場王季遷個展,展覽圖錄分別取名為「心境山水:王季遷山水作品」(Mountains of the Mind: The Landscape Paintings of C.C.Wang)和 「心境山水:王季遷繪畫作品」(Mind Landscapes: The Paintings of C.C.Wang)。

王季遷畫冊書影

兩次展覽皆選用「心境」一詞形容王季遷的山水作品,與藝術史學家方聞論述中國書畫發展史的著作《心印》(Imprint of Mind)有異曲同工之意——即強調對中國山水畫人文精神的溯源,所謂「文人藝術家的成功既不在於精湛的技法,也不在於動人的構思,而是在於深刻的思想以及藝術家內在自我旨趣的天然流露」。

王季遷 《山水464》 1983年 Peter Neaman藏

以中國傳統水墨畫的筆法為基礎,王季遷進一步在自己的山水畫實驗中融合了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的豐富色彩與其即興處理的「偶然性」 畫面效果。不過,與傑克遜·波洛克等擅用油彩「滴畫法」(drip)的「行動繪畫」(action painting)藝術家們不同,王季遷始終鍾情於運用中國傳統水墨的作畫媒介與材料。他常以揉紙蘸墨,然後拍打、按壓在畫面上,從而製造出豐富的層次。

王季遷 《山水469》 1983年 私人收藏

這也得益於王季遷與其同時代華人藝術家的密切交遊與溝通。王季遷曾在「心境山水——王季遷山水作品」 的一幅參展作品旁寫道:

「這幅畫的用紙與一般紙張的材質不同,所以能創造出與眾不同的畫面效果。我是從當代中國藝術家劉國松那裡學習到如何呈現此種效果的。他常運用這類紙,所以也給了我一張進行藝術實驗。」

與創立「五月畫會」,以粗筋棉紙開創獨特現代水墨畫風的劉國松相似,王季遷常常在作畫前將紙張揉皺,有時還會對畫紙進行雙面上色,以求拓印出最完美的肌理。王季遷致力於以傳統的中國水墨繪畫媒介,藉由獨樹一幟的作畫手法,將西方現代藝術的諸多概念與元素巧妙地融合於其自身的山水畫實驗。

王季遷 《山水498》 1984年 私人收藏

20 世紀下半葉,張大千也受抽象表現主義的「半自動繪畫」(semi-automatic painting)影響,進行了與之相近的潑墨潑彩試驗,豐富了傳統中國繪畫的表達。

張大千 《青綠潑墨山水》 1965年 台北歷史博物館藏

與之不同的是,王季遷的「心境」山水更具有一種傳統中國文人自我克制式的表達。他後期的山水作品儘管常常大面積敷彩,卻鮮有張大千潑彩中那份流動的絢爛,他的山水所彰顯的更接近於一種磅礴、厚重的氣韻。

王季遷 《山水884》 1985年 高美慶藏

以糅雜著西方現代藝術描繪光影、色彩的繪畫語言,嘗試著去再創作以范寬、董源為代表的北宋山水畫中的名山大川,去重新詮釋以倪瓚、吳鎮為首的元代文人畫充滿「逸氣」的「有我之境」。

(傳)董源 《溪岸圖》五代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sNEy9ncBDlXMa8equ2v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