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學東:NFT的這趟快車來了,你上還是不上?

2021-05-12     歷史研究

原標題:馬學東:NFT的這趟快車來了,你上還是不上?

NFT的熱度能持續多久,這種投資和投機的需求能不能一直延續下去是個很關鍵的問題。

3月12日,藝術家Mike Winkelman(網名Beeple)的作品《每天:最初的5000天》(Everyday: The First 5000 Days)在佳士得拍出了6934.625萬美元(42329.453以太幣,ETH)的天價,這個令人震驚的價格不僅創出了畢普(Beeple)個人作品拍賣價格的新高,同時也讓畢普成為僅次於傑夫·昆斯和大衛·霍克尼作品拍賣價格第三高的在世藝術家。購買畢普這件作品的買家米塔科萬(Metakovan,本名Vignesh Sundaresan)和圖巴朵爾(Twobadour,本名Anand Venkateswaran)正運營著世界上最大的NFT基金,他們兩人認為畢普這件13年半才創作出來的作品應該值1億美元。畢普作品的高價成交立刻讓NFT成為藝術圈熱議的話題。

藝術家Beeple的巨型拼貼NFT作品《每一天:前5000天》以6900萬美元在佳士得線上拍賣專場中成交

Beeple作品《每一天:前5000天》之一

不過,這兩位高調的印度買家在這次的拍賣之後強調:「我們的拍賣行為是對藝術行業中白人精英文化的挑戰,我們認為大多數情況下藝術行業這個『調色板』是單色的,我們想在這個調色板中加入一抹『紅褐色』。」他們的聲明頗具反種族歧視的意味。拋開這種言語上的聲明,他們的行為其實更值得我們關注。其實就在他們在佳士得競買到畢普作品的前兩周,米塔科萬和圖巴朵爾還曾經以220萬美元購買了必普的20件NFT作品。2020年12月畢普作品在Nifty Gateway上拍,一共有12位競買者,但最後被發現其中的11位帳號都來自於米塔科萬。他們購買的標的鎖定的都是畢普的作品,這種「坐莊」的手法顯得過於直白。

在拍品創新方面,佳士得拍賣公司始終走在其他拍賣公司的前面。2018年10月26日,佳士得就以43.25萬美元的價格將一幅由AI繪製的肖像畫《埃德蒙·貝拉米畫像》(Portrait of Edmond Belamy)拍賣出去。AI繪製的作品上拍雖然也在藝術圈內引起過一陣子討論,但受關注的程度顯然遠沒有這次畢普作品拍賣所引起的轟動。

悅·美術館「DoubleFat雙盈——首屆NFT加密藝術展」現場

不過,讓我們暫時忘掉6934.625萬美元的天價,仔細回味一下這次足以寫入藝術市場發展史的交易:拍賣的平台是佳士得公司,最終贏得標的的藏家是全球NFT最大基金的運營者,藝術家則是已經在Ins上有217萬粉絲的數字藝術家畢普。藝術家的選擇、平台的品牌號召力,高調亮相的買家,以及最終令人咂舌的高價,這一切是不是顯得過於完美了?在藝術品市場中,高價就能夠引起足夠的轟動、引起足夠的關注,當然也是「割韭菜」的前奏。

那麼究竟什麼是NFT?它為什麼能在一夜之內成為被藝術圈熱議的話題?NFT的英文是(Non Fungible Token),翻譯成中文的意思是「非同質化代幣」,它是區塊鏈和加密貨幣結合的產物。「非同質化」意味著每一個NFT代幣都具有唯一性,它是帶有加密證書的數字資產,加密證書能證明資產的所有權的歸屬,並且不能夠被人為的修改,因為它存在於去中心化的區塊鏈上。

一件藝術作品、一段音頻、一個遊戲、網站域名,乃至實物資產都可以被NFT。不過,如果仔細觀察目前國際上一些NFT交易平台上的藝術作品,絕大部分的作品並不是傳統的純藝術品,占主流的實際上是數字藝術作品,大多是動畫、GIF的表情包或者一幅經過PS處理的圖片。這與目前國內外藝術品市場中交易的主流是純藝術和工藝美術品是有很大區別的,純藝術和工藝美術品是實物,而數字藝術品本質上而言是通過程序羅列在一起的色點和數字間的排列組合。雖然純藝術品和工藝美術品可以用NFT的這種加密方式進行交易,但短期內,藝術品市場交易的作品不太可能大規模地轉成NFT這種形式進行交易。

第一,是因為NFT持續的火爆是需要有交易的兩端作為支撐。這無疑又回到了傳統藝術品市場交易的邏輯。交易的一端是藝術家(當然也很可能是AI)的積極上傳,一頭是有大量的買家(炒家)對NFT平台上的作品有迫切的需求,且不論這種需求是出於投資還是收藏或者是消費的目的,因為目的已經不重要了,甚至作品是不是真正的作品,是不是具有藝術性也都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要有。交易還是再做「擊鼓傳花」的遊戲,每個參與者都期望著下一個「接盤俠」的出現。

可編程NFT平台Async Art上賣出的作品《最初的晚餐》

而現實情況是,藝術家想要將自己的作品上傳到NFT網絡平台上是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的。一件作品被加密和上傳到NFT交易平台上涉及到註冊電子錢包、上傳作品等步驟。作品售賣的方式也有直接定價、拍賣競價和打包售賣多種方式。此外,作品上鏈的過程是需要支付給NFT交易平台一定費用的,目前每件作品的費用約100美元。因為上鏈的過程需要占用區塊鏈的資源,並且藝術家如果想要越早將作品上傳,那麼支付的費用也會越高。此外,當藝術家或者賣家成功售賣出作品之後,NFT交易平台還會向賣家收取GAS費(相當於佣金),例如NFT平台Open Sea的GAS費就是作品售價的2.5%。因此,藝術家需要承擔作品加密成NFT的成本。是不是所有藝術家都願意或者能夠承受這些成本這首先就是個疑問。就算藝術家們都可以承受加密作品的成本,但NFT平台的作品類型目前足夠的豐富,數量也達到了數萬乃至數十萬級,藝術家的作品如何能夠脫穎而出這就是另一個難解決的問題。雖然區塊鏈是去中心化的,但在虛擬的世界裡依然運行著現實世界的交易邏輯,只有有名氣、有粉絲的藝術家的作品才能引起更多買家(炒家)的關注,而大量的不知名的藝術家的作品仍然會乏人問津。虛擬世界依然是唯名氣論的。因此,作為創作者的藝術家們有沒有持續的動力在NFT平台上發布自己的作品是NFT火爆的前提。

不過,NFT平台也有對藝術家有吸引力的地方。藝術家的NFT作品每次轉售之後都會獲得一筆佣金,這相當於現實世界的藝術家作品轉售權。在現實世界中,藝術家將自己的作品出售之後就無法分享作品再次被交易之後的利益,因為拍賣和轉售與藝術家無關了。目前只有法國等少數幾個國家實行了藝術家轉售權,而美國、英國和中國都沒有實施藝術家轉售權。如果實施藝術家作品轉售權,其實等於增加了藝術品交易中間商的交易成本。因此,這也會抑制中間商的交易熱情,這其實也是法國藝術品市場始終缺少活力的一個制約因素。雖然我國近年在修改智慧財產權法的時候,曾經對是否增加藝術家作品轉售權有過討論,但因為作品權屬界定等問題很複雜。因此,藝術家作品轉售權並沒有被寫入新版的智慧財產權法中。不過,在NFT平台中,藝術家的作品每次轉售藝術家都可以獲得一定的佣金,在Open Sea網站中藝術家設定的轉售佣金通常是4%,這對藝術家有一定的吸引力。不過藝術家想賺到這筆轉售費用並不容易,前提就是你的作品在虛擬世界也有價值,是否能有人購買你的作品甚至是炒作你的作品的前提都是價值。而價值的衡量或者說評估還是要回到創作層面。

OpenSea平台NFT拍賣頁面

第二,交易的另一端是買家或者說炒家的需求。眼下的情況是NFT作品供大於求,因為目前很多人對NFT是什麼都很陌生,參與比特幣和區塊鏈的人畢竟只有少數人。不過,當畢普作品高價成交之後,一定會有很多沒上NFT這趟快車的人急於上車,因為NFT顯然是有利可圖的。人為的需求是可以製造的,但關鍵是這種需求能不能持續下去。目前參與NFT熱潮的人以在幣圈有一定投資經驗的人為主,而少數的「小白」正在躍躍欲試中。藝術品市場中傳統的買家對NFT的態度或是嗤之以鼻,或是暗中觀望。因此,這些人或者壓根就不會參與NFT,即使參與也不會在近期「上車」。NFT的熱度能持續多久,這種投資和投機的需求能不能一直延續下去是個很關鍵的問題。

第三,NFT市場的火爆和傳統的藝術品市場之間的交集目前很小,原因是NFT藝術品是數字資產,而藝術品是實物資產。這兩個市場交集小的另一個體現就是購買和收藏這兩類資產的人是完全不同的群體,即使有藏家既購買實物藝術品,也參與交易數字藝術品,但目前這個交集肯定很小。只有當有足夠多的原來以收藏實物資產的收藏家或者購買者轉向NFT這類數字資產的時候,也許在那個時間節點上,藝術品市場才真的會改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PwfHXHkB9wjdwRpvxQH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