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兗州府有四個州,現在三個是地級市

2019-12-08   滄海桑田史海沉鉤

山東省,位於我國華東沿海北端,地處黃河下游,不僅是黃河入海之地,也是「五嶽之尊」泰山所在地,自古為華夏先民繁衍生息之地,是儒家文化的誕生地,也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山東,最早指的是崤山、太行山以東,僅為一個地理名詞,金時曾有山東東、西路,明初正式設省。

元朝是我國行省制度的開端,但山東、河北、山西及京津等地當時為元朝中書省直轄,稱為「腹里」,明朝建立後才設山東、山西兩省。山東設省於洪武元年,即公元1368年,洪武九年朱元璋改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山東行省改為山東承宣布政使司,但仍通稱山東省、山東行省,山東行政中心也於此時由青州遷到濟南。山東設省初,行政區劃變化較為頻繁,到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兗州升為兗州府後,山東一直維持六個府的格局直至滅亡。

明朝山東六府分別為西三府濟南府、東昌府、兗州府,東三府青州府、萊州府、登州府,兗州府為這六府中設立最晚的一個,其轄區原為濟寧府,1385年濟寧府降為散州,原為濟寧府所轄散州兗州升為兗州府,濟寧州為其所轄。兗州府是明朝山東大府,共轄有4州23縣,在明代山東六府中轄縣僅次於濟南府(有4州26縣)。

兗州為「古九州」之一,最早也為地理區域劃分,「河濟」之間為兗州,「河」為黃河,「濟」為濟水,又稱兗水,均為古代「四瀆」之一,古黃河、古濟水之間的今山東西部、河北南部、河南北部等地區就稱為兗州。西漢漢武帝時將全國分為十三刺史部,多以古代州為名,因此又稱十三「州部」,兗州就為其一,南北朝時兗州開始治瑕丘(今兗州)。

元朝時,兗州為濟寧路所轄散州,明初改濟寧路為濟寧府,兗州仍為其所轄,洪武十八年兗州升為兗州府,轄原濟寧府之地,府治嵫陽。明代兗州府共有4州23縣,其中嵫陽(滋陽)、曲阜、寧陽、鄒、滕、嶧、泗水、金鄉、魚台、單、城武等11縣為兗州府直領,另12縣為濟寧州、曹州、東平州及沂州所轄。

濟寧州,明初為濟寧府,洪武十八年降為兗州府所轄散州,領本轄(原府治任城縣)及嘉祥、巨野、鄆城三縣。東平州,元為東平路,明初為東平府,洪武七年降為濟寧府所轄散州,後屬兗州府,領本轄(原府治須城縣)及陽穀、東阿、平陰、壽張、汶上等五縣。

清朝兗州府、濟寧直隸州

曹州元朝時為直隸州,明初省州治濟陰縣,後遷州治於今曹縣,又降州為曹縣,成化年間復設曹州,領本轄及曹、定陶兩縣。沂州元朝時為益都路所轄散州,明初省州治臨沂縣並改設濟寧府,後先後為濟南府、青州府所轄,兗州府成立後屬之,到明末領本轄及郯城、費兩縣。

明朝兗州府之地現分屬數個市,包括今菏澤、濟寧、棗莊三市及臨沂、泰安、濟南、聊城等市一部,其中兗州府所轄四個散州中濟寧州、曹州、沂州現在分別為濟寧市、菏澤市及臨沂市,而東平州現為泰安市轄縣東平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