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戰而屈人之兵?從古代貿易戰入手,談古代社會經濟的變革與發展

2020-01-16     尋菡探史

古貿易港:泉州

眾所周知,一個國家的經濟穩定關乎一個朝代的長治久安,物價飛漲,商品短缺,造成百姓生活水平的下降,必然會影響國計民生。因此,一個國家對外貿易的發展程度對於維護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的穩定,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例如,在工業革命後,英國成為世界工廠,通過不斷的對外貿易的方式,成就了英國「日不落帝國」的威名。而貿易戰的運用則可以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下面我們就來探究分析一下中國古代貿易戰的演變。

一、春秋戰國時期古代貿易戰的萌芽

隨著時間的發展,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的變革與發展,催生了經濟思想的萌芽發展,其中包涵貿易戰思想的當屬齊國仲父——管仲。管仲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個重視運用貿易戰的經濟思想來使自己的國家強大而讓別國衰弱。其中,在春秋時期幾次比較成功的貿易戰都是由管仲一手操控的,有代表性的幾次貿易戰分別是服綈降魯梁、買皮降代國以及買鹿稱霸等等

1、管仲發動的數次貿易戰

當時齊國的國君齊桓公雄心勃勃,與此同時齊國商業對於其他國家來說是比較發達的,據《史記》記載:「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而齊桓公想要達到稱霸天下的目的,首先講目光放在了齊國到了鄰居——魯國和梁國。便向當時齊國的國相管仲問計,管仲回答道:

齊桓公

魯、梁兩個國家, 他們的百姓一直以來都是依靠織綈作為生計的手段,現在您下令全國向這兩個國家收購綈這樣一個服裝原料,並且命令齊國的百姓不允許織綈。就這樣過了幾年後,齊國下令不再收購,魯、梁兩個國家便迅速衰弱下去,只好依附於齊國,成為齊國稱霸天下的第一塊墊腳石。

除此之外,管仲還通過類似的手段先後降伏了楚國、代國等國家,其中有楚國的買鹿稱霸,簡而言之就是通過大規模的在楚國收購鹿這樣的野生動物,讓楚國的百姓不事生產,達到讓齊國農業荒廢的目的,而眾所周知,在我國古代的歷史當中農業一直是國家的根本所在,農業生產關乎國家統治,農業生產的不穩定必然會導致國家陷入混亂不堪的局面當中,管仲恰恰是把握了這一點從而實現了齊國的霸業。

2、管仲貿易戰思想的分析

首先,管仲的貿易戰思想體現在管仲對於商業的重視,貿易戰本質上也就是一場國與國之間的商業戰爭,而齊國的商業無疑相比於其他國家要發達得多,據《國語·齊語》當中記載:「」管仲相齊,設輕重魚鹽之利,以贍貧窮,祿賢能,齊人皆說」。由此可知,管仲本人對於商業是比較了解的,與此同時,管仲還把握了古代社會的命脈——農業,充分發揮齊國商業發達的優勢所在,通過大規模收購的方式,給與別國以短期的小利,從而使別國農業荒廢,就相當於將別國的經濟命脈掌握在齊國手裡,達到制霸天下的目的。

二、我國古代貿易戰運用的發展

無論在哪一個朝代、哪一個歷史時期,發動貿易戰都要遵循經濟規律,著眼於時代發展趨勢和本國國情,不然任意發動貿易戰很可能就好弄巧成拙,將本國的經濟脫垮。在宋代就有一個鮮活的例子,宋太宗在位時期,就特別針對本國國民發動了一場「貿易戰」。用貨幣代替實物稅收的方式來壓榨百姓,最終導致了宋朝西南地區動盪不安。同樣的,由於宋朝的商品經濟在我國古代封建王朝當中的比較發達的,因此以宋朝為例來研究我國古代貿易戰的發展。

太祖趙匡胤

1、宋朝對外貿易戰運用時代背景

眾所周知宋王朝在我國曆朝歷代當中,是對外戰爭最失敗的朝代之一,因為宋朝開國時期立下了重文輕武的國策,導致了宋朝一直武功不顯,但是為什麼對外軍事屢戰屢敗的宋朝,還能夠延續數百年之久的國運,不得不說得益於宋朝發達的商品經濟以及對外貿易戰的成功運用。宋朝在與西夏、遼國的邊境設立榷場,可以說正是榷場的設立,為宋朝打贏貿易戰提供了條件。

由明朝沉德符《野獲編·戶部·海上市舶司》的記載:「而 宋 之南渡,其利尤溥,自和好後,與 金國 博易,三處榷場,其歲入百餘萬緡。」由此可見榷場為宋朝貿易戰成功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2、宋朝以開設榷場為手段的貿易戰的運行模式

宋朝的貿易戰,基本思路就是依靠本國強大的商品經濟為支撐,通過商品輸出的模式來達到實現我富敵窮的目的,來削弱敵對國家的國力,以維護國家安全。據《金史·食貨志》記載稱:「榷場,與敵國互市之所也」主。就可以看出榷場的作用,要的運作模式大概就是依託宋朝強大的商品經濟,製造出精美的手工業品,然後大量出口到經濟落後的遼國等地,換回大量的外匯和原料,占領遼國市場,就類似於英國的商品輸出,之後形成巨大的出超,宋朝的這一個手段,不僅僅將每年割讓的歲幣賺回,而且還增強了敵國對於宋朝在經濟上的依賴性,使得宋朝依舊占據了一定的主動權。

宋朝發達的手工業

3、宋朝貿易戰的影響作用等分析

宋朝的貿易戰與春秋戰國時期的貿易戰有了很大的不同,首先,它有了固定的交易場所,國家對於貿易戰的把控力度也就更大,與此同時,宋朝的貿易戰本質上來看是原材料和手工藝品的交鋒。自然而然的,宋朝強大的商品經濟下的手工藝品碾壓敵國到了落後的原材料供應模式。宋朝貿易戰的意義不僅僅在於他使得宋朝掌握了一定的對外主動權,同時它有刺激了國內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據《木棉》詩當中寫到:」機杼終年積婦勤」。就從側面反映出宋朝商品經濟的發展,不得不說很大一部分得益於榷場的作用。由此可見,宋朝的貿易戰是成功的

三、我國封建社會後期對於貿易戰的運用發展

1、封建王朝發動貿易戰的背景環境分析

縱觀我國古代的貿易戰,幾乎全部都是封建王朝為了抵禦外敵,消除遏制外患而發動的,貿易戰的內容也往往沒有現代如此複雜,就要依靠中原王朝對於游牧民族的強大的經濟優勢,以及需求結構的優勢而發動的貿易戰。接下來我們就來分析解讀一下以明朝為例的貿易戰的運用。眾所周知,明朝雖然號稱萬國來朝,但是明朝的邊疆問題卻一直沒有得到解決。

明朝大員

據明朝李賢所著的《天順日錄》記載土木堡之變:「幸而胡人貪得利,不專於殺,二十餘萬人中傷居半,死者三之一。」

就可以反映明朝邊疆問題的嚴重。

2、明朝貿易戰的運行模式分析

明朝的改革家張居正在擔任內閣首輔的時候,邊疆烽火四起,戰亂不斷,經過張居正的研究分析以後發現,來自草原的敵軍幾乎對於當時的「鐵鍋」情有獨鍾,張居正在衝破阻力之後,下令在邊疆地區開設「互市」,售賣鐵鍋,而且是那種高技術的「廣鍋」。以滿足草原游牧民族的需求,這個模式的推行,使得原來烽火不斷的邊疆地區變得繁榮起來,而且還使得草原游牧民族入侵明朝的次數極大的減少,據《明史》記載張居正當政時期:「東虜屢寇邊境,久未得利」。由此可見張居正的「鐵鍋大戰」是成功的

3、明朝貿易戰的影響作用分析

明朝時期的貿易戰,它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平衡財政,和宋朝的貿易戰模式有所不同,明朝的貿易戰是通過仔細分析敵軍的需求後,依靠滿足敵國需求的方式手段,來達到消弭戰爭,繁榮邊疆的目的。雖然說是雙方的貿易,但是從本質上來說,是單一的明朝商品輸出。據《明史》記載的張居正當政期間:「「戎馬無南牧之儆,邊氓無殺戮之殘」,」由此可見,明朝時期的貿易戰不僅僅在戰術上而且在戰略上也取得了出人意料的結果。解決了邊疆問題的明朝,再一次出現了「中興」的局面。

張居正

四、總結

通過盤點了我國古代數次比較出名成功的貿易戰的案例,分析了我國古代貿易戰的演變。手段幾乎如出一轍,都是通過對敵我雙方的需求結構的分析後,依託本國的經濟優勢,逐步的掌握敵國的經濟命脈,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但是途徑卻有所不同,但是,我們分析後發現,只有通過尊重經濟規律、深入分析把握國情的時候,貿易戰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這一點值得我們的思考。

參考文獻:

1、《明史》

2、《資治通鑑》

3、《史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sAKdt28BUQOea5OwFSO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