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二簡字」為何失敗?像極了日本字,僅用9年便「夭折」

2020-05-28     藝術起源

原標題:歷史上的「二簡字」為何失敗?像極了日本字,僅用9年便「夭折」

中國漢字的發展歷史中,從《說文解字》中記載「造字聖人」倉頡看到鳥獸足跡發明文字後,便一直延續至今,因此漢字也成為了世界上罕見的「象形字」,正符合了古代所說的「書畫同源」的道理,從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再到隸書楷書草書與行書的形成,一直不斷進步,不曾失敗過,而在近現代,有一種文字卻「革新」失敗了,僅僅公布9年便「夭折」。

書畫同源

如今我們往往能聽到兩種漢字的形式,一種是只有書法中才經常用到的「繁體字」,比如我們的台灣省如今還是採用繁體字中的「細明體」,一種便是我們所用的「簡體字」,但在老一輩文化人的印象中,都或多或少見過一種字體,這種字體十分像日本字。

「二簡字」實際應用

這種字體名為「二簡字」,我們如今所用的「簡體字」,其實只是第一次簡化的結果,無論是從書寫與辨認上,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那麼「二簡字」為什麼會失敗?其實這就要說起發生在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間的一場浩蕩的「漢字廢除運動」了。

「文字改革」報刊

在當初的時代背景之下,很多文人把落後的原因歸結到了根深蒂固的傳統文化身上,而多數人認為之所以傳統文化會很頑固,最關鍵的便是漢字,這批文人大多都是有過國外留學的經歷,看到國外的拉丁化文字後得出此結論,因此發起了一場「廢除漢字運動」。

「二簡字」

只不過這場運動最終的結果是失敗的,因為最初的認知便是錯的,畢竟漢字是無辜的,但這一次運動,卻促進了漢字的革新之路,在當初的封建社會之下,能夠上學堂的人少之又少,而漢字又是世界公認最難學的一門文字,所以文盲很多,如果想要多數人都能更快的學習文字,最簡便的方式便是簡化。

「拉丁化」漢字課本

「化繁為簡」,其實一直是文化之中所遵循的道理,比如在繪畫之中,齊白石晚年的蝦越畫越簡單,達到了「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巔峰造詣,近現代國外繪畫大師畢卡索也是如此,早期所畫的牛與晚期差距甚大,最直觀的表現便是用最簡單的筆觸,能達到意境上的相似,正所謂「言簡意賅」,誰都能看懂。

「二簡字」草案

因此「一簡字」得到了大眾的認可,很多人也因為簡化字而更快的學習到了漢字,於是也就有了第二次簡化,但是「二簡字」為什麼會不成功呢?其實簡化也並非是大刀闊斧,需要循序漸進,而「二簡字」則與如日本字都有所相似,眾所周知,日本漢字就是從中國漢字演變而來,而「二簡字」簡化得太厲害,以至於讓很多有文化的人都看不懂了,也間接導致了失敗。

「二簡字」字表

從1977年公布「二簡字」之後,到1986年,僅僅9年的時間,「二簡字」便」夭折「,最終也確立了我們如今所用的漢字,可以說漢字的發展史上,「二簡字」是唯一的一次革新失敗,但卻也證明了漢字的魅力所在,不過「二簡字」廢除之後,卻達到了「廢而不止」的效果,影響十分久遠,比如我們如今還在應用的「桔」字,其實就是原來的「橘」字經過第二次簡化得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s8_mWXIBfGB4SiUwsA_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