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是昌寧境內土著民族,是昌寧縣8個世居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枯柯河流域的枯柯(含卡斯)、灣甸及勐統等壩。傣族除了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及宗教信仰外,其飲食也因獨具特色、品種豐富、花樣繁多廣受好評,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傣族特色美食吧。
【毫悶】 也叫「潑水粑粑」是傣族在傳統的「潑水節」時喜歡食用的一種粑粑。製作「毫悶」時,先在糯米粉里摻上水、紅糖、芝麻等原料,揉成軟的麵糰,然後在嫩芭蕉葉上塗少許熟香油(嫩芭蕉葉很脆,用前要蒸軟),將糯米糰攤成四方型包入芭蕉葉內,蒸熟後即可食用。
【野薑舂乾巴】 是傣家人引以為自豪的特色菜肴之一。他們將精選的牛肉切成細長條,加入精鹽、味精、辣椒粉、草果粉、麻椒、料酒腌制一天後,晾曬至半干後或無滴水後,用煙燻或小火烘烤直至焦黃熟透。烤熟後的牛肉散發出陣陣煙香,十分誘人。這時候,先將洗好備用的野薑舂搗碎,再將烤熟的牛肉放在案板上,用木槌敲軟,撕成肉絲後和野薑一起放入舂臼舂,加入切細的小米辣、薑末、蒜泥,芫荽等佐料,舂得鬆軟後即可。
【撒撇】 撒撇有生撒和苦撒之分。做撒撇有著特別講究工序,買回筋少肉嫩的生牛肉後,用菜刀切成細條,在滾開的水中煮熟後備用,將牛肚和牛肝在炭火中烤熟,切成細條與牛肉混合,然後放入切成細末的韭菜葉和撒撇葉,澆上用火炭浸泡過的苦膽水,以此拌入香柳、老緬芫荽、茴香、小米辣、精鹽、味精等佐料,一盤苦涼回甜的撒撇就做好了。撒撇的種類很多,除了牛肉撒撇之外,還有豬肉撒撇、黃鱔撒撇、螺螄撒撇、檸檬撒撇等等,各地做法略有差異。
【酸扒菜】傣族的酸扒菜多以青菜為主,有時也用嫩豇豆、蕨菜、刺芋等作酸扒菜,煮酸扒菜最重要的是酸湯,比如說,用青菜煮酸扒菜,用酸筍水與番茄作酸湯和用水腌菜水與番茄作酸湯是兩種不同味道,而傣族群眾往往喜歡選擇後者。將酸湯燒得滾開後放入洗凈的青菜,放入精鹽蓋上鍋蓋,猛火煮十多分鐘後翻攪一次,直到菜葉煮得泛黃飄香為止。使用酸扒菜時,依據個人的口味加入剁細的小米辣、蒜泥、芫荽、花椒粉、味精、醬油等。酸香可口,頗受人民喜愛。
【酸筍煮雞】 傣語叫做「泐蓋賽糯」。主要原料是雞肉和酸筍;配煮的佐料,有青辣椒或辣椒油、生薑、芫荽、荊芥、薄荷、野花椒粉。烹煮方法,是先把雞宰殺、褪毛、剖腹去雜,收拾乾淨後切成小塊;過酸的酸筍,先用清水略微漂洗,捏干;佐料洗凈切末。主料、配料準備齊全以後,傾油入鍋,將薑末炒香,加入食鹽和雞肉翻炒片刻,讓肉吸油、吸鹽。至雞肉七八成熟時加入湯料煮沸後,加入酸筍、食鹽、味精與辣椒,至雞肉與酸筍熟透,撒人芫荽、荊芥薄荷,用碗盛裝上桌供食用。這道湯菜,味酸而鮮,略帶辛辣或麻辣,極開胃口。
【帕哈雞蛋煎餅】 主要原料為帕哈、雞蛋、精鹽等。先將採摘來的帕哈菜洗凈 切成小碎末備用,然後將雞蛋打好,麵粉攪拌均勻後倒入攪拌好的雞蛋和帕哈,加入適量的鹽巴均勻的攪拌 。最後將其倒入攪拌好的麵粉雞蛋,鍋底鋪上薄薄的一層,煎至金黃色在翻邊就好。這道菜肴因帕哈香味濃郁,是香料中含葉綠素最多的一種,有消炎解毒之效,並有助於合成眼睛的視色素,起到明目及防治夜盲症的作用。
【腌酸肉】 傣家人還喜歡吃腌制肉食,色澤鮮活、酸香可口。有酸豬肉、酸牛肉、酸魚肉等,製作工序繁雜、手藝獨特,是傣家人款待嘉賓不可或缺的一道佳肴。
【菠蘿飯】主要材料為菠蘿、紫米、糯米。先把糯米和紫米放在盆里用水泡30分鐘左右,菠蘿用刀把菠蘿的頂端平切,然後用小勺子把菠蘿肉挖出來,注意別把菠蘿殼弄破哦!掏好後把菠蘿肉剁碎放容器中待用。然後開始蒸糯米,用中火把糯米蒸熟後把糯米倒出來放在容器里,把菠蘿肉白糖橄欖油適量拌勻後裝入菠蘿殼裡,蓋好蓋再放入蒸鍋里蒸5分鐘即可。
【手抓飯】 是傣族的特色美食之一,它是先在桌子上鋪一層冼乾淨的巴焦葉,然後上菜,菜一般是對稱擺放,米飯放在桌子中間;有大米飯、紫米飯和雞蛋炒飯等,四周放上鳳抓、生香菜、牛乾巴、泡皮、回鍋肉、香草排骨、手撕烤肉、生黃瓜、沾水等,當然菜品也是可以點選的。
(周雪蓮)
來源:昌寧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