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曉璃
一、
前段時間,一個久未露面的體操冠軍因為偷竊再次入獄,引起眾人一片唏噓。
這位體操冠軍,叫張尚武。
可以說,他的職業生涯用「高開低走」四個字來形容最貼切不過了。
他的生涯開局是非常漂亮的。
在2001年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上,他一鳴驚人,獲得兩枚金牌,成為體操屆的新星。
可後來在一次訓練中,他因為傷痛告別了運動員生涯,回到了省隊選擇了退役。
這個時候的他面臨一個選擇。
一是他可以得到隊里安排的工作,二是領取一筆退役津貼,放棄安排的工作,自謀生路。
這位曾經的冠軍選擇了後者。
一般來說,像這種天賦異稟、獲得過冠軍的運動員,憑藉自己曾經的榮譽和比賽經驗,在社會上找個工作應該不是難事。
但讓人匪夷所思的是,他卻選擇了一條看似捷徑的謀生之路——盜竊。
據說剛開始盜竊的時候,他把目標鎖定在體校這樣的地方,由於熟悉這樣的環境,所以每次基本上都能得手。
在一次盜竊後,他被警察抓獲。
警察很是不解,問他為什麼不去找個工作?
- 他的回答是,因為自己不好找工作,所以找不到好工作。
事實上,倒不是因為他真的不好找工作,只是,那種工資不高、來錢慢的工作,他看不上。
在判了有期徒刑刑滿釋放後,他依然沒有出去找工作的意思,開始了街頭賣藝的生涯,再後來乾脆拿著寫著自己名字的牌子,四處乞討。
由於他如此高調地將自己的名字和冠軍的身份亮出來四處乞討,一時間引發了媒體關注,「冠軍退役街頭賣藝」成為很多人茶餘飯後的談資。
2011年,陳光標給他提供了一份收入不菲的工作,開出了1.1萬元的工資,還額外補助8萬元。
在那個時代,這個待遇可謂是非常豐厚了。
但是乾了三個月,張尚武就離開了公司,原來,一是做好這份工作會面對很多壓力,二是他對公司給他安排的培訓內容(例如,考駕照)嗤之以鼻,於是,離開公司的他對陳光標不僅沒有任何感激之情,反而在媒體上大罵陳光標。
離開陳光標後的他又重拾舊業,干起了偷竊的行當。
- 此事一出,很多人議論紛紛,有的網友直接指出,不是沒有機會,只是他不願意適應這個社會,只願意活在夢裡不肯清醒。
也許,巔峰時期的傷痛對他上個不小的打擊,但問題是,在那個選擇的關口,他沒有選擇迎難而上,而是選擇了看似最快捷的賺錢之路(偷竊),而一旦開啟了這種「簡單模式」,他的人生就再也無法接受需要艱苦付出才能獲得回報的正常工作,滿腦子想的都是不勞而獲的爽感,直至親手荒廢了自己的天賦,讓人惋惜。
如果切換到職場環境中,在我看來,孫尚武的故事給我們帶來的最大啟示是——
人生沒有兩頭甜,如果一個人一開始就選擇「簡單模式」,很大程度上,這個人未來的路只會越走越窄!
二、
想要了解這一現象,就需要了解一個重要的概念,窄化效應。
所謂窄化,就是人們對事物的軀體感覺、認知、情感或思維意識向某一方面或某一方向高度集中,使其所及的範圍越來越狹窄、越來越收縮、越來越局限的過程,這一過程同時表現為對窄化對象的感受性增加、敏感度增強,等等。
像是孫尚武的例子屬於比較極端的情況,事實上,在職場中,每個人多少都會受到「窄化效應」的影響,最常見的現象,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會無一例外地被自己所從事的工作進行「二次塑造」:你會發現職場中很多人從事某一行業時間久了,就會不知不覺地形成這一職業的特定思維和行為模式。
比如,做會計做久了的人,不知不覺就會變得墨守成規,難免有些刻板拘謹:對數字及合規異常敏感,對於不合規的東西零容忍,這種特徵漸漸擴散到日常生活中,難免會顯得這個人不好說話、教條刻板、精於算計等。
- 而在我們經手的職業諮詢案例中,最讓我們感到揪心的一類來訪者,莫過於他們在職場開局的時候選擇了「簡單舒適」的一條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的競爭力逐漸退化,一旦危機或變革到來,這些人才發覺,一旦離開了這份工作,自己似乎無法適應外面的世界了!
就像新聞報道中的孫尚武。
在很多人看來,孫尚武不是無路可走,如果他願意,他是可以一開始就憑藉自己曾經的榮譽或者比賽經驗,接受隊里安排的工作,去做個體育教練之類的完全沒有問題;如果他放棄了這個選擇,在領取了三萬元退役津貼後,去學個手藝重新開始也沒有問題;甚至再不濟,只要不怕吃苦,哪怕做個小本買賣也可以......
——但凡他願意付出肯吃苦,也不至於到今天盜竊入獄的地步!
所以,人可怕的不是一時的貧窮,而是骨子裡貪圖捷徑的惰性,它像是駐紮在你靈魂深處的「貪吃蛇」一樣,將你原有的鬥志和勇氣吞噬的一乾二淨,讓你本有的危機感和警覺性日漸麻木,很容易對未來的工作和生活產生不切實際的「期待」:既不肯放下今天的好,又不願腳踏實地從頭開始,就這樣懸在半空中,上不去也下不來,日復一日地荒廢著、沉淪著......
三、
來訪者張萍(化名)就是這類來訪者的典型代表。
張萍原本的起點還是很不錯的,重點大學本科畢業那會兒,她面臨著一個選擇:
一是通過校招,去一家外企上班;
剛開始待遇一般,但是這家外企的HR說,公司鼓勵公平競爭,只要有實力表現好,未來是可以給到相應的晉升機會的;
二是通過父母關係,去到一家事業單位;
據說轉正後的待遇非常優渥,一開始可能不是編制內的員工,但是按照父母的說法,先去那邊做等於一條腿跨進去了,後面完全可以邊做邊考編制,一旦考上了編制,等於後半生無憂了啊。
在這樣的岔路口,張萍做了一個讓自己若干年後懊惱不已的決定,那就是,選擇了看似容易的那條路,去到事業單位做了一名編外人員。
一開始,張萍還抱著考入編制的希望,做著日復一日毫無技術含量的工作,漸漸地,還沒過兩三年,這才發現,事實沒有她想像的那麼樂觀。
- 第一年,張萍考編失利(她怎麼也沒有想到,這竟然是自己最後一次考編機會);
- 第二年,張萍聽聞這家單位的員工編制滿員了,不過坊間傳聞過段時間還可能會鬆動,想著未來還可能考編,她懷著一絲希望繼續在單位里做著瑣碎而毫無技術含量的工作;
- 第三年,沒有動靜;
- 第四年,依然沒有動靜......
在大段大段看不到希望的日子裡,張萍也動過無數次離職的念頭,只是,每次一想到未來該往哪個方向去,好不容易升起的勇氣就消失的無影無蹤了。
還記得前面說的「窄化」的概念嗎?
拿阿萍所在的事業單位來說,已有的編制人員加編外人員,少說也有千人,每個崗位都進行了明細化分工,而據阿萍的反饋,光是她所在的窗口就有五名服務人員,每個服務人員就負責將客戶信息錄入單位的系統里,這種工作內容單一重複,幾年下來,連工位都不曾發生改變。
「直到現在考編的希望基本破滅了,這才赫然發現,我這幾年一點長進也沒有,如果繼續呆下去,感覺自己就快廢了。」阿萍說。
是的,職業窄化會導致一個明顯的結果,那就是可選擇的工作範圍也在不斷窄化:有觀點認為,當一個人的工作內容嚴重單一、工作時間延長,導致窄化到一定程度之後,從業者將喪失探索能力、學習能力、思辨能力以及改變現狀的能力。
四、
通常說來,一個人的窄化大約會經歷這四個階段。
1、精力不斷被消耗,疲憊不堪。
窄化效應的工作往往有這麼一個特點,那就是工作量飽和、工作時間長,你每天回家深感疲憊,另外類似阿萍這樣的工作,常常需要加班加點,關鍵問題在於工作內容沒有任何變化,這才是最耗人的。
2、創新能力下降,每天上班如上墳。
由於階段1導致的疲憊和精力匱乏,導致人的創新能力顯著下降,同時由於反覆重複單一枯燥的工作內容,難免產生厭倦情緒,上班也常常不用帶腦,導致思辨能力下降,無法進行縝密思考,更懶得進行類似閱讀這種精神類活動。
3、消極抵抗,不想動腦。
伴隨著階段2的深入,從業者會對工作漸漸產生一種煩躁且不滿的情緒,到最後連一絲反抗和掙扎都懶得動,言下之意就是「隨便你怎麼整,只要能按時下班就可以」,逐漸陷入「上班等下班,下班等退休」的混吃等死狀態。
這種人慢慢成為了傳說中的「老油條」:只要不是特別嚴重的不公正待遇都可以忍,只要不危及到個人利益(例如工資、休息日等)都無所謂,工作人浮於事,能拖就拖。
4、喪失正常智力及辨別力。
隨著階段3的繼續深化及發展,會產生最嚴重的後果,就是「失智」。
表現在不論領導或者他人說什麼,都是「充耳不聞」:不是不想聽,而是感覺聽不懂。
回到家打開新聞總有一種「恍若隔世」之感,看著網上沸沸揚揚的「網際網路」、「AI」等熱詞,覺得分外陌生,覺得自己正離這個時代越來越遠。
長此以往,當事人往往會有一種感覺,那就是自己除了手頭的工作,似乎也無法做其他別的工作了,並且這種感覺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真切,直到變成現實。
張萍的諮詢告一段落了,如今正忙著尋求新的工作機會,但我知道,張萍的故事遠沒有結束。
不知道現實中還有多少和張萍一樣正在走出或還未走出困境的人們!
- 其實,有一個事實幾乎已成定局,那就是,不論基於殘酷的現實還是未來的趨勢分析,人生沒有兩頭甜,一開始貪圖安穩後半生高枕無憂的職業生涯或漸漸成為歷史,唯有面對激烈的競爭多方位歷練自己的人才方能在這個動盪的職業環境中走的越來越穩。
而對於身處變革大潮的你我而言,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感受著這種變化帶來的撕裂感,雖然疼,但卻無比真實,它時時刻刻提醒著你我——
我們還活著;
而活著,從來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作者簡介:趙曉璃,資深職業生涯規劃師,國家心理諮詢師,職場作家。著有以職業諮詢案例分析為素材的職場暢銷書《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設計》,成為職業規劃領域為數不多的諮詢實戰及個人發展實用書籍。2018年職業規劃及工作方法乾貨類新書《從極簡到極致:在擅長的領域做一個厲害的人》被評為2018年度經管類十大好書。